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周
摘要:獨立后,印度政府制定了農業現代化的目標,經過第一次綠色革命,印度農業現代化取得了較大成就。但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印度人口增長過快,耕地面積日益退減,地減人增矛盾使糧食安全問題更加突出,而第一次綠色革命對農業增長的拉動作用已有所減弱,更為重要的是農民貧困問題嚴重,已成為制約經濟高速增長的最大障礙。
關鍵詞:印度;農業;“綠色革命”
中圖分類號:K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5-0248-02
獨立以來,印度農業有了很大發展,取得了可觀的成就。但是,與印度的整個經濟發展相比較,農業部門的潛力和優勢還遠沒有得到發揮。印度農業只能滿足國民經濟的最低需要,在以市場化為導向的經濟改革中,農業部門屬于一種滯后因素,還不是一種推動力量。近幾年來,推動農業發展再次成為印度各界的熱門話題,印度官方和學界著名人士一致認為,要實現“印度崛起”這一宏偉目標,首先必須解決農業增產問題。2004年印度大選期間,瓦杰帕伊總理正式提出“第二次綠色革命”的口號[1] 。2005年10月16日,被稱為綠色革命之父的著名農學家M.S.斯瓦米納坦在一次研討會上坦承:“農村的情況真是糟透了,如果我們不改善農業部門,整個國民經濟將受到危害?!盵2] 他呼吁在農村實行電子化革命,使農產品價格透明化,推廣科學技術,提高農業生產率,在農業多樣化過程中對所有農產品進行“革命”。印度總理曼莫漢·辛格在接受《華爾街日報》專訪時說:“我們需要第二次綠色革命,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和其他前沿技術的進步,使印度農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期?!盵3]
一、印度人口增長過快,耕地面積卻日益退減,地減人增矛盾使糧食安全問題更加突出
自推行綠色革命以來,印度農業生產一度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果,糧食產量由5 000多萬噸增加到2003年的2.12億噸,基本實現自給并略有出口。但據印度政府公布的統計數字,截至2001年3月1日零時,印度總人口達10.27億,占世界人口的16%,每年凈增1 550萬人。平均1.7%的糧食增長率已經低于1.9%的人口增長率。到2050年,印度的人口將超過中國達15.3億,成為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國。到那時,印度每日消耗的糧食將十分驚人,按每人每天500克計算,一天也得消耗15.3億斤。糧食需求量將由目前的2億噸增加到3億噸,而可耕地面積到2020年由現在的1.7億公頃減少到1億公頃[4]。印度若干年后很可能從糧食出口國變成糧食進口國。印度是發展中國家中最早認識并進行控制人口增長的國家。世界銀行的人口資料證實,“印度是20世紀50年代(1952年)開始控制人口的唯一國家。”[5] 印度政府也一直認為,“要減少貧困,必須控制人口,否則一切減少貧困的規劃都難以兌現?!庇《鹊慕洕鷮W家在研究農業發展和糧食、人口之間的矛盾時,引用了農業專家對未來糧食問題的擔憂:“高產品種,綠色革命,并非為解決人口增長過快而造成的糧食供不應求問題最好和最后的辦法,它只是為世界提供十至十五年的喘息時間來控制人口增長。如果在這段時間內人口過快增長仍未得到有效的應有的控制,那么面對暴漲的人口,要解決糧食供應的問題,就連具有豐碑性貢獻的綠色革命也會無能為力,束手無策?!盵6] 由于人口增加導致對糧食及食物需求擴大,印度面臨的挑戰主要來自人口方面的壓力,印度既是人口大國也是農業大國,農業人口占全國人口的80%,農業部門為2/3以上的勞動力提供了就業機會[7] ,因此,保證糧食和食物供給是印度政府的首要任務。
二、印度第一次綠色革命對農業增長的拉動作用已有所減弱
印度的綠色革命為解決糧食問題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綠色革命所培養的良種需要高密度種植和高肥水條件下才能獲得高產,即需要投入大量的水、肥、農藥等物質和能量。除了不強調機械化,其余與石油農業沒有什么區別,它帶來了環境污染、生物多樣性減少等問題。綠色農業這種模式在印度大面積推廣遇到一系列問題。沒有足夠的資金和技術條件來保護再生資源,又缺乏應有的能力獲得他國的原料和食物以彌補本國的短缺,印度承受不起由此帶來的生態、環境、社會的代價。增加耕地、雙季種植和推廣良種是印度第一次綠色革命的三大法寶[1],印度從20世紀60年代末起就在耕地條件較好的旁遮普邦、哈里亞納邦和北方邦西部等地引進、培育和推廣高產糧種,大規模推廣使用農機、化肥除草劑和水利灌溉等技術。由于過量使用化肥和農藥,長期對土壤和地下水的過度使用,導致耕地的資源承載力不斷加大和環境惡化。旁遮普邦、哈里亞納邦等糧食主產區的產量開始停滯不前,土地鹽堿化和沙漠化嚴重,生態問題突出,糧食增產潛力嚴重消弱。如何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提高糧食主產區的生產率和利用先進技術促進其他干旱、半干旱地區的農業發展,已成為印度農業面臨的重要問題。第一次綠色革命在收入分配方面也產生了一些負作用。雖然小農和佃農的絕對收入水平在農業產量增加時上升了,但上升的幅度大大低于大地主和大農場主收入上升的幅度,即相對收入水平下降,收入差距拉大。同時也導致了地區之間收入差距日益擴大,在土壤、氣候、溫度和地理位置適宜于種植高產良種的地區,農民收入水平較高,而其他地區的農民收入水平則很低。印度農村貧富分化嚴重,據統計,最窮的10%的農戶只占農村財富的0.1%,而最富的10%的農戶則占有50%以上的財富[8] 。
三、印度農民貧困問題嚴重,已成為制約經濟高速增長的最大障礙
