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課改的那些事兒
從義務教育實施課程改革以來,我與課改已經相伴十年了,從抓一校課改到分管一個區域課改,在與課改共成長的同時,還真有一些事兒值得回憶——
相識:我不知道你是誰 我卻知道你為了誰
說實話,在義務教育階段推進新課程改革的2001年,我對“課改”一詞真的沒有什么感覺,對她的內涵更是模糊不清,似是而非。因為2000年暑期我從一名普通高中語文教師、負責學生管理的政教處主任的崗位上到初中任一校之長。在高中只是埋頭教書、認真管理,對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并沒有聚焦。做了校長后,2001年在省市一些教學會議上,聽說我省無錫的錫山和惠山區首先進入到38個國家級課改實驗區,總覺得這件事情很重要。因為這是一件從頂層向基層行政推動的大事,關乎國家、民族,關聯教育,但總覺得離我們還比較遠。不過,此時的報刊雜志刊載關于課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做法的文章很多,讓你不看都不行?!督K教育》、《中小學管理》、《成才導報》是我看得最多的報刊,是引導我與新課程最初認識的媒體,也可以說是“媒人”吧。
2002年6月份,宿遷市在泗洪縣召開義務教育新課程改革推進會,使我真正意識到,這場教育改革就在身邊,不改不行,改不好更不行!回到學校后,找到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重新認真學習,真正意識到,這是一場深刻的教育變革。回顧自己經歷的普通高中教學,結合一年多的初中校長觀察,感覺課程確實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傳統的課程內容、為考而教學的教學方式,呆板的評價方法已經影響著學生的發展,影響著基礎教育質量的提高。利用暑期時間,我又認真閱讀了鐘啟泉、崔允漷、張華主編的《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 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一書,讓我更加系統地了解了新課程改革的架構,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新課程改革的核心價值——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此時,我真正意識到,新課程改革的核心追求是為了孩子,為了民族,為了國家。接著我又通讀了義務教育各學科課程標準,重點研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這時候才感覺到腦中有“數”,心中有“準”,腳下才有“路”了。
從2002年秋季開始,我就帶領全校老師投入了這場浩浩蕩蕩的教育改革實踐了。在教育思想上,我倡導師生平等的理念,推行“到學生中去”的管理思想,和學生同活動、同讀書、同生活,逐步形成了師生和樂相融、教學相長的良好氛圍;在課程實施上,強調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方式,增加活動課程,開設選修課程,推進探究性學習;在課堂教學改革上,構建“讓學生走上講臺”的自主參與式教學模式;在教學評價上,建立學生成長檔案袋,關注發展過程等。
也就是從2002年開始,我形成了寫教育日記的習慣,每天記下自己的教育案例、教學反思、心得體會,每年都在40萬字以上,十年不輟。我經常向《江蘇教育》、《成才導報》、《中小學管理》、《中國教師報》投稿,命中率在90%以上。2002年和2003年,我分別把教育日記整理成《播散陽光:學校管理手記》、《點亮心燈:師生溝通手記》兩部書稿出版。到2005年秋季的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實驗,我已經做好了思想上和實踐上的準備,迎接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做一個知者、慧者,更要做一名行者!
