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波,田德林
摘要:通過文獻資料的搜集和分析,對“人才培養模式”的定義和構成和目前高等體育院校排球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分析。認為傳統的排球人才培養模式已與社會的需求和體育產業的發展不相適應,為此我們認為必須對體育院校排球專項人才培養模式進行重構,并提出了重構的措施。
關鍵詞:體育院校;人才培養模式;重構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5-0265-02
排球運動(Volleyball)誕生于美國的馬薩諸塞州,由威廉·G.摩根在1895年發明。排球運動在其誕生的十年后(1905)由美國的傳教士傳入中國,之后就成為了中國民所眾喜愛的一項現代體育項目。在排球運動傳入中國后的一百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一個從“游戲性的娛樂體育項目到充滿競爭的競技體育項目再到市場化的職業體育項目”的演化過程[1]。在這一發展過程中,中國的排球競技水平得到了提高,在群眾中也得到了一定的普及,并且形成了初具規模的排球產業。雖然排球產業已初具規模,但是在中國日漸繁榮的體育產業結構中,排球產業相對是一個發展較為弱的項目。導致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在于人才問題、在于人才的培養問題。為此,我們提出要對體育院校排球專項人才的培養模式進行重構這一問題。
一、“人才培養模式”的概念及構成
中國高校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建國后借鑒了前蘇聯的專業人才教育模式而建立起來的,其目標旨在:“培養在某一專業領域具有精深知識和能力基礎的高級專門人才”[2]。按照這種模式,中國的高等教育為中國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專業人才,但是面臨經濟、社會、科技、文化飛速變革的局勢,傳統人才培養模式的詬病日益顯現。
所謂的“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指導下,以人才培養活動為本體,為實現培養目標所設計的某種標準構造樣式和運行方式”[3]。“人才培養模式”有四部分構成,分別是:(1)人才培養的目標:即按照社會需求的標準來培養人才,有學者認為人才培養目標一般包括:“人才根本特征、培養方向、培養規格、業務培養要求等內容”[3]。(2)人才培養的過程:人才培養過程是指“為實現培養目標,根據人才培養制度的規定,運用教材、實驗實踐設施等中介手段,相互配合,以一定方式從事教學活動的過程,因而培養過程是人才培養模式的本質屬性”[3]。人才培養過程主要包括專業和課程的設置、人才培養途徑和人才培養方案等。(3)人才培養的制度:有學者把人才培養制度理解為“是指有關人才培養的重要規定、程序及其實施體系,是人才培養得以按規定實施的重要保障與基本前提,也是培養模式中最為活躍的一項內容”[4]。(4)人才培養評價:人才培養評價是指“依據一定的標準對培養過程及所培養人才的質量與效益作出客觀衡量和科學判斷的一種方式”[3]。
二、國內體育院校排球專項人才培養模式現狀分析
中國體育院校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在借鑒了前蘇聯模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設置專業強調按國民體育人才總體計劃對口培養專門人才,以“專才教育”思想制定專業培養目標”[5]。這種傳統的體育教育模式是“以培養體育運動專業人員和基層教師、教練員為主,從課程的設置到教學內容的安排,都以體育訓練為主線,非常有局限性”[6]。關于目前中國體育院校排球專項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我們不妨從人才培養模式構成的四個方面分別進行分析。
1.培養目標:中國高等體育院校的體育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方案中關于培養目標表述歷經多次改變,已從1980年的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中等學校體育教師,改為了2003年的能勝任學校體育教育、教學、訓練和競賽工作,并能從事學校體育科研、學校體育管理及社會體育指導等工作的復合型體育教育人才。從目前國內一些高等體育院校排球人才培養目標來看,主要是定為培養中等以中學校的體育教學、訓練、科研人才和社會體育指導人才。
2.培養過程:人才培養過程主要包括專業和課程的設置、人才培養途徑和人才培養方案等,就排球這一項目來說,我們可以從課程的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以及該課程的教學計劃來進行分析。(1)從課程內容來說,目前中國大多數高等體育院校的排球教學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面構成:一是理論部分,主要介紹排球的起源、發展、排球基本技戰術和排球裁判法等;二是實踐部分,主要學習排球的基本技戰術、臨場裁判能力以及組織相應的排球比賽等;三是考核,主要包括理論考試和排球技戰術考核等。(2)從教學方法和手段來說,主要是采用講授、實踐、教學比賽等教學方法,另外近幾年一些新的教學方法也逐漸被一些學校所采用,如:探究教學法、微格教學發、學導式教學法、程序教學法等。(3)教學計劃:教學計劃主要包括教學內容的安排、各內容的教學順序和課時安排等。教學內容主要包括理論部分、實踐部分和考核,在學時安排上實踐課占總課時的絕大部分。
3.培養制度:培養制度包括基本制度、組合制度和日常教學管理制度三大類[3]。基本制度又包括學年制和學分制。從目前看,在中國的排球專項課程中這兩種基本制度都在采用。組合制度原先只是一種權宜性的計劃外安排,意在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額外的學習課程[7]。日常教學管理制度是為了教學的順利進行而制定一些課堂規則、曠缺課制度、補考制度等,這種制度在不同學校均有制定。
