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亮
精巧的提問是溝通教師、教材和學生的橋梁和媒介. 是幫助學生獲得有關知識的有效途徑. 它對學生知識訓練、思維訓練及各種能力的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課堂提問得如何,直接關系到學生的知識素質和思想品質,影響到課堂教學效果. 所以,優化課堂提問是很有必要的. 目前不少課堂提問機械重復、缺乏啟發性和片面雜亂、具有隨意性,部分教師提問帶有大量空泛的局限性.
如何優化課堂提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呢?
一、要掌握提問原則
課堂提問原則有:目的性原則、啟發性原則、集體性原則、系統性原則和趣味性原則. 目的性原則就是所提問題必須圍繞教學目的,為完成本課堂教學任務服務;啟發性原則,即設問富有啟發性,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啟迪學生聯想所學的知識,觸類旁通,舉一反三;集體性原則就是面向全體學生設問,切忌偏難問題;趣味性原則是設問要新穎富有吸引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要講究設問的適用性
教師應熟悉和鉆研教材,根據課本內容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學生學習的關鍵處設問:
1. 復習舊知識應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復習舊知識的目的不僅是為引起學生對有關知識的記憶,為理解新知識做準備,而且要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特別是后進生的學習熱情. 因此,在組織基本訓練時要面向全體學生,多對后進生設計一些判斷性問題,多幫助他們復習舊知識,使他們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增強他們學習新知識的自信心,產生“我能學、我要學、樂于學”的內驅力. 如筆者在教學完五年級下冊中的“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這一內容后,出示了7和11 ,4和10 ,8和16, 1和100 這四組數,提問:這幾組數中有哪幾組數是可以直接找到他們的最大公因數的?以此來復習“有倍數關系”“互質關系”,如何很快地找到它們的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這樣設計,學生能在復習舊知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2. 傳授新知識,應問在知識易遷移處
清晰地掌握與新知識有直接邏輯關系的舊知識是順利地產生知識遷移的保證,讓同學來“引路”使后進生也能順利地實現理解思路和語言表達上的遷移. 如: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時,我首先復習了兩個內容,一是把分母不同的兩個分數通分;二是計算兩道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 這一步,既是鞏固了舊知識,也是為學習新知識做鋪墊的必不可少的知識內容. 復習之后,我出示了兩道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試題,問學生:不同分母的兩個分數能直接相加減嗎?老師創設了這一問題情境,引發了學生去探索的欲望,學生們積極地去思考、分析,去解決這一問題. 經過實踐,學生明白了:計算異分母分數相加減,關鍵是通分. 這一做法,不僅降低了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難度,使學生獲得了新知識,同時,學生也形成了一定的學習能力.
3. 鞏固練習時,應問易錯處
鞏固練習是新課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 尤其是在這一環節中的設問更具有雙重作用:一方面,使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強化認識,形成技巧,發展提高相應的能力;另一方面面向全體學生,也給后進生一個再學習的補救機會. 有些問題雖不太難,但易錯. 例如:在教學圓周長C = π × d計算方法后,組織練習時,小黑板出示了一個半圓,問:“這個半圓的周長怎么計算?”待學生紛紛舉手,抓住一個時機,讓一個比較粗心的后進生回答,他不加思索地說:圓的周長除以2,顯然思維定式產生了錯誤. 這時,要以學生為主體,讓大家討論、糾正. 事后他也不甘示弱地說出了正確的答案:半圓的周長等于圓周長的一半加直徑. 由此可見,在知識易錯處設問,讓后進生回答,使其能暴露出錯誤的想法,但要耐心引導他們自己矯正,從而使他們更加自信、愉快地學習.
三、提問要善于鋪墊,給予評價
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一時回答不出來,教師要耐心等待,任其多方位思考,實在答不出來教師要提出一些中介問題,給學生搭橋鋪路. 如學習了乘法分配律后,要求學生用運算定律計算,578 × 99 + 578這一道變式題,有一部分學生看不出與運算定律有什么關系,這時我提出2 × (99 + 1) = 2 × 99 + 2 × 1,我用紅筆圈出了“1”,我又提出了這個“1”我們在計算時可以不寫,如果不寫,請同學們比較一下這道題和原來的題目是不是就一樣了. 學生通過對兩題的對比,得出了原來那道題是乘法分配律的變式運用. 這一個式子一個問題就起到了搭橋的作用. 另外,對學生的回答要給予確切的評價,精彩的思考,正確的回答,要及時給予表揚,若有欠當,要善于糾正,在教學關鍵的地方,學生理解偏了,說錯了,教師要注意抓住時機,借題發揮,不能對他們進行諷刺、挖苦等.
總之,課堂提問作為教學手段之一,它具有很高的藝術性. 恰到好處的提問不但能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的內容,而且能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作為一線教師,我們只有認真鉆研,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各種提問方法,學生才能做到積極探索知識源泉,自掘知識寶藏,思潮如海的新境界才能形成,當學生饒有興趣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課堂教學質效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