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啟鮮
一、問題提出
在課堂教學中,時常聽到學生反映教學無味,教學課堂嚴肅,呆板,有的學生甚至用“度日如年”來形容上教學課的感覺. 我們認為,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固然有數學學科自身的因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國古代孔子也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蘇聯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沒有任何興趣而被迫進行學習,會扼殺掌握知識的愿望. ”古今中外,有重要貢獻的人物,無不對自己的事業有著強烈的興趣,許多科學家的成功除了天資、勤奮外,還與他們對自己事業的強烈興趣密不可分. 興趣使他們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充滿熱情和激情.
興趣,作為一種非智力因素,它是由愛好而產生的愉快情緒.有的專家認為:“興趣是個體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它表現為個體對某種事物、某種活動的選擇性態度和積極的情緒反應. ”數學學習興趣是人們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的,是人的行為的重要動力,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 它首先來源于數學知識的新鮮感、奇異感等;其次對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產生特殊的感悟;最后被蘊含的數學思想方法深深地吸引. 這樣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好感”,興趣油然而生. 一般說來,學生產生興趣要經歷產生,發展和形成三個過程,即“有趣——樂趣——興趣. ” “數學情境與提出問題”是以創設情境為基礎,“問題”為紐帶的教學模式,教學中能有效地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學習.
二、“情境——問題”教學模式的情境性與問題性
“情境”一詞,早見子明沈德符《野獲編:禮部一·辛丑二宗旨》:“是年,董之子給事道醇歿于家,而陡之子彥章,適登弟,拜行人使歸,則情境不大侔矣. ”故情境可以理解為學生從事學習活動,產生學習行為的一種環境和背景,它提供給學生思考空間的智力背景,產生某種情感體驗. 情境可分為三類:一是真實的情境,指人們周圍存在的他人或群體;二是想象的情境,指在意識中的他人或群體,雙方通過各種媒介物載體相互影響;三是暗含的情境,指他人或群體行為中包含的一種象征性意義. 一般而言,表述數學情境有三種形式:一是以文學語言表達的情境,意明而清晰;二是以數學符號語言表達的情境,簡潔而抽象;三是以圖形表達的情境,形象而直觀.
“數學問題是數學的靈魂”(希爾伯特). 數學課堂教學是思維活動的教學,而思維活動總是指向解決某個問題的,沒有問題就不會有思維活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產生學習的根本原因是問題,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是思維的起點. “提出問題”又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一個薄弱環節,在數學教學中,讓學生學習提出問題,學會提問題就是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因此,把問題作為主線貫穿于課堂教學中,設置“問題情 境”啟發誘導,把學生引入有關情境之中,可觸發學生產生弄清問題的迫切心情,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強烈求知欲,多層面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
“數學情境與提出問題”的教學模式為:
學生學習:置疑提問、自主合作探索.
教師導學、啟發誘導、矯正、解惑、講授.
“情境——問題”教學以設置情境為前提,利于引導學生開展數學探究起思維定向,激發動機的作用;提出問題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有效切入點;解決問題是重點,重在引導學生 學做、學用,拓展學習空間. 教師引導過程中,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是關鍵.
三、從“情境——問題”教學模式看促進學生學習興趣
1. “情境——問題”教學激發學生對學習數學知識有趣
有趣是興趣發