李朝陽
【摘要】經濟責任審計的結果是監督管理部門選拔、任用、獎懲干部的重要參考依據。《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和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規定》的頒布,經濟責任審計對象和范圍進一步擴展,標志著經濟責任審計工作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對審計報告的撰寫,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關鍵詞】經濟責任審計報告 要點 探討
經濟責任審計報告與一般其他的審計報告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應該反映出經濟責任審計最本質的特征,要完整地體現被審計領導干部在任職期間的經濟業績和個人廉潔自律情況,并揭示其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以便有效規避審計風險。如何優質高效的撰寫經濟責任審計報告,是我們需要探討和思考的問題。
一、經濟責任審計的特點
經濟責任審計以領導干部守法、守紀、守規、盡責情況為重點,貫穿于領導干部任前、任中和離任的全過程,以領導干部任職期間本地區、本部門(系統)、本單位財政(財務)收支以及有關經濟活動的真實、合法和效益為基礎,側重于對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履行情況的監督和評價,是促進領導干部依法、廉潔履行職責的“警示器”,主要目的是促進被審計領導干部正確、有效履行職責,促進被審計單位規范經營管理,提升管理水平。
二、經濟責任審計報告的撰寫格式
經濟責任審計報告應做到全面反映,重點突出,條理清晰,層次分明,格式規范,簡單易懂。報告的基本格式應包括標題、正文、附件三部分。
(一)標題
經濟責任審計報告的標題一般應涵蓋以下內容:被審計領導干部姓名、原所在工作單位名稱、職務,并明確經濟責任審計的類型,如任期經濟責任審計、離任經濟責任審計等。如:關于對XXX(單位全稱)原院長(被審計領導干部所任職務)XXX(被審計領導干部姓名)同志任期(離任)經濟責任審計的報告。
(二)報告正文
報告正文主要包括前言、審計依據、項目基本情況、審計結果、審計評價、其他說明事項等6個部分。
1.前言。主要對審計對象、審計范圍進行說明,明確管理當局責任和審計責任,簡要介紹審計程序實施情況。
2.審計依據。(1)《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等相關法律;
(2)《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和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規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2010年頒布)、《關于進一步推進國有企業貫徹落實“三重一大”決策制度的意見》、《國有企業領導人員廉潔從業若干規定》及其他相關行政法規,即國務院制定、頒布的與經濟責任審計相關的行政法規等;
(3)《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暫行辦法》(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令2009年第22號)、《中央企業經濟責任審計管理暫行辦法》(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令第7號,2004年)、《中央企業經濟責任審計實施細則》(國資發評價〔2006〕7號);
(4)《云南省行政事業企業領導干部任期經濟責任審計辦法》;部門、單位關于經濟責任審計的相關內部規定等;
(5)企業內部控制指南;
(6)與經濟責任審計有關的審計通知書;
(7)如為社會中介機構受托實施審計的,《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與委托單位簽訂的《審計業務約定書》也應作為審計依據。
3.被審計單位基本情況。簡明扼要描述被審計單位基本情況,主要內容如下:
(1)主要包括被審計單位的性質、隸屬關系、歷史沿革、組織機構情況;
(2)職工人數及其知識結構、現有在職人員與離退休人員數量;
(3)被審計單位在本行業中所處地位、核算管理體制;如被審計單位為工程建設單位,則應描述基本建設項目概況;
(4)對外投資及產權紐帶關系情況;