相伴:總想把課堂搞定
在和新課程改革結伴的過程中,無論負責怎樣的行政工作,我總將課堂教學改革惦記在心,這也是我到學校調研與學習的重點。因為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主渠道,而課堂教學的核心問題就是努力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轉變和教師教學方式的根本轉變,再上升到一個根本的核心問題——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以及科學發展觀的本質理念。但目前中小學課堂教學仍然存在“六多六少”的問題,即平鋪直敘多,創設情景少;教師講得多,學生活動少;預設問題多,激發思維少;低效互動多,當堂落實少;重復作業多,分層布置少;執行共案多,落實教學起點少。根本原因,教師的觀念沒有轉變,傳統的教學慣性影響著教學行為。在新課改理念的啟發下,受陶行知先生“小先生制”的影響,2002年下半年,我決定在全校試行“讓學生走上講臺”的主動參與式課堂教學改革,基本要求是把課堂變為學堂,讓學生自主探究;把講臺交給學生,讓學生敢說敢想?;玖鞒淌恰耙龑Оl現——自主探究——走向講臺——質疑問難——拓展訓練”,教學中做到“五個盡量”,即盡量讓學生自己讀書學習、盡量讓學生獨立思考、盡量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盡量讓學生親自動口表述、盡量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并解決質疑問題。我親自上示范課,作課堂教學專題講座,組織各學科優秀教師在全校開展課堂教學改革展示,引領課堂教學改革,有力地推進了課堂教學改革。2003年4月份,宿遷市教研室在我所在的學校召開了全市課堂教學改革研討會。2005年秋,我開始擔任市教研室主任,此時我省剛剛實施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我在深入學習普通高中課程改革一系列文件和理論的同時,仍將目光聚焦在課堂,帶領教研員和普通高中校長赴山東濰坊、威海等地學習,組織起草了課堂教學改革指導意見。2006年5月市教育局下發了《關于新課程背景下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的意見》,在全市積極構建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合作、自主展示、自主反饋矯正為基本學習方式的“自主高效”課堂。在該意見的指導下,各學校積極探索,泗陽中學積極探索“1+1”高效課堂模式,馬陵中學積極推行“問題解決”課堂教學模式,沭陽中學積極構建“定向-結構-活動”教學范式,泗陽眾興中學積極推行“自主展示”高效課堂,課堂教學改革紅紅火火,高調推進。2007年下半年,我又負責市教育局基礎教育處工作,行政管理和教研工作雙肩挑,自感責任更大,一手指導學校管理,一手抓好教學教研工作。2009年6月份,針對全省規范辦學行為的新形勢,我參與了全市規范辦學行為,深入實施素質教育推進會的籌備工作,負責起草了《宿遷市規范中小學辦學行為,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的意見》,結合我市實際,出臺了《關于推進教學增效工作的指導意見》,推進教學增效“五個一”工程,即“一壇”,開展教學增效論壇;“一課”,高效課堂改革;“一題”,教學增效專項課題研究;“一文”,教學增效論文評選;“一評”,校本教研先進學校評選等,全力扎實推進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實施。
相學:讓教師享受最大的福利
課改成在于師,敗亦在于師。怎樣以課改帶動師資的提高,如何讓師資的培養、成長與課改同步,這是關鍵。目前的教學研究和師資的培訓正逐步走向常態化,課改把所有的教師都卷入到培訓、學習的浪潮中。課改推動了培訓,培訓促進了課改,兩者相得益彰。新課程改革能否扎實順利推進,關鍵是教師能否認同,能否執行。認同是思想理念問題,執行關系到能力水平問題。在做校長期間,我確立了“培訓是教師最大的福利”的理念,積極推行教師 “四去”培訓法,即“走上去”向高層次專家學習、“走出去”向外校骨干學習、“走進去”向書本網絡學習、“走下去”向學生學習。在教研室期間,根據市教育局“12511”(100名示范校長、200名學科領軍人物、500名學科帶頭人、1000名骨干教師、每年培訓10000名教師)教師培養工程計劃,具體負責新課程教師培訓工作,啟動實施了全市教師大學習、大培訓、大提高工作。每年從7月5日開始,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全市中小學教師新課程培訓,培訓人員都在8000人次以上。培訓的形式主要是專家講座、課題研討、上示范課等,從2007年開始,按照普及基礎上提高的思想,增加了專項培訓,分別開展了教研組長、備課組長、教研員、教務主任、教科室主任專項培訓。從2009年暑期開始,實施專項培訓,主要面對農村中小學教師培訓,讓廣大農村中小學教師享受培訓這個最大的福利,不斷提高農村中小學教師實施新課程的能力和水平。與此同時,改變普通高中視導方式,倡導“學研型”視導,并利用視導活動,采取“送培到?!钡姆绞?,切實增強培訓的實效性和針對性。從2010年開始,邀請省內著名特級教師參與我市的普通高中視導,他們到被視導學校開專題講座、上示范課、聽課評課、參加集體備課活動,近距離服務,手把手指導,受到學校和老師們的歡迎。
