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愛霞
摘要: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的理論成果。在新世紀的新形勢下,鄧小平理論在全球化的潮流中,不斷與中國的新的國情相結合,與時俱進,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主義事業邁向新的臺階,同時鄧小平理論也在全球化的潮流中,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呈現出了新的氣象。鄧小平理論在回應時代的挑戰中不斷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對進一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鄧小平理論;社會主義;發展
中圖分類號:A8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5-0221-02
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實際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的產物,是科學社會主義歷史上的又一次飛躍。鄧小平理論高瞻遠矚,在國際形勢日趨一體化的進程中,緊緊抓住時代潮流,為中國跨入新世紀指明了方向。
一、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
面臨新時代的新情況,鄧小平科學地分析了世界形勢和特征:“現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或者說發展問題。”[1]并且“應當把發展問題提到全人類的高度來認識,要從這個高度去觀察問題和解決問題”[1]。鄧小平對時代主題的正確判斷,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確立了發展方向。“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經濟發展戰略,強調對生產力的發展任務;鄧小平對于科學技術的應用有著深刻的認識,“正在世界范圍興起新技術革命,推動中國經濟的發展是一種新的機遇和挑戰。這就要求我們的經濟體制,具有吸收當代新科技成就,推動科技進步,創造新的生產力的更加強的能力。因此,改革的需要更為迫切。”[2]“堅持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一招。”[1]“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提出,為中國的發展與世界的接軌架起了橋梁,新技術革命正在越來越強勁地推動經濟全球化,中國融入全球化的發展并最終顯示社會主義優越性,就必須要實行改革開放,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不開放不僅不能抓住經濟全球化提供的機遇,而且將被越來越激烈的競爭浪潮所淹沒。“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搞了改革開放,促進了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1]。鄧小平理論在同經濟全球化相聯系的進程中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不斷發展的中國實際情況同世界形勢相聯系,打破了過去對社會主義認知模式的僵化認識,大膽地進行改革開放,在新形勢下尋求中國社會主義新的發展道路,獨立自主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為中國當前堅持改革開放的重要理論基礎[3]。
二、鄧小平理論對當代中國的價值貢獻
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的指導思想,是中國社會主義命運的根本所在。在當今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問題,鄧小平理論從各個層面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明了航向。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揭示社會主義的內涵
鄧小平從社會主義的本質上深刻闡釋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首要的基本理論問題,為中國共產黨從理想的社會主義向現實的社會主義轉化提供了理論基礎。
20世紀70年代,中國的經濟建設依然發展緩慢,經濟文化落后的面貌沒有得到較大的改變,人民生活水平沒有較大改善,這種形勢,迫使執政的中國共產黨必須要重視“從理念的、理想的社會主義轉向現實的社會主義,必須正視我們在幾十年內建了起來的社會主義存在的弊端”[4]。鑒于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經驗教訓以及中國國內的形勢,首先就要弄清楚到底“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問題。馬克思恩格斯對于社會主義并沒有詳細的規定,社會主義的路需要各國去摸索,“社會主義究竟是個什么樣子,蘇聯搞了很多年,也并沒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寧的思想比較好,搞了個新經濟政策,但是后來蘇聯的模式僵化了。”[1]因而,搞社會主義不能照搬別國模式,要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鄧小平用馬克思主義的態度探索對中國的社會主義發展狀況進行的定位,貧窮、落后都不是社會主義,在中國這樣的一個生產力不發達,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要實現現代化,必須要經過分階段、長時期的努力,由此得出了中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判斷,“社會主義本身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而我們中國又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就是不發達階段。一切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根據這個實際來制定規定。”[1]這是對中國國情的正確認識,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偉大創新。
在對國情的正確認識基礎上,鄧小平帶領中國共產黨從實際出發,明晰了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我們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很低,遠遠不能滿足人民和國家的需要,這就是我們目前的主要矛盾,解決這個主要矛盾就是我們的中心任務。”[5]因此要發展社會主義就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走適合自己的道路,他指出“過去搞民主革命,要適合中國情況,走毛澤東同志開辟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現在搞建設,也要適合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5],所謂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即“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1]從實際出發,這是社會主義從理論向實踐轉變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中國共產黨自覺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結果。就國際局勢來看,冷戰對峙格局已經被打破,世界向多極化變化,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主題,為中國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也使以鄧小平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認識到必須要打破自我封閉的狀態,實行全面開放,“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只有不斷發展,才能建設社會主義。可以說,鄧小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探索是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的,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指明了方向。
(二)從社會主義本質角度深刻揭示社會主義運動的本質
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深入,對于“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鄧小平明確提出要有“兩個正確”:一是要對社會主義正確理解,二是要采取正確政策,在1992年春南巡講話中,鄧小平從更進一步的層面上精辟地概括出社會主義的本質來給予透徹解答:即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1]。這個論斷是鄧小平在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探索基礎上,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和創新,是鄧小平社會主義觀的理論支點,它完全消除了長期以來存在的離開生產力抽象談論社會主義的種種偏頗以及拘泥于社會主義的具體模式而忽視社會主義本質的種種誤解,把人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中國處于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社會生產力發展緩慢,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條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國家也無法擺脫貧窮落后的狀態,正如鄧小平所說:“社會主義是什么,馬克思主義是什么,過去我們并沒有完全搞清楚。”[1]但這并不是說我們以往對社會主義問題一無所知,而是指沒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的本質以及社會主義現象的個性特征,“社會主義的任務很多,但根本的一條就是發展生產力,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體現出優于資本主義,為實現共產主義創造物質基礎。”[1]而社會主義本質論正是從解放和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這一根本任務出發,抓住中國當前時期的主要矛盾,指導黨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的基本路線,反映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展的基本規律,是中國社會主義走上健康發展之路的偉大戰略決策。
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論斷,把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放在首位,“發展才是硬道理”,只有生產力發展了,社會物質文化豐富了,才能逐漸地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理論,從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出發,重新認識了以往關于社會主義諸特征與社會主義本質的關系,真正為社會主義體制根本變革提供了根據,突破了以往把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相對立,實行單一公有制的舊觀念,實現了對傳統社會主義制度模式的真正超越。
社會主義本質論,是鄧小平創新的社會主義思想的集中概括和哲學意義上的理論升華,在哲學層面上,體現了中國歷史發展的特殊規律,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不斷發展與完善的基本理論依據。
三、鄧小平理論在當代的發展
鄧小平理論是在時代的發展中不斷與中國實踐相結合、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有其獨特的魅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提出和中國處于社會主義的國情,為黨在新世紀的執政提供了依據。把握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本質,才能使黨的執政地位不斷鞏固。今天,以胡錦濤同志為代表的當代中國共產黨人,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在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實踐中,進一步深化了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認識,豐富和發展了社會主義本質論,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以“三個代表”為向導,堅持科學發展觀,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社會主義的重要目標,在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戰勝了政治、經濟領域和自然界出現的各種困難和風險,黨的執政地位更加鞏固,人民群眾對黨更加信賴和擁護。鄧小平理論在全球化的潮流中,不斷與中國的新的國情相結合,與時俱進,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主義事業邁向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386.
[2]重要文件選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341.
[3]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Z],2002.
[4]張樂嶺.鄧小平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偉大探索[J].發展論壇,1997,(3).
[5]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3-182.[責任編輯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