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摘要:道德,是人類文明生活永恒的主題,它本真地折射出人的社會性本質。首先對當代中國道德建設的一般問題進行闡釋,明晰了當代中國道德建設“是什么”的問題。接著對當代中國道德建設進行理性分析,通過對紛繁復雜的道德現狀從道德缺失、道德責任錯位、道德能力較弱等方面深化了對當代中國道德建設所面臨問題之“為什么”的理解。最后探究當代中國道德建設的基本路徑。研究旨在為現實社會中的道德建設提供積極的方法論參考,從而厘清了反思中的當代中國道德建設“怎么辦”的問題。
關鍵詞:當代中國;道德建設;哲學反思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5-0238-02
隨著現代社會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道德建設所面臨的問題與日俱增,困擾人們的問題在于,如何使得道德建設適應其身處的社會發展的要求,產生出預設的實效。但源于道德力量的發揮總是對現實生活一定程度上的超越,這個超越意味著需要具體的、歷史的人們犧牲自己的既得利益,這是人們所不愿去做的。該如何面對這一矛盾,該如何消解這一矛盾,使愿望與現實之間始終存在適當的張力,進而努力尋求推動中國道德建設的有力探究。
一、當代中國道德建設的一般問題
錢廣榮教授在《論道德建設》中提出:“二十多年來,道德建設已經成為中國社會實踐的基本方式之一,成為中國人理論思維的重要概念和日常精神生活用語。但是,在目前中國權威的辭書和倫理學的專門工具書里,卻找不到道德建設的詞條。近年出版的一些道德建設著作,也沒有對道德建設的特定含義做出界說,很少涉及道德建設的特定內涵和特殊規律問題?!盵1]由于對“道德建設”的理解不夠全面深刻,無疑使得大眾對道德建設的認識模糊。本文認為,“道德建設”是指具備一定自由、能力的建設行為主體(包括個體、組織與國家)在一定物質基礎與道德認知之上,把社會客觀道德價值作為評價標準,踐行具體的歷史的社會時期賦予其對他人、自然和社會道德資源的建設以及對于自我思想和行為或由其控制的行為所導致或可能導致的有利或有害他人和社會的行為進行規整,針對現實的道德狀況進行完善,營造與時俱進的良好道德氛圍。這一立場不是某一特定的群體或環境,而是立足于“道德建設”這一具體歷史的事物。對“道德建設”的界定,我們不能停滯立場,只有堅持科學發展觀,才能探究“道德建設”問題的科學性。
二、當代中國道德建設的理性分析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我們黨始終把文化建設放在黨和國家全局工作重要戰略地位,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實行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中國文化改革發展,顯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促進了人的全面發展,顯著增強了國家文化軟實力,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
1.道德缺失在各領域、各方面都有所表現。少部分官員自身理想信念的動搖,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度降低,家庭中的暴力、情感出軌、遺棄親人等;職業領域中的瀆職、腐敗、玩忽職守等;社會人際交往中只求利益,不講道義等。生態環境中亂砍濫伐、殘害生物等,甚至對自己也缺乏責任,醉生夢死、得過且過。市場經濟的發展具有自由支配生產、銷售、經營的權力,使得經濟主體逐漸擺脫過多的行政手段干預、束縛,激發起積極主動性,使得市場空前活躍。同時,社會分工更加縝密,更多的需要通力合作,才能獲得事情的完成或產品的優質所需要的道德力量支持。
2.當代中國道德建設所面臨的問題,還集中體現在主體的道德能力較弱上。即道德主體明知自己的各項社會角色賦予的各種道德意義,但卻不知道怎樣把各自角色賦予的道德意義踐行好、如何更好的落到實處??梢娺@不但是方式問題,更是能力問題。例如,現實生活中因道德能力較弱而出現問題,或面對紛繁的道德沖突難以取舍而躲避以擺脫尷尬境地的現象,多是由于缺乏相應的知識準備、實踐經驗、良好的心理素質等。道德能力較弱突出表現為,其一,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度下降,政府的道德能力面臨著嚴峻考驗;其二,由熟人社會轉入陌生人社會,現有的道德約束力不夠;其三,就個人而言,眼高手低,自己做不來、別人做又不合意,嘴上功夫厲害、實踐起來大相徑庭。面對工作挑三揀四、熱情不高,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來。
3.為了使市場經濟真正做到為社會主義服務,就必須從國家意識形態高度出發,在市場經濟的發展中旗幟鮮明地為全體公民樹立社會主義道德標桿,引領市場經濟的社會主義發展方向。社會主義社會所提倡的以優秀的道德培育社會風尚昭示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追求經濟利益必須遵循,不能為了一己之私而損害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在實現自身富裕后,應該繼續艱苦奮斗,合理有序的限制自己的消費,反對奢侈浪費,應當積極主動先富帶后富。由此,社會主義從價值層面上引領著市場經濟的社會主義方向,有效消解著二者的矛盾。
