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振

高照,取吉星高照之意,又稱中幡。原是皇室、貴族出行的儀仗,后演變為民間花會中的一種表演節目。表演道具是粗大竹竿,竹竿用龍鳳旗幟纏繞,上豎兩把花傘,竿頂還有十數支雉雞翎等作為裝飾。主要動作套路有“霸王舉鼎”“蘇秦背劍”“太公釣魚”“封侯掛帥”“張飛蹁馬”等。
高照表演要求穩、準、快,手眼配合一致,以扔得高、落得準、立得穩為準則。在表演時,表演者或頂幡上額,或伸臂托塔,驚險動作連連不斷,但始終幡不離身,竿不落地。十余米高、幾十斤重的中幡在表演者手中、肩上、頭頂、腦門、下巴、項背等處上下飛舞、交替騰挪。幡面彩綢迎風招展,幡頂銅鈴叮咚作響,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高照,起源于民國以前,已有百余年歷史。清朝時,康熙皇帝六蹕正定,乾隆皇帝七次駕幸,嘉慶皇帝亦曾禮佛隆興寺。皇帝出行自然有盛大的儀仗隊,其中幡旗(高照)必不可少。據說,正定百姓瞻仰皇帝儀仗的機會多了,便喜歡上了高照這門技藝,閑暇時刻苦演練,最終練得一身絕活。其中新城鋪村高照遠近聞名。
新城鋪(附城驛)村北靠新樂市,南距正定縣城30公里,地勢平坦,農田肥沃,曾是兩千多年前的古鮮虞國國都。
新城鋪的鄉民們表演中幡時所用道具主要是粗大竹料,其長短、粗細不一,最重的有近72公斤。表演前把竹竿用龍風小旗纏繞,上豎兩把花傘,竿頂還要插十支雉雞翎等作為裝飾。表演者用竹竿在身上做出各種動作,基本相當于雜技中的“頂竿”。高照的表演主要在傳統節日、喜慶、農閑之時,表現農民在太平年間慶祝豐收等等的喜悅之情,一般由幾個漢子輪流表演類似雜技的各種動作,動作靈活而多變,緊張又抓人。主要動作套路有:托塔、盤肘、二踢腳、雙武花、單武花、旱地拔蔥、孫猴背劍、二郎擔山、老虎大撅尾、跨籃等等。表演時,有鼓、樂、鑼伴奏,還有彩旗、竹幡助威。
正定高照傳承人郭建兵,為傳承高照技藝,從自家做起,不僅把絕活傳給了上大學的兒子郭夢月,還傳給了46歲的妻子李金嶺,開了女子耍高照的先河。在展演時,天空常常刮著5~6級的風,即使壯漢舞動高照也很吃力。身高1.59米、體重60公斤的李金嶺卻舞動自如,可見功夫之深,令人贊羨,刮目相看。
(責編:孫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