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多芳
摘 要:當代教學改革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研究能力的培養。突出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成為歷史教學過程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歷史教師應通過對話、討論、分組活動、彼此合作等方法,引導學生自學,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關鍵詞:歷史課堂 教學改革 自主性 實踐 交流
新一輪的教學改革,是對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的一場“革命”,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然而,在這場“革命”中,往往由于教師的輕易“退位”,學生一時缺少“自主”能力,而引起教學秩序的“動蕩”,一些課堂教學改革搞得“轟轟烈烈”,而最終回復到原來的模式。究其原因,一方面,傳統教學模式對學生的影響根深蒂固,學生已形成一種依賴教師的習慣。另一方面,教師長期習慣于包辦式的教學,教學模式的改革往往只是追隨一時的熱點,顧此失彼,沒能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進行全面系統的培養,造成學生自主學習力不從心。
我在幾年來的歷史課堂教學改革探索中,也經歷了多次的曲折和反復。從中總結出一些經驗教訓,認識到要讓學生在教學中能真正發揮主體作用,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的主體性進行全面系統的培養。
一、通過學生自己交流、動手動腦實踐,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中,老師扮演著主要角色,老師講的話就是真理,學生要做的就是把老師講的史實、結論毫無疑義地記住。長此以往,扼殺了學生學習的主動精神和探究精神。而新課改提倡課堂教學應是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學習、自己探究的過程。課堂教學應以學生自主學習為核心,以學生學會學習,主動發展為方向。在課堂上應充分解放學生的眼、口、手、腦,給學生提供動手動腦實踐的空間。古人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空洞抽象的講解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而一次成功的實踐活動將使人終生難忘。
二、通過討論相互交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在學習中,確定一個課題,讓學生以辯論的形式進行學習,有利于學生形成開放型思路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在辯論中,不同的思維碰撞、交鋒、融合,創新意識就會被激活,大腦的潛能就會被更好地開發出來。
在準備辯論材料的過程中學生要采用多種方式收集信息,如查閱報刊、典籍,參觀歷史博物館,運用計算機網絡查找資料,進行社會調查,等等。通過對信息的采集、辨別、選擇和使用提高實踐能力、整理能力、辨別能力。
在辯論過程中,雙方針鋒相對,不為定論所束縛,運用批判的理性的思考,運用有效信息,從不同方位、不同角度論證自己的觀點,反駁對方的觀點,從而鍛煉了多方位、多視角分析問題的能力;唇槍舌劍的辯論,快速有力的反擊,鍛煉了學生的口才和反映能力劍拔弩張、各不相讓的態勢,激發了學生青春的活力和競爭的意志;同隊辯手之間的密切合作、緊密配合,有助于形成合作精神、團隊精神。
例如:新教材有一個問題如下:有人說唐玄宗不寵愛楊貴妃,唐朝就不會由盛而衰,對嗎?為什么?
學生熱烈討論,暢所欲言,深入探討,彼此交流,課堂氣氛活躍,學習興趣濃厚,鍛煉了雄辯的口才,發揮了主觀能動性,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也發展了學生的個性。
三、通過分組活動彼此合作,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課堂是學堂,學生要學會學知識,還要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學會合作。當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出來后,合作學習更成為一種需要。教師應通過課堂內互動,讓不同思維在合作中碰撞,讓他們發現問題,激勵他們去探索,去創新。
例如,述說四大發明在人類進程中的影響。
我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組,每組任務明確,讓學生自己查閱資料,收集信息,最后每個小組把各自的經歷、報告向全班介紹交流。因每個人會有各自體會,這許多體會的匯總對于學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四、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自學,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課堂上是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學生能看懂、讀懂的,教師不要講,否則會浪費時間;學生能發現的,教師不要點明,否則會限制學生的發展。教師應該信任學生,解放學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的發展。讓他們自主學習,自己探索,自己創新。
歷史學科,闡述的全部是過去發生的事情,與學生的時空距離較遠,教師必須有意識地講授一些知識。接受性學習對歷史上的一些內容來說還是必要的,只有知“古”,才能借古鑒今;只有讀“史”,才能明智。學生在進行自主學習時,會因興趣、意志、耐力等方面的因素而轉移學習注意力。因此,學生在學習目標不明確的情況下很難做到自我控制,自主學習的效率也會降低。對于一些難度較高的探究活動,假如自由學習探究,其結果往往是學生由于難以完成探究計劃而喪失進一步探究該項目的興趣,從而喪失學習信心。老師要做的就是給學生一種引導,使學生“跳一跳能摘到蘋果”,從而始終保持探究的欲望。
學習主線的設計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案。在學習《美國的誕生》時,教師可設計一條主線:“渴望自由(英國殖民地)—追求自由(獨立戰爭)—保障自由(1787年憲法)”。
在對新課標強調過程與方法的探究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學習活動及時進行反思,重點是提煉問題獲取新知的思維方法的有效策略,使學生對學習的策略有所體悟,以提高主動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防止片面追求個性化教學,教師真正成為學生發展的催化劑。
綜上所述,新課程為教師創造了一個新的機遇,“一切為了學生”,是教師教學的目標;賦予學生健康的個性,是教師教學的歸宿,最終達到培養人與發展人、促進人的全面自由成長的目標。教師要努力做到“教法”與“學法”的整合,使新型課堂教學日臻完善。
參考文獻:
[1]中學歷史教育.2009,(11).
[2]歷史教學園地.2010,(01).
[3]新課改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