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鑫
摘要: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現行國際貨幣體系諸多弊端的暴露,人民幣國際化日益成為決策層和學術界關注的焦點。近年來,中國在人民幣國際化布局上不斷出臺政策,意在國際貨幣體系的調整中取得先機。盡管一國貨幣國際化會給該國帶來一定不利影響,但是從長遠來看,貨幣國際化帶來的收益整體上遠遠大于成本。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利弊得失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并根據中國經濟特點,提出了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相關對策。
關鍵詞:人民幣國際化;利弊分析;對策選擇
中圖分類號:F821.6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5-0054-02
引言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的缺陷逐漸暴露出來,從經濟基礎和政府信用兩方面造成美元本位制基礎的松動,引發了世界各國對國際貨幣金融體系重新構建的訴求,為人民幣加速國際化進程帶來了機遇。不可否認,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是必要和明智的,但目前業界似乎更強調人民幣國際化的諸多收益,而忽視了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蘊涵的潛在風險和成本。梳理人民幣國際化的利弊得失,有助于我們加深認識,做出更好的戰略路徑選擇,更加平穩地推進貨幣國際化進程。
一、人民幣國際化的收益
1.分享國際鑄幣稅收入。實現人民幣國際化后最大、最直接的收益就是獲得國際鑄幣稅收入。鑄幣稅是指發行者憑借發行貨幣的特權所獲得的紙幣發行面額與紙幣發行成本之間的差額。在本國發行紙幣,取之于本國用之于本國。而發行世界貨幣則相當于從別國征收鑄幣稅,這種收益基本是無成本的。人民幣國際化后,也可以和美國、歐盟和日本一起參與國際鑄幣稅的分配,從而為中國謀求更多的經濟利益。據有關專家測算,一旦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中國每年因人民幣國際化而獲得的鑄幣稅收入至少可以穩定在25億美元左右。如果人民幣的購買力能夠在較長的時期內保持穩定,并且人民幣的國際化區域逐步擴大,那么到2015年人民幣國際化帶來的國際鑄幣稅收入可能達到225億美元,到2020年約為300億美元。
2.有助于緩解高額外匯儲備壓力。中國是目前世界上擁有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雖然充足的外匯儲備有利于穩定本國的金融秩序,但也給貨幣政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美元的不斷貶值導致了中國外匯儲備的價值不斷縮水。人民幣國際化可減少中國對美元等其他國際儲備貨幣的需求,有助于降低中國外匯儲備的規模。與此同時,還可以通過貨幣的輸出,實行強勢人民幣政策,解決國內流動性過剩問題。
3.有利于防范和減少匯率風險,降低交易成本。目前,中國對外貿易和對外金融活動步入空前的發展時期,匯率變動始終是困擾和制約開放經濟的重要因素之一。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使外貿企業持有大量外幣債權和債務。由于貨幣敞口風險較大,匯價波動會對企業經營產生一定影響。人民幣國際化后,對外貿易和投資可以使用本國貨幣計價和結算,企業所面臨的匯率風險也將隨之減小,這可以進一步促進中國對外貿易和投資的發展。同時,也會促進人民幣計價債券等金融市場的發展。
4.提升中國國際地位,增強中國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美元、歐元、日元等貨幣之所以能夠充當國際貨幣,是美國、歐盟、日本經濟實力強大和國際信用地位較高的充分體現。人民幣實現國際化后,中國就擁有了一種世界貨幣的發行和調節權,對全球經濟活動的影響和話語權也將隨之增加。同時,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可以改變目前處于被支配的地位,減少國際貨幣體系對中國的不利影響。
二、人民幣國際化的風險
1.國際責任帶來的潛在風險。國際貨幣的發行國在享有諸多利益的同時,也意味著要承擔維持國際金融穩定的責任。當儲備國發生諸如流動性危機的問題時,發行國就面臨著是否提供作為最后貸款人的貸款的政策挑戰。袖手旁觀將招來國際社會的譴責,更嚴重的有可能致使信用喪失。而信用是一種貨幣成為國際貨幣的基礎,失去了信用就意味著該貨幣將退出國際舞臺。而要承擔這個責任往往會與國內政策目標相悖、損害國內利益。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爆發時,中國政府承諾人民幣不貶值,在國際上樹立了人民幣堅挺的形象,獲得良好信用的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2.國內貨幣政策獨立性喪失的風險。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前提條件是人民幣的可自由兌換和資本項目的開放,而根據蒙代爾的“三元悖論”,一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匯率的穩定性和資本的自由流動性這三個目標不可能同時實現,只能同時實現其中的兩個。在目前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下,如果政府在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過程中不斷開放資本賬戶,那么中央銀行實施獨立貨幣政策的空間肯定要受到很大的掣肘,從而給當局的調控能力和政策目標的達成構成巨大的挑戰。
