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娜
摘 要:在《初中語文“專題整合,組課推進”的研究與實踐》課題的研究中,借助課題實踐時所設計的專題案例,歸納總結出具有實踐指導意義的專題整合設計的策略,并提煉出進行語文專題設計的原則。作為系統論指導下的這種創新做法,讓語文教材走下了一級臺階,讓學生更容易習得語文知識。其間被整合的除了課程資源外還有來源于一線的教師智慧。
關鍵詞:語文專題 整合 策略 原則
一、“專題整合”的研究背景
在現在的初中語文教學一線,對語文教材的爭議頗多,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語文教材本身對學生沒有明確的操作性指示”。《揚子晚報》上刊載,河南省的彭幫懷老師就因為教科書上沒有針對寫作過程的指導,導致教科書內容不細化,讓學生無所適從,而將教育出版社告上了法庭。可見,“教材無非是個例子”的說法是十分正確的。然而,教科書可以用這句話做擋箭牌,一線教師在實際操作時卻不能再回避該問題,所以將國家課程進行過渡化處理,已迫在眉睫。
2009年初我加入了《初中語文“專題整合,組課推進”的研究與實踐》語文課題組。該課題在著名教育家黎錦熙教授倡導的綜合教學法思想和著名生物學家貝塔朗菲的“系統論”學說的基礎上,借鑒“單元教學法”和大學文學的專題式教學,提出了“專題整合”的概念。沿著該課題立項時提出的思路,我和課題組成員進行了大量的專題組課的設計和實驗,對專題整合產生了實踐指導下的理解。
二、“專題整合”的界定
該課題對于“專題整合”是這樣界定的:“專題整合,就是用專題的形式把以教材為主兼及其他的教學內容按照課標要求劃分為若干既有聯系又相對獨立的內容和范圍;也指在專題化設計的基礎上,通過科學地分配各專題的教學時間,合理地安排教學專題的先后順序,精選各種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從而組合成一個完整的由不同專題組成的教學體系。”
首先,從這個概念看,它體現的是系統論的思想,強調各教學要素之間是一個有內在聯系的整體。我們不能簡單粗暴地對這個整體進行“肢解”。
其次,它強調的是“整合”理念。我們要把這些看似零散的要素通過某種方式彼此銜接,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
三、“專題整合”的策略
在大量研究實踐的基礎上,我總結出了以下具體可行的實踐策略。
1.“獨木成林”的策略
語文教材在次次蛻變之后,如泥沙沉淀般地會積淀下一些經典名篇。語文老師見到它們,如與老友重逢一般,言語自然要比平時多些,而且盡管講了很多,但仍感覺還有話說。這種現象固然是因為語文老師對該教材的熟悉程度不同一般,也因為這些久經蕩滌而保存下來的名篇自有其不衰的價值。名篇本身既有教育感化作用,又有審美價值,它也是現代漢語的典范。所以我們不贊成將教學時間一刀切,均等分。我們更希望老師在遇到這些“老友”的時候能暢談、盡興,教出深度與韻味。
遇到這種“獨木成林”的現象,我們可以一文一專題,這種策略的優點是能讓語文學習往縱深發展。我們可以采用點狀輻射的形式組織編排專題內容。名篇的原始文本就是那個基本點,然后由文本的藝術價值到文本的影響等方面,逐步渲染開來,最后協同有思考價值的寫作話題,將文本縱向深入下去。
如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孔乙己》一文,在專題設置中我們首先要考慮的是它作為小說單元的起始篇目,它的小說的典范價值(如人物的塑造、情節的設置、環境的渲染等);其次考慮的是該小說的審美價值(魯迅對悲劇美的表現);再次考慮的是該小說的教育價值(小說的社會影響力)。我們通過這樣一種由近及遠的輻射構思,能夠把文本的多方面價值深度挖掘出來。我設計的專題《寫透孔乙己的悲涼》中的“透”字就是為了體現這樣一種教學的深度。
2.“對比彰顯”的策略
“采用比較閱讀的方法,可以有聯系地分析課文內容,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這種聯系,既可以是“橫向”的聯系,又可以是‘縱向的聯系。”①“比較”是一種十分高明的做法,這種專題整合方式的最大好處是讓學生的閱讀有了參照。基于這樣的思考,根據不同的需要,我們可以利用比較閱讀進行專題整合。這種專題的學習內容可以采用橫向排列式。同一題材不同主題、同一主題不同表現手法、同一選材不同文體等在比較之后都會變得更加明朗。
我認為能拿來作閱讀對比的文本必然有其相同性和相異性。閱讀對比的優勢就在于它更容易彰顯出這種相同性或相異性。現行的蘇教版教材,很多人都認為它缺乏有序的知識體系。但有人曾以詩歌為例對該問題作研究,發現它的選文的體系是相當完備的,只是不經過系統研究,很難被發現,因為它不是按照知識系統進行排列的。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更需要進行整合,而“對比彰顯”就是一種非常適用的策略。我們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打破原有的單元教學體系,建立對比閱讀小專題,在對比中找到各知識體系的坐標。
如七年級下冊有《信息傳播》單元,其中涉及了消息、通訊、錄音新聞等不同的新聞體裁,可謂體系完備。但由于每種題材涉及的內容不同,因此學生很難清楚地認識到各新聞體裁之間的差別。此時,我們可以自行設計一個《信息傳播》專題,就同一事件,選取不同表現體裁的文章,讓學生進行比較閱讀,能削弱他們掌握體裁特征的難度。另外,如《寫透孔乙己的悲涼》專題中,我為了讓學生認識到孔乙己的“悲”不同于范進的“丑”,設置了兩篇課文的比較閱讀,實施下來效果很好。