(5)被審計領導干部的任職情況:簡要描述相關任職、免職的文件依據、任職起止時間、工作交接、領導干部內部分工及其他需要說明的情況。
4.審計結果。經濟責任審計內容主要包括被審計領導干部所在單位內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執行情況,財政(財務)收支及預算執行的真實、合法和效益情況;資產管理和使用情況,任期內主要經營考核指標和效績評價指標完成情況;重要投資項目的建設和管理情況,制定和執行重大經濟決策情況;政府債務的舉借、管理和使用情況;被審計領導干部對下屬單位財政、財務收支以及有關經濟活動的管理和監督情況;與領導干部履行經濟責任有關的管理、決策等活動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情況;遵守有關廉潔從政(從業)規定情況等。審計結果就是結合被審計單位的實際情況,針對主要審計內容執行相關審計程序的結果。具體為:
(1)內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及執行情況。結合內控調查情況和符合性測試結果,對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及執行情況進行說明,要求文字精煉濃縮,揭示被審計領導干部在內控建設和執行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存在的不足。
(2)經營考核指標和效績評價指標完成情況。①在分析任期經濟指標完成情況時,應充分注意到評價責任者與評價被審計單位的不同,評價被審計領導干部的經濟責任,應選取最能反映責任者經濟責任、符合本行業、本部門的具有代表性的幾項考核指標,且不能拘泥于各項指標間簡單的對比所反映出的表面現象,而應注意各指標形成的周圍環境是否改變,揭示出各指標發生變動的真實的內在原因(分主觀原因和客觀因素分析)。對行政、事業單位和人民團體等單位主要領導干部的審計,重點對本部門(系統)、本單位預算執行情況進行分析,揭示預算的可控制性和效益性。
②從財務狀況、營運能力、償債能力、發展能力等方面選擇適當的效績評價指標,以審計調整后的數字進行計算,逐項說明各項指標變動情況,分析各項指標變動的原因及對未來經營活動的影響。若為中央企業,并已執行《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暫行辦法》(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令第22號)的,還應對效績考核情況進行說明。
(3)任職期間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情況。主要反映經審計確認的被審計單位在任期內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情況,可以簡要表格形式反映,使之直觀、簡潔和便于理解。
在分析判斷過程中,可結合趨勢分析法,重點對任期前后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相關數據的變化進行分析說明,從采取的經營活動改善措施等方面分析各項指標變動的原因,根據具體情況剔除影響判斷和評價的非經營性因素和客觀因素,如實反映被審計領導干部的主觀努力和經營管理責任,避免就事論事地陳述各項指標的增減變動,對重要的審計調整事項應予以適當說明,必要的分析說明是審計真實客觀性的重要保證,以便對其任期內的經營業績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
(4)任期內重要決策的制定及執行情況。結合被審計領導干部的工作職責來陳述決策的制定及執行情況,避免長篇大論、缺少實質內容、唱贊歌式的陳述,而應該從技術、管理、政策以及宏觀環境變化等方面進行分析歸納,重點闡述重大決策的實施效果和對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影響。已實施但未正式產生效果以及未實施的或正在實施的,需描述對未來的影響。
在界定決策責任時應堅持的原則:對未經集體研究的事情,誰決策,誰負直接責任;由誰主管,誰負主管責任;誰有決定權,誰負責任多;區分前任與現任責任。在確定了直接責任、主管責任之后,被審計單位主要負責人對其他的問題都應負領導責任。
(5)資產質量及資產產權的完整性。主要就壞賬、殘次冷被存貨、固定資產閑置及原因、非經營性資產過多、各項資產減值等資產質量及原因;土地使用權、房屋產權、車輛產權、資產租賃等產權情況,國有資產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情況,對外投資和資產的處置情況,潛盈潛虧、或有負債和未決訴訟、不良資產比率等進行分析說明,簡要表述事實、原因及影響結果,反映前任遺留經濟問題的處理情況。