3.金融體系遭受國際市場沖擊的風險。在人民幣國際化的過程中,隨著資本項目的開放以及人民幣的自由兌換,國際跨境資本大進大出的頻率更高,將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中國經濟波動,不僅增加利率和匯率的波動,而且資產價格的大起大落也難以避免。金融市場價格波動性的放大將給中國金融機構的持續經營造成挑戰。由于市場化經營的時間較短,尤其是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操作經驗有限,這就決定了中國金融機構應對金融市場價格沖擊的能力較弱,自身的風險管理能力也相對匱乏,再加上中國金融監管體系相對薄弱,這將會造成中國金融體系的脆弱性不斷累積。在遭遇較大外部沖擊或者本國資產價格泡沫破滅的情況下,金融體系可能爆發系統性危機,并最終導致實體經濟的衰退。
盡管一國貨幣國際化會給該國帶來種種消極影響,但從長遠來看,國際化帶來的利益整體上遠遠大于成本。美元、歐元等貨幣的國際化現實說明,擁有了國際貨幣發行權,就意味著制定或修改國際事務處理規則方面的巨大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
三、人民幣國際化的對策選擇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人民幣國際化雖利大于弊,但仍面臨著多重風險和障礙。因此,我們有必要采取相應的對策措施,為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保駕護航。
1.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保持經濟穩定增長。強大的經濟實力以及宏觀經濟的穩定是實現貨幣國際化的根本保證。人民幣國際化依賴于中國經濟的成功轉型,隨著人民幣輸出,中國的國際收支盈余可能會下降,貨幣供給和經濟增長方式將會發生重大轉變。以國內消費市場的拓展、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和經濟運行效率的提高為主要特征的經濟發展方式才能保證中國國內經濟在盡可能長時期內平穩較快發展,才能為人民幣的對外輸出夯實基礎。
2.推動國內金融開放與改革,完善金融市場體系。要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國內金融改革應該先行。日本正是因為國內金融體系的開放性、靈活性、發達程度還不能適應本幣國際化的要求,才在日元陡然升值后陷入困境。同時,要構建和完善安全、開放的國內金融市場。國際貨幣交易需要一個便利、快捷、安全并且收益率高的金融市場。只有發達的金融市場,才能為持幣者提供廣泛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提高其持幣意愿。在實施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我們必須加快國內金融體系建設,盡快建立起一個發達的、符合國際貨幣交換要求的金融市場。
3.加速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無論是國際化,還是作為儲備貨幣,都要求人民幣實現自由浮動,只有這樣,才能合理地確定人民幣資產在境內外的價格,避免套利資金對金融市場秩序的擾亂,并滿足國外持有人對人民幣流動性的要求,同時,這也可以使得人民幣資產的安全性更為透明。自由浮動必然要求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即由市場的參與者來制定價格,這就使得目前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有必要加速推進。
4.大力發展香港人民幣離岸市場,完善人民幣回流機制。從歐洲美元市場產生的歷史看,離岸金融市場的功能主要有三個:第一,滿足非居民持有貨幣的投機需求;第二,在貨幣發行存在資本管制的情況下,構建境外資本融通通道;第三,通過市場交易行為實現價格發現,為信用貨幣找到基準價格。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離岸市場的產生是必然的。目前,中國全面開放資本項目條件不成熟,人民幣持續流出后在境外流通和沉淀,會產生人民幣金融業務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在與中國經貿聯系密切的地方,開展離岸人民幣業務,形成一個讓人民幣走出去再流回來的循環。香港與內地經濟聯系緊密,香港的金融中心的地位,使得香港具有發展人民幣離岸業務的很大優勢。把香港培育成人民幣的離岸中心。為非居民擁有的部分人民幣資產提供運用的渠道。鼓勵東亞國家包括其他國家的政府機構和企業,在香港人民幣離岸市場發行人民幣債券,籌集人民幣資金,用于向中國支付進口貨款等。以較大力度擴大人民幣計價的債券市場規模,推進以人民幣計價的股票市場,利用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不斷擴大以人民幣計價的金融資產規模以及交易水平,在境外盡快形成與歐元證券和美元證券相抗衡的人民幣金融市場。
總結
人民幣國際化雖然取得了一些實質性的進展,但仍處于初級階段。人民幣國際化是長期、自然的歷史進程,人民幣作為國際支付手段不會在短時間內建立,也不會在短期內完全取代美元,一國貨幣能否成為國際貨幣并不以貨幣發行國的主觀愿望為轉移,而是由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和在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和國際金融中的影響力所決定的。國際化要建立在中國不斷發展、國際認同不斷提高的基礎上,憑借國家的強盛帶動貨幣的強勢。人民幣國際化是大勢所趨,但實現國際化的道路是曲折的,需要慎重前行,切不可操之過急。
參考文獻:
[1]人民幣國際化課題研究組.人民幣國際化的時機、途徑及策略[J].中國金融,2006,(5).
[2]周小川.關于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思考[J].理論參考,2009,(10).
[3]戴鴻廣,蔣琳,潘文娣.人民幣國際化的利弊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09,(15).
[4]吳惠萍.國際貨幣和貨幣國際化研究成果綜論[J].現代財經,2010,(7).
[5]徐奇淵.人民幣國際化面臨的挑戰和選擇[J].當代世界,2010,(7).[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