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的提出
提問,是教學語言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啟發學生思維的主要方式。無論是哪一位語文教師,面對一篇課文,都可以在課堂上提出無數個問題讓學生解答。但是總會出現以下情況:學生在課堂上熱烈討論,積極發言,下課之后,思考課堂上解決了什么問題,腦中一盤散沙,只知道回答了無數的問題,至于哪一個最關鍵,基本回憶不出來;有的老師已認識到這種“滿堂問”的弊端,于是力求避開這種情況,在課堂上少問多讀多悟,往往是東一榔頭西一棒,一篇課文被教得支離破碎,學生腦中仍是一片模糊……這樣的課堂一多,肯定影響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思維得不到有效的訓練,語文能力得不到提高。
受到的啟發
有幸聽了校內外許多優秀教師的語文課,發現他們的課簡約清楚,全班同學在老師的主導作用下圍繞中心問題,展開研讀,既有文本的生成,又有思維的創新。課余,不要說親歷課堂的學生,就連我們聽課的教師,也是印象深刻,收獲頗多。在評課專家和自我反思下,感到語文課堂中“中心問題”的設計極為重要。一節課,有了一個能拎起全文的主問題,就能將全文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先有一個整體感知,之后,再逐步增加細節的感悟,豐富主問題。猶如一串項鏈,先有了細繩,再串上一顆顆晶瑩的珍珠,這樣,一件完美的作品就出現在世人眼前。學語文同樣如此,先整體把握,再細節豐富,最后領悟生成,簡單而又清晰。所以,特提出語文課堂上“中心問題”設計的研究與實踐,以真正解決自己當前語文課存在的上述問題。
縱觀我們的教材,內容涉及雖廣,但基本上遵循閱讀、習作、寫字“三合一”的原則編排,其中后兩者穿插在閱讀之中。閱讀的文本內容豐富,體裁多樣,編者力求讓學生了解多方面的知識,接受多方面的教育,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擴大他們的閱讀視野。鑒于這樣提供的范文,若想用一個模式的問題去概括,顯然是無法實施的。再看我們所教育的對象,雖然都是兒童,但也有顯著的年段特征,低年段的課堂提問與高年段的課堂提問截然不同;面對同一個問題,不同年段的孩子的思維方式也不一樣,思維特點也不一樣。因此,對于語文課堂“中心問題”的設計,是要根據不同的教材,不同年齡的孩子從宏觀角度提出。要使問題的提出有研讀的價值,教師必須課前鉆研教材,閱讀大量的課外資料,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師備課的要求。
我的做法
為了使自己的課堂能逐步吸引孩子,達到簡約清晰的效果,也為了使我的學生思維能得到有效訓練、有序發展,我嘗試著在平時的教學中設計每一課的“中心問題”。在慢慢的摸索過程中,歸納出一些膚淺的做法。
1.鉆研教材 廣泛閱讀 提煉中心
一篇文章,會有一個有價值的中心問題。要提煉出這個中心,得反復研讀教材。好多文章,我們從教師的角度出發,往往覺得許多地方都得讓學生弄清楚,認為這么多的重點,不一一記牢,以后考試考到怎么辦?正是這種難以取舍的心理,導致我們的課堂頻繁發問,頻繁答題,最后頭腦中全是重點,有趣的語文就這樣被肢解成知識點,久而久之,語文的趣味就淡了!所以,無論哪一篇文章,我們首先要鉆研,反問自己:如果我是學生,本文最重要的內容是什么?如果是編者,在本文中想讓學生主要掌握哪一點?我作為教師,該把什么作為關鍵教給學生?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就覺得很有必要在文本的基礎上反復斟酌,閱讀相關的參考資料,再進行獨立的思考,提煉出中心,才能在課堂上游刃有余,牽一發而動全身。
例如《特殊的葬禮》,文中出現大量的描景成語,兩大段的瀑布描寫也值得背誦積累,文中滲透的環保思想同樣重要,很多的知識點,課堂上該怎樣呈現給學生呢?在反復思考下,我決定扣題發問,以一問總領全文。于是,在導入結束后,提出:《特殊的葬禮》特殊在哪些地方,從課文哪些描寫可以看出來?問題一出,學生自然回到文本研讀教材,通過介紹、討論,體會到之所以特殊,不僅僅因為這是為瀑布舉行的葬禮,還在于總統親自主持,世界知名環保人士參加,究其原因在于瀑布由壯觀奇景到逐步衰竭的變化。全文學習因問題開始,逐步充實,最后成為一個豐滿的答案。這樣學習學生思路會更清晰些,思維也會更開闊些,從而使平時的教學更簡約有效,逐步幫助學生良好思維品質的形成。
2.了解學生 舉一反三 興趣切入
我們的范文,許多都貼近孩子生活,能引起學生的共鳴。針對這類文章,我試著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角度來設計“中心問題”。這樣,一篇課文的學習根據興趣展開,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思維也會更加活躍。當然,問題的設計也不能完全迎合學生的喜好,對于不同年段孩子的不同興趣,作為教師平時還得多了解、多留心才行。
在教材中,有介紹各種故事的文章,如《成語故事》、《寓言故事》、《神話故事》等,中心問題的設計就可以緊扣孩子喜歡聽故事的特征來設計。在教學《牛郎織女》一課時,我反復思考,這樣一個民間故事,該以怎樣的一個中心問題來串起全文呢?考慮到學生的故事情結,思來想去,我先以學生耳熟能詳的各種故事的主人公入手,聽到一貫嚴肅的課堂講起了自己喜愛的人物,學生的興趣頓時高漲……“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已出現在課題上,你知道他們經歷了怎樣的磨難嗎?讀讀故事。我們這節課就來說說牛郎織女。”沒有關鍵的詞句,也不用考慮學生能否掌握重點難點,只要能流利地復述,教學要求就已經達到。