人一旦進入社會領域,個人的自發特定關系的個人利益,就轉變成了與他人發生聯系的社會責任。在道德生活中,社會責任與個人有關,是每個人進入道德公共領域是必然發生的。在這種個人利益向社會責任轉化過程中,出現了利益上的自利與他利的沖突。由此,一個人的道德需求,當其轉移到公共領域時,就會在國家的干預下發展成為具有公共性特征的社會責任的需要。這種社會責任,就其客觀性來說,是具有國家色彩的道德生活的公共利益。經濟學家弗里德曼指出:“‘公共利益是由公民們的多種多樣、各不相同的愿望構成的?!盵2]可見,個人利益與社會責任的沖突在當代中國的道德建設中不可避免,我們能做的就是如何更好的消解二者的沖突。
當前,中國社會主義制度下面臨的社會不公問題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第一,城鄉差距不斷加大。第二,地區差距不斷擴大。由于客觀地域遼闊,地區間差距人們可以理解。但是,由于制度、體制、政策安排而導致某些地區發展優勢的喪失或戰略失誤,造成地區差距擴大,這種發展中帶來的差距是很難讓人們接受的社會不公,甚至會引起社會心態失衡現象。第三,貧富差距不斷加深。目前,我們基尼系數已經超過國際上通常用0.4的警戒線,而且還有繼續加深趨勢。應該說,收入分配上適當的差距,體現多勞多得,是激發社會活力的重要手段;但是,如果制度安排不保護弱者,讓贏者通吃,也是社會的不公平,并且容易引發仇富心理、劫富濟貧的沖突。第四,社會公共品供給嚴重不足。公共品供給達到的范圍、程度、效率是衡量社會公平感、幸福感的重要尺度。目前,看病難、住房難、上學難、就業難等問題是公共品供給不足的突出表現。這一系列差距的趨勢表明,許多制度層面的社會不公問題已凸顯,這就要求社會主義的道德制度建設必須更加重視社會公平問題。
三、當代中國道德建設的必然抉擇
當代中國道德建設要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這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對道德建設提出的要求,它反映出經濟與道德內在關聯性。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因此,第一個需要確認的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由此產生的個人對其自然的關系。”[3]“個人是什么樣的,這取決于他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苯洕陌l展正是滿足人的生存和發展需要的根本保證。由此,恩格斯指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3]道德作為人們核心的社會意識自然受制于社會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受制于社會經濟發展的態勢。但是,物質生活并不是人類生活的全部,道德生活對人的生存、發展意義更為深遠,因為人不僅是一個物質的存在,更是一種精神的存在。
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的當代中國的道德建設,主要應該從三個方面著手進行:第一,澄清觀念上的模糊。認清“道德萬能論”、“法律萬能論”都是極端錯誤的。應當樹立“德法并重”的思想,使道德建設與法制建設相協調,二者都居于治國方略的高度。第二,協調二者的內容。一方面,道德是立法的基礎,是廣大人民群眾可接受性的保證,以怎樣的道德建設為價值導向直接關乎法治的成敗。另一方面,二者在各自內容上不能相抵觸。另外,二者調整的范圍相協調。力求不要出現法律與道德的真空,要求二者在其調整范圍內相互協調。第三,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調整對象較為狹窄。對一些沒有觸犯法律,但又遭受道德責難的社會現象,無形中要為道德提供支撐,而且要以法律的基本精神來承擔對社會生活進行調整。
正確理解經濟發展與道德建設二者的辯證關系。第一,經濟發展對道德建設有決定的基礎性、促進性作用。第二,道德建設為經濟發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指引導航作用。經濟發展的目的不是單純的財富積累,而是對幸福的追求。而幸福是來源于一定的物質基礎之上人的精神自由、道德追求的實現。道德應該是人的道德,應該是生活中的道德,而不是預設的或無主的道德?!拔覀儾皇菑娜藗兯f的、所設想的、所想象出來的東西出發,也不是從口頭說得、思考出來的、設想出來的、想象出來的人出發,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們的出發點是從實際活動的人?!盵4] 道德教育只有從現實生活中具體的人出發,關注人的情感需求,慮及人的生存發展,才能真正煥發道德主體的自覺性。
因此,全面開展城市社區建設,大力推進農村社區建設,健全新型的社區服務管理體制,在深入廣泛的開展各種社區道德建設活動中,禁忌形式主義,要將人們群眾切實關心、關注的實際問題納入道德建設來解決,同時也促進了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只要常抓不懈、求真務實,使人民群眾在參與中受到身體力行的教化,就會使道德建設在實踐中穩步提高。
參考文獻:
[1]錢廣榮.論道德建設[J].道德與文明.2003,(1).
[2]弗里德曼.自由選擇[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責任編輯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