4.培養評價:培養評價是依據一定的標準,運用一定的方法對學生的學習效果所進行的科學、客觀的價值判斷。從目前看,中國高等體育院校排球專項課的教學評價主要是采用理論課的開閉卷考試和技戰術的考核兩種方式。
三、體育院校排球專項人才培養模式的重構措施
伴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教育改革進程人們對體育人才需求的標準逐漸提高,傳統的以培養中等學校體育教師的人才培養模式已于現代人才培養理念不相匹配,為此我們必須對體育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重構。就排球這一項目來說可以從以下措施進行:
1.轉變教育觀念。觀念,是人們多種認識活動的集合體,是在人們長期的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具有很強的歷史性和階段局限性,并具有很強的主觀性,對人們的行動和決擇產生重要影響。中國高校傳統的體育教育模式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無可否認曾經為中國的人才培養作出了巨大貢獻,但是面對市場經濟這種教育模式早已過時,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因此必須要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建立以市場需要為導向的教育觀念,建立以適應新形勢下中國體育產業發展需要的人才培養模式,為中國體育產業的繁榮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2.重新定位培養目標。鑒于社會對人才需求標準的提高,我們首先應對排球專項課今后的培養目標進行重新定位。我們認為排球專項課的培養目標應定位在:不僅要培養德智體發展,能勝任排球教學、訓練和競賽工作的體育人才,而且這種體育人才還要適應知識經濟時代和市場經濟發展要求、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中國體育產業發展,并能夠從事排球科學研究、學校體育管理、社會體育指導、排球項目推廣等工作的復合型排球人才。
3.排球教學內容結構的重構。傳統的排球教學內容偏重于排球技、戰術,技、戰術的教學可占去整個排球課的絕大部分時間。我們認為為適應體育產業發展的趨勢,在排球教學中除了保留原有的技、戰術等教學內容,還應該增加以下幾類內容:(1)管理類:主要講述如何運用管理學知識實現對排球隊或俱樂部管理;(2)經營類:主要是關于排球俱樂部、排球場館的經營和商業開發;(3)推廣類:主要是關于娛樂性、觀賞性較高的新興排球項目(如:軟式排球、中國首創的氣排球等)、排球賽事和排球文化的推廣;(4)發展史類:主要介紹排球的歷史沿革、排球項目的發展規律、國內外發展情況、中國排球項目的傳入和發展、當今世界排球格局、國內外排球項目產業化情況等等。
4.改革傳統的排球教學方法和手段。傳統的排球教學方法主要是在講授法和實踐法,在今后的排球教學中排球教師應該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法,一切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的方法都應該在教學中進行嘗試。教學手段也同樣,尤其是在信息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更是如此。在教學方式上我們可以借鑒中國競走項目的“請進來、走出去”方式。就排球項目來說所謂“請進來”是指:讓從事職業排球的教練員、運動員以及排球產業的優秀專業人才直接參與到排球的教學之中來。他們不僅可以給我們帶來最新的技戰術和訓練方法,同時也有利于我們掌握排球產業的前沿信息,而且還有利于教學內容的更新,同時還能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所謂“走出去”是指:一方面,高校排球教師要經常深入到職業排球和排球產業的第一線,去了解職業排球訓練中和該產業運行中出現的問題和解決途徑以及發生的新的發展趨勢等等,并及時的補充到排球教學中去;另一方面,給學生提供走出課堂、走出學校的實踐機會,比如:課堂外教師可引導學生在校內進行一些排球項目推廣、排球場館經營等活動來增加他們的實踐經驗。
參考文獻:
[1]潘迎旭.中國排球運動的可持續發展研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7:1.
[2]馬曉云,柴永昌.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背景下的學生管理創新[J].陜西行政學院學報,2008,(3):126.
[3]鄭群.關于人才培養模式的概念與構成[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1):187-188.
[4]朱晟利.論人才培養模式的概念及構成[J].當代教育論壇,2005,(3):29.
[5]鄒本旭,付海濤.體育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嬗變及存在問題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9,(1):21.
[6]馮蘊中,楊文運.關于我省高等教育培養體育產業人才的戰略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2):275.
[7]董新矯.新世紀體育教師知識結構辨析[J].聊城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1):108.[責任編輯 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