相關:教研因課改而變
我深知,新課程改革是一項系統復雜的工程,沒有與之相關的系列配套改革,在改革的進程中很多方面會落空。新課程需要的不僅是教學方式、教學管理等方面的改革,還需要教研、科研方式的變革。幾年來,我帶領市教研室的同志們,明確了教研室的“六大中心”功能定位,即學術研究中心、教師專業成長服務中心、自我發展中心、課程改革指導中心、教學質量監控中心、教育行政參謀中心。教研員要做一種人,即做一個使人信服的教研人。教研員要立“三威”:立人格威望、立學術威信、立制度威嚴。教研員的“三項使命”:助教師發展,研學生成長,促質量提升。教研工作推進“三個策略”:教研并舉,以研為先,用為重;上下融合,以下為基,下有為;內外配合,以內為主,校為本。教研員的“五項基本功”:腳板子功夫、腦瓜子功夫、嘴皮子功夫、筆桿子功夫、搭臺子功夫。教研員的“五千提醒”:千頭萬頭,抓好教研工作才是第一頭;千計萬計,提升教師素質才是第一計;千力萬力,自動自發才是第一力;千招萬招,抓好工作落實才是第一招;千言萬言,有利于師生發展的話才是第一言;千苦萬苦,提升不了教育質量才是第一苦。我們著力打造室本教研文化,全力建設自主合作、求真服務的教研文化?!白灾鳌本褪墙萄惺矣邢鄬Κ毩⑿?,自主性;人人有主張,人人有主動性;“合作”就是心通氣穩,向心、向力干事;“求真”就是研究規律,遵循規律,運用規律;“服務”就是走出去、走下去、走進去、走上去。制訂下發了《關于開展教研室建設的意見》、《關于加強教研工作的意見》、《關于推進教學反思 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意見》,開展先進教研室、先進教研組、優秀教研組長、優秀教研員的“兩先兩優”評選,舉辦教研員的說教論壇活動,推進教研工作的質態變化。著力追求教研工作“四變”,即變視導為研學活動;變只研不教為研教并行,推廣示范;變以我為主為以團隊為主;變封閉比賽為開放觀摩,積極推進教研方式的創新轉變。一是積極開展連片教研、合作教研。二是積極探索“室?!惫步üぷ?。在全市開展教研室和學校相互合作、相互融合的室校共建工作,靠前指揮,精心指導,不斷提高教研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三是積極開展網上教研。利用網上教研軟件,提高教研效率。四是教研員與教師結對。要求每一位教研員都要和學校青年教師結成師徒,近距離指導教師成長。五是教研員蹲點聯系學校制度。讓教研員深入學校,走進課堂,貼近教師,在基層鍛煉,在一線成長。六是全面推進以校為本的校本教研制度。主持制定并下發了《關于加強教研組備課組建設 推進校本教研工作的意見》,促進教師實踐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在此基礎上,以設立全市專項小課題研究為抓手,進一步推進師本研究,激發教師自主研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相思:我們應該誰都在乎誰
十年課改路,一件千秋事。在相識課改,參與課改,研究課改,再實踐課改,相知課改中,我已經對課改由懵懵懂懂到不僅知道課改是誰,還知道課改為了誰;不僅體驗到實踐課改的快樂,還感受到深入課改的煩惱;不僅感受到教育工作者的期望,還感受到實踐中的無奈;不僅收獲著名分榮譽,還享受著專業成長的幸福。2008年我被省政府命名為中學語文特級教師,可以說,是課改給了我機會,給了我平臺,給了我動力。與此同時,面對現實,我也深切感受到,課改的路還很漫長,困難和曲折不可避免,這不得不讓我們思考,課改,如何才能一路走好?古人云:上下同欲者勝。任何一項改革,要想獲得成功,必須要有基層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課改最初走的是自上而下的“上層推動”路線,現在應該到了“我要改革”的自下而上“草根行動”!基層教育工作者與課改的關系應該是到了誰都在乎誰、誰都離不開誰的“相思”階段了。我們呼喚:課改再出發,大家共成長!
(張德超,宿遷市教育局副局長,特級教師,22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