消滅貧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實現平等,是現代化事業的應有之義。幾十年來,印度政府為了改善落后地區的狀況,緩解農村貧困,曾先后實施了旨在幫助落后地區解困的鄉村綜合開發計劃[9] 。此計劃始于1978—1979年。最初選擇了2 300個社區,到1980年10月,又擴展為5 011個社區。此計劃的實施對象均屬于貧困線以下的人,即按1979—1980年價格計算,5口之家年收入低于3 500盧比,后來貧困線又提高為6 400盧比[10] 。據印度社會學家阿盧瓦利亞的估計,農村貧困人口的比重1970—1971年為47.5%,十年扶貧,到1983—1984年度還有33.3%,農村貧困人口的絕對數量為1.38億。印度計劃委員會也做了估計,認為印度農村貧困人口的比例從1978—1979年的51.2%,降至1983—1984年度的40.4%,1983年貧困人口的實際數量為2.22億[11] 。聯合國人文發展報告確定每人每天生活費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低于1美元為貧困,在1989—1994年,印度有53%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據世界銀行發展報告的統計,1996年印度貧困人口占43%,人均蛋白質攝取量不及發達國家的一半,大約有25%~40%的人口營養不良[12] 。另據中國農業部政策體改法規司考察團1997年對印度考察的結果,印度人均每天攝取的熱量為2 400大卡,農民還是以粗糧為主,其攝取的熱量大大低于平均值,貧困現象相當普遍[13] 。印度農民的年收入不到城市居民的1/5,且八成以上要用于家庭開支。農民缺乏醫療和社會保險,至今仍有500多萬家庭飲用河水和池塘水,喝不上衛生的飲用水。政府先后搞了名目繁多的扶貧濟困計劃,農村就業計劃等項目,都無法從根本上消除農民貧困。農民購買力低下和消費不振,已成為印度經濟高速增長的最大障礙。為消除農村貧困和促進就業,印度還實施各種“以工代賑”等就業計劃,建設農村道路,小型灌溉設施、校舍等,規定了農機、化肥、種子等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低價或免費向農民提供最新的農業實用技術,幫助農民致富。有的地方政府還向貧困農民提供貸款,用于購買縫紉機、人力三輪車等生產資料,鼓勵其自謀生計。
印度的“第二次綠色革命”的核心是全力引進農業現代化的生物技術和其他前沿技術,并投入大量資金重振印度的農業研究體系,加強農業科學的研究與推廣。對重點的農業研究院所及大學集中投入資金,進行具有印度特色的新課題研究,如生物遺傳工程、高效無毒的農藥、新品種的引進與改良等。引進國外先進的農業科學及管理技術,與國外的農業科學機構合作,加快生物技術和其他前沿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在全印度進行大規模的水利灌溉系統的改造和修建,對水資源進行全面的管理,實施河流周邊地區和荒地的開發計劃,目的是快速提高糧食產量。健全農業商品市場銷售機制,打通市場運行中的各種渠道。以公平有利的價格結清農民應得的款項,使農民在農畜產品的銷售過程中得到最高的回報率,并在國際市場價格下跌時對農民提供足夠的進口保護,繼續制定和執行有利于農業和農業貿易的條款。妥善安排農村的剩余勞動力,保證農民的合法所得。扶持農畜產品加工業,以便就地消化農村的剩余勞動力,大力扶持農業器具、農村住房、農村電氣化等產業。加強對計劃生育的宣傳,實行更為有效的計劃生育措施,加強科學的人口控制,使印度人口的增長、計劃生育與經濟發展逐步進入一個良性的發展階段??梢?,印度的“第二次綠色革命”是一個系統的農業綜合發展戰略,它注重農業生產、流通和市場等各個環節,更注重整個農村社會、生態環境和文化的協調發展,最終要解決三農問題和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Saby Ganguly,From the Bengal Famine to the Green Revolution, http://www.indisonestop.com/Green- revolution.htm.
[2]孫培均.綠色革命推動下的印度農業[J].中國金融, 2006,(9).
[3]對曼莫汗·辛格的專訪[N].華爾街日報,2004-09-22.
[4]印度總統卡拉姆呼吁進行第二次綠色革命[N].新華社:新德里,2004-01-08.
[5]世界銀行.1984年世界發展報告[Z].
[6]J.S.烏帕爾.印度經濟問題[M],1982:58.
[7]殷永林.獨立以來的印度經濟[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 2001:40.
[8]馬加力.關注印度——崛起中的大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2:18.
[9]王曉丹.印度貧困農民的狀況及政府的努力[J].當代亞太,2001,(4).
[10]譚晶榮.困惑大國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剖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4,(8).
[11]林承節.印度現代化的發展道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219.
[12]孫士海,葛維均.列國志:印度[M].北京: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280.
[13]農業部政策體改法規司考察團.印度農業調控與保障政策對于中國的啟示[J].人大復印資料,農業經濟,1997,(7).
[責任編輯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