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玲
摘要:農業產業化既是中國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向,也是實現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取得很大發展,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較中國的農業水平還是比較落后。其主要的差距表現在中國農業產業化水平、農產品的生產與市場的銜接度都還很低。為了促進中國農業的發展和繁榮農村經濟,提高農民的生產水平和生活質量,中國可以通過改善農產品流通,建設農產品流通體系,促使中國農業走向產業化生產和經營之路。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農產品流通;農超對接
中圖分類號:F260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5-0164-02
一、農業產業化的背景
中國的農業產業化經營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當時中國的市場經濟發展還尚未成熟。其時農業的發展也還存在很多問題:生產責任制下的農戶家庭承包經營存在細小分散和規模不經濟的缺點;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嚴重脫節;地區之間、行業之間存在隔斷并且信息交流不順暢等等,這些使得農業發展速度和農民收入增長趨緩,農業生產效率低下。
中國農業當時實行小規模分散經營并不適應農業現代化的要求;而且根據中國的地理特點也很難在很短的時間內實現在農戶中普遍推行擴大土地經營規模,所以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提高農業的生產經營水平和農業的競爭力,就必須將各部門、各行業、各地區聯系起來,在制度上尋求創新出路。根據中國經濟發展與市場需求情況,中國農業產業化在突破農產品轉化、加工增值上應運而生,它是一種全新的經營方式,有利于增強各產業之間的聯系,有利于農業發展和中國產業格局調整。
目前,中國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農業產業化和農業市場化在中國東、中部地區都取得了較大的發展,但是在廣大西部地區農業發展還比較緩慢,在農業產業化總體進程中還是滯后的。
二、農業產業化
農業產業化是在以市場為導向的前提下,以經濟效益為中心,重點發展主導產業和產品,優化組織各種生產要素,實現布局區域化、生產專業化、建設規模化、加工系列化、服務社會化、管理企業化,最終形成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農工商、農科教一體化經營體系,使農業走上自我發展,自我積累、自我約束、自我調節的良性發展軌道的現代化經營方式和產業組織形式。
(一)農業產業化模式
在農業經營產業化的浪潮中,世界各國和中國各地的發展模式是多種多樣的,但綜合起來主要有兩種,即專業合作社模式和產業經營一體化模式。
1.專業合作社模式。專業合作社模式普遍存在于歐洲。這種合作社大多是中、小農戶自愿聯合集體進行加工或銷售;合作社內的事務由全體社員協商,一人一票,民主議決;其收入一般是在扣留必要的公共積累后,按社員投入多少進行分配。在合作社鞏固和發展的基礎上各地合作社又自愿按產業聯合,逐步組成從地方到中央的聯社。
2.農業產業經營一體化模式。農業產業經營一體化模式一般是以經營農產品加工或購銷業務的公司為核心,吸收附近農戶組成“生產基地”,實行生產、加工、銷售的一體化。目前普遍存在的形式有:龍頭企業帶動型,表現為“公司+農戶”、“公司+基地+農戶”;中介經濟組織帶動型,表現為“專業合作社+農戶”、“公司+專業合作社”;主導產業帶動型,表現為“主導產業+農戶”;市場帶動型,表現為“專業市場+農戶”;現代農業示范區帶動型,表現為“政府組織+企業帶動+科技支撐+農戶實施”。這種農業產業經營一體化模式的特點是彈性很大,有的聯合形式十分松散,只是一般的購銷關系;有的聯合形式則十分緊密。因為這種模式增強了與市場的聯系程度,便于農戶以銷定產,避免農業生產上的盲目性。
(二)農業產業化有效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
在中國,通過采取農業產業化模式發展能有效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使農民之間形成聯系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可以更有效的利用組織優勢,從而有利于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還可以使原本分散的農民以整體的形式面對市場,提高其在市場中的談判地位,增加農業的綜合利益。
基于中國現階段的農業特點,即生產單元小、裝備水平低、以戶經營為主,發展農業產業化就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然而在引導農民發展農業產業化時,為確保農業的健康全面發展,要做到規范農業管理,通過制定相關的制度和章程,進行依法經營,并且加強監督。特別要圍繞相關的法律制度,制定農業扶持政策,比如在財政、稅收、金融、土地、農機等方面制定相關政策為農業產業化發展建立良好的外部環境。同時,還要引導和幫助農民,通過利益聯結機制,緊密聯系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成員,使其成為一個整體,提高農民抵御風險和獲得收益的能力。