(6)廉潔自律、遵守財經法規和民主性等方面情況。結合與被審計單位紀檢監察部門、主管部門溝通、了解及向被審計單位職工進行無記名民主調查了解情況等進行說明。
(7)關聯方交易情況。就金額較大、重要的關聯交易進行分析說明,重點關注交易定價是否公允、程序是否合理。
(8)審計中發現的問題及建議。主要陳述經審計確認后的被審計單位會計信息存在的問題、資產質量存在的問題、重大決策存在的問題、遵紀守法和內部控制、管理存在的問題等。要點歸納如下:
①在撰寫審計報告前,應對審計過程中形成的事實和審計證據進行全面梳理和分析。
②要緊緊圍繞被審計領導干部的經濟責任(直接責任、主管責任、領導責任)來表述,對發現的問題不躲避、不含糊,并做到事實清楚、依據充分、責任明確,在進行合理歸納總結后,有重點、分層次、客觀公正地揭示存在的問題。
在反映問題的同時,還應該注意分析和揭示被審計單位所存在問題的深層次原因,以便尋找加強管控、堵塞漏洞的措施。
③結合發現的問題,要善于透過現象看本質,提出有針對性、具有應用和參考價值的相關建議,要簡潔、準確,盡可能提升建議的影響力,以促進被審計單位提高管理水平。
5.審計評價。審計評價的質量如何直接關系到對干部的監督和管理,影響到對領導干部使用的導向問題,也關系到經濟責任審計作用的最終實現,按照審計評價服務于經濟責任審計目的的原則,把握審計評價的要點:
(1)審計評價依據是法律法規、國家有關規定和政策,以及責任制考核目標和行業標準等;在法定職責范圍內,對被審計領導干部履行經濟責任情況作出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的評價。
(2)以責任、業績為基礎,要高度概括、精煉地評價被審計領導干部任職期間的主要業績,指出問題并確認或解除被審計領導干部的經濟責任。
(3)在企業董事長與總經理分離情況下,對董事長的評價應側重于決策和監督,對總經理評價應側重于執行和管理;在董事長和總經理合二為一的情況下,側重于決策和執行。
(4)對僅有教學、科研、行政管理職能的被審計領導干部應則重單位執行財經法紀情況、內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以及資金使用的效益性等方面的評價。
(5)把握好評價的度,只對經濟責任進行界定,并非對任期內所有的功過進行評價。
(6)審計證據、事實要能夠對審計評價形成有效的支撐,審計評價與報告全文應保持基本格調一致。
6.其他說明事項。(1)利用其他部門的審計結果情況。考慮到任期經濟審計的效率問題,審計人員在撰寫審計報告時往往會利用其他部門的審計結果。如利用紀檢監察部門、社會中介組織、主管部門、內審等對被審計單位的審計結果,對此審計報告也應加以說明。
(2)對未涉及的事項及對其他有需要說明的重大事項,應予以適當說明。
7.簽章。簽署審計機構單位全稱,并加蓋其公章,以便明確出具經濟責任審計報告的責任單位。
8.報告日期。報告日期是確定經濟責任審計結論并經審機機構負責人簽署意見的日期,明確報告的時效,只對報告日期以前的審計(評價)結果發表意見。
(三)報告附件
經濟責任審計報告附件是對報告正文內容相關事項的補充說明,主要包括:
一是經審計確認的任職期間的財務報表;
二是審計調整分錄匯總表;
三是任職期間各年度責任考核表;
四是被審計單位和領導干部的反饋意見;
五是其他有利于報告閱讀和理解的相關資料。
三、撰寫報告應注意事項
第一,緊緊圍繞被審計領導干部的經濟責任來撰寫審計報告,突出主題和重點;妥善處理好經濟責任審計與財政、財務收支審計的關系,要把經濟責任審計與財政、財務收支審計結合起來,避免重復審計,合理利用財政、財務收支審計成果,以便節約審計資源、提高審計工作效率。
第二,把審計的真實情況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描述,對涉及金額的數據盡量以萬元為單位,以便閱讀和理解。
第三,審計報告前后內容銜接一致、相關數據的勾稽關系、表格與文字描述相對應。
第四,嚴格履行審計機構內部三級復核(稽核)程序,確保經濟責任審計報告的質量。
參考文獻
[1]關晶波.《經濟責任審計評價之我見》《現代審計與會計》.2004年第6期.
[2]李三喜.高雅青.《任期經濟責任審計案例分析》(修訂版).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6年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