3.“生活延伸”的策略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說“生活即教育”,他告訴我們不是生活能給我們很多教育啟發,而是生活本身就是教育。那么試問,教育教學又如何能與生活脫離?語文這樣一門人文性很強的學科,必然會與生活形成一個系統,所以我們在進行專題設計的同時,一定要納入生活中的課程資源。這樣一種輻射,實現的是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的連接。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的開發不是為了生活而生活,而應該讓生活成為我們解決問題的寬大門徑。
如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最后一課》,它講的是法國一個小鎮的人民在普魯士士兵入侵時對母語產生的空前尊敬與熱愛。我們能夠想到的是,學習這篇課文僅僅就是為了分析小說要素嗎?我們的先輩難道不曾有過同樣的痛楚嗎?我們對母語的態度難道不應該值得深思嗎?于是《救救母語》專題應運而生。該專題將都德的《最后一課》、老舍《四世同堂》中的片段、八年級上冊的《漢字》專題、七八九年級上冊附錄部分的名家書法賞析,以及我國東北淪陷期間學習日語的情況等內容納入了該自創專題,并通過學校的國旗下講話,針對母語教學現狀,發出了“救救母語”的呼喊。學生通過法國人民的生活、先輩的生活和自己的生活現狀,認識到的是一個龐大的“母語”問題,而不僅僅是一篇課文。
4.“歸納提煉”的策略
面對語文教材,一線教師最難看見的是它的知識體系,教材不呈現,但我們必須想辦法讓它呈現,但如何呈現又是個爭議頗多的話題。業內認為比較高明的呈現手法就是“隨文而教”,因為這種做法比較符合新課程理念。但我認為,學生搞不清語文的知識體系,跟我們沒有清楚地呈現給他們知識體系是分不開的。所以,合理且清晰的知識呈現是必要的。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就可以采用歸納提煉的方法,引導學生建立知識結構。這種策略可在教師對某類問題進行總結或初三復習時應用,十分有效。
如針對初三的文言文復習,我們設計了《虛實齊抓,指通課外》這個專題。我們將專題分為“整理實詞、遷移讀文”,“化虛為實、準確讀文”兩大塊,句例由課內向課外遷移,進程由實到虛過渡,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更重要的是,該專題將學生零散的古文篇章學習整合成了文言文翻譯的知識體系。
又如在作文指導方面,我們可以根據某一階段的語言學習要求和學生習作整合各種作文指導專題,這種專題形式,是我們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較為多見的。
四、“專題整合”的原則
1.扣宗旨、融讓學
王尚文在《說“讓學”》一文中引用海德格爾的有關論述,指出教學的本質就是“讓學”,即激勵、誘導學生自覺地、主動地、積極學,并把“讓學”分為兩個層次,一個是“讓熱愛”,一個是“讓實踐”。②我認為,這追本溯源的兩點可以作為語文專題整合的宗旨。我們既要通過專題整合讓學生易于觸及語文并樂于深入語文,又要放手讓學生實踐,實踐的門徑方法不動聲色地整合進專題設計中。在教學前的專題整合時就滲透進“讓學”的理念。
2.重教材、抓讀寫
《初中語文“專題整合,組課推進”的研究與實踐》這個課題強調:①以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為基本研究對象;②“以‘讀與‘寫為雙翼”,帶動、綜合其他領域內容。前者給了我們一個框子,告訴我們要在框子里跳出自己的精彩舞步,它對專題整合作了最基本、最主要的限定,讓研究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既避免教學中的唯本,又避免教學中的脫本。后者,給了我們兩個基本著力點,提醒語文學習的根本是培養讀和寫的能力。兩者互相作用,搭檔前行,事半功倍。
3.小專題、自主化
在專題整合的過程中,我們強調:教師進行語文專題整合的著眼點要小,從一個話題、幾篇課文、一種描寫、多篇作文等具體而微的角度,對現有語文教材的結構、內容、知識點等進行補充、更新或重組,形成一個個既獨立又有相互內在關聯的專題。改變原有課程由篇篇課文單線行進式的單一順序。將眾多小專題形成活頁形式,對原有教材達到分解或強化的目的,操作靈活。
綜上所述,采用整合的方式開發設計語文專題,是為了彌補從語文教材到語文教學間的不足。在諸多教材處理手法中,它的創新性和合理性是顯而易見的。它所做的,是為語文教材搭下一級階梯。
注釋:
①黃朝東.淺談比較閱讀.教師,2008,(10):59.
②王尚文.說“讓學”.語文教學通訊30年教學理論與實錄精華(中學卷),P78.
參考文獻:
[1]李海林.談談語文教材的語文性.語文教學通訊30年教學理論與實錄精華(中學卷).華夏出版社,2010.6:230.
[2]黃朝東.淺談比較閱讀.教師,2008,(10):59.
[3]欒雪梅.語文知識:距離學生有多遠——兼論教師合理選擇語文知識的必要性.語文教學通訊30年教學理論與實錄精華(中學卷).華夏出版社,2010.6:67.
[4]王尚文.說“讓學”.語文教學通訊30年教學理論與實錄精華(中學卷).華夏出版社,2010.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