當然,學生感興趣的不僅僅是故事。教《裝滿昆蟲的口袋》,我問孩子們,你的口袋曾裝過什么,法布爾為何在衣袋內裝滿昆蟲?教《變色龍》時,先請學生預習,課堂上交流:變色龍的變,你找到幾處?教《林沖棒打洪教頭》時,我又問,在文中,你認識了一位什么樣的英雄?像這樣的“中心問題”經常出現在課堂上,雖說沒有極為明顯的成效,但學生對語文的學習不再像以往那樣無奈。
3.文題結合 緊扣文眼 巧妙設問
在我們的小學語文課文中,有許多文章的課題就是全文的“題眼”,也有許多文章中就有概括全文的中心句。教這類課文時,緊扣課題或中心句設計教學的“中心問題”,會讓學生比較容易地找準重點。《黃山奇松》課題就告訴我們“奇”就是全文的關鍵;《普羅米修斯盜火》全文的故事情節就是圍繞“盜”而展開;《誠實與信任》中“不,人與人之間還有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你給我留下了誠實與信任,這比金錢更重要。”是全文的“文眼”;《珍珠鳥》中“信賴,不就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嗎?”同樣是整篇文章的重點。像類似的情況在教材中比比皆是,我們在備課時,可以根據這些“文眼”或“題眼”精心設計教學的“中心問題”,遠離繁瑣臃腫的分析講解,讓我們的語文課堂簡約些。
在教《司馬遷發憤寫〈史記〉》一課時,要讓學生了解的知識點比較多。比如《史記》是一本什么樣的書?司馬遷是怎樣的人?他曾經有過怎樣的經歷?這些小故事要一一在課堂上講給學生,時間較長,而且由教師講解,學生缺乏獨立理解的過程。怎樣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內掌握并生成更多的東西?于是提出:司馬遷為什么要發憤寫《史記》?帶著這個問題,先自讀課文,再在小組內討論,為發憤找找文中的理由;若課外知識比較豐富的,也可以用課外知識補充。全文的教學在這個大問題下展開,既有一條清晰的學習主線,又能通過師生的共同解讀讓人物在學生腦中有血有肉。教師較得輕松,學生也學得主動。
4.學科融合 聆聽聲音 感受畫面
先看這樣一組課文《白鷺》、《灰椋鳥》、《爺爺的蘆笛》、《田園詩情》、《秋天》可以發現,這樣的課文細讀之后,就會發現一個共同的特點,每一篇課文都是一幅精美的畫,每一篇課文中都蕩漾著優美的樂曲。像這樣的文章,在小學課文中所占比例很重。多次教過之后,覺得這樣的課文在問題的設計上可以加入音樂美術的元素,利用學科間的融合,幫助學生感悟語言文字中的美。常用的發問語是:你在閱讀文章后,腦中留下什么樣的畫面呢?
《白鷺》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文章用詩一般的語言向我們展現了三幅優美的畫面。分別是白鷺釣魚、瞭望、飛行圖。樸實的文字,簡練的語言,只要讀過,就會讓人情不自禁地去品味,使人產生無盡的想象。像這樣優美的文章,我不想逐字逐句地去領著學生咀嚼、揣摩,那樣會讓學生腦中的形象變得瑣碎、復雜,于是,試著用描繪畫面的方式讓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復述。提出這樣的問題:讀過課文之后,你腦中出現幾幅畫面?在你頭腦中的這幅畫面中白鷺在做什么呢?全班同學讀后交流,或是用書上的語言,或是用自己的理解,將三幅畫面簡單而又清楚地描繪出來。課堂上的我,頓時覺得語言與美術的結合竟是那樣的美。當我又選擇柔和的音樂呈現三幅畫面時,我們不由自主地發出贊嘆:白鷺真是一首詩!
有了第一次的嘗試,類似的文章在設計“中心問題”時我都可以在此基礎上加以變化。教《灰椋鳥》我問灰椋鳥歸林給你留下了什么畫面?能用語言描述出來嗎?教《田園詩情》我又問:如果你就是一位高明的水墨畫家,你想在你的大作中畫些什么,又是什么樣的?這樣的問題設計其實好多優秀教師已在廣泛應用,并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實踐后的反思
葉圣陶先生也說:“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與,而在相機誘導。”如何誘導?他認為一要提問,二要指點。而好的提問,“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其練習,領悟之源廣形,純熟之功彌深。”問題的設計是一門學問,更是一門藝術。好的課堂提問不僅可以啟發學生領會教學內容,檢查學生掌握知識情況,還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要求,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課堂上教師問題的提出。當然,我們不主張煩瑣的“地毯式”的低幼化問題充滿課堂,更不主張高深莫測、曲高和寡的問題充滿課堂。我們期望簡約的“中心問題”的設計,能加快把知識轉化為語文素質能力訓練的進程,成為發展學生思維,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更期望我們的提問能激發學生的主體性,給學生留下思考與體驗的空間,實現高效課堂。
(楊夕萍,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21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