(三)農業產業化將解決家庭小規模經營與大市場對接的矛盾
通過農業產業化經營,可以使農業產業化具體組織成為市場主體,解決家庭小規模經營與大市場對接的矛盾,實現農業收入的多層次性和多環節性,使農民在加工、流通環節分享到利潤,帶動農民走向市場。通過農業和市場的對接,將市場機制引入到農業生產中,更有利于在農業生產中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優質的品種,從而提高農業的整體發展水平和競爭力,大幅提高農民收入。
三、農業產業化的前提和基礎是農產品交易與流通體系的建設
縱觀中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歷程,農村地區在實現農業產業化發展方面出現過很多失敗的例子。究其原因,主要是當地政府只關注生產和規模,而忽視市場的作用和農產品流通的重要性。其結果是損害了農民的收益、打擊了生產積極性。但是在中國實行農業產業化的過程中還是不乏成功的案例,其成功的關鍵是當地政府引導農民進行產業化經營的同時還重視提高農產品的商品化程度,建設農產品交易和流通體系。只有使農產品適銷對路才能使農業產業化走得更好。因此,農產品流通是促進生產、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實現農業產業化生產和經營的前提和基礎。
但是在中國還沒有形成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還存在一定程度的地方保護主義和區域歧視性政策。這使中國許多資源難以通過市場機制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從而造成了額外的高額流通成本。所以建立農產品信息平臺,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為農民和農業龍頭企業提供實時、適用的信息和分析咨詢服務就顯得尤為重要。
四、國外發展農業中農產品交易和流通體制建設的經驗
美國在形成農業和其他產業部門相同的生產方式和經營機制之初,就注重完善農產品交易市場和流通渠道。美國擁有高水平的農業專業化水平和農工商一體化程度,并且擁有專業的社會化服務體系,這些都極大地促進了美國農業交易市場和流通渠道的形成和發展。這也是奠定其為世界第一農產品出口國的一個主要基礎。在荷蘭,政府把農業定位為:持續、獨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行業,它將農業作為一個高度發達的完整產業體系進行運營和發展。這個體系包括了農產品的生產、收購、加工、儲運和銷售的全部環節。從荷蘭農業產業化發展中得到的經驗有:一要有政府的政策支持;二要不斷完善農產品物流系統;三要發展農產品加工體系;四要采用先進的管理機制。在澳大利亞,聯邦政府關于農業產業化的政策發生了從以產品為中心的內向型企業向以產品為中心的外向型企業轉變。并且在1989年設立了“出口市場營銷技能項目”。該項目的目的在于提高與中小型農業相關聯的企業經理人和生產者對于國際市場運行的了解。而日本在20世紀80年代具有了與美國相似的農業發展能力。日本借助“農協”進行了農業產業化發展,使得日本躋身于高效農業國的行列。
五、中國農產品流通的新途徑
通過以上的分析和國外經驗的借鑒,針對中國現階段的農業特點,應該在抓住生產和規模的同時注重農產品流通體系的建立。所以中國應該對農貿市場進行標準化建設和改造,積極開展“農超對接”。
首先要改善農產品終端消費環境,即改造農貿市場。農貿市場作為傳統的農產品交易形態,遍布全國各地,普遍存在基礎設施簡陋,管理水平低下的缺點。而農產品“農超對接”,是一個很好的探索農產品流通的新途徑。“農超對接”將鼓勵超市直接從農產品生產基地采購新鮮農產品,引導超市建設屬于自己的農產品生產基地或者與當地農戶建立購銷合同關系,對農產品生產運輸銷售全過程進行監管,對農產品的生產進行科學管理,對農產品的質量進行嚴格監督,使大型農業連鎖超市不斷改善生鮮農產品的流通設施,保證農產品質量,提高生鮮農產品流通的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所以,政府應該大力支持大型農產品連鎖超市建設鮮活農產品直采基地,不斷完善生鮮農產品冷鏈保鮮物流設施,形成以農產品連鎖超市為龍頭,直采基地為基礎,覆蓋生鮮農產品生產、加工、運輸、銷售全過程的新型生鮮農產品流通網絡。物流設施保證了農產品的質量與安全,所以政府要支持大型農產品連鎖超市對生鮮農產品冷藏和低溫倉儲設施的建設。形成一個從農田到餐桌的生鮮農產品現代物流體系,提高鮮活農產品流通質量安全水平。
政府還應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村公路等級,完善農村路網建設,為農產品運輸提供公共服務,方便農產品的運輸和降低運輸費用。鮮活農產品的保質期較短,因此,時間因素對鮮活農產品的銷售有重大影響。如何縮短從農產品產地到銷售市場的時間,就成為提高農民收入,實現農業產業化的關鍵。
參考文獻:
[1]蘇東水.產業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陳劍.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模式及路徑選則[J].農業經濟,2010,(1).
[3]霍向東.對農業產業化的再思考[J].經濟研究導刊,2010,(5).[責任編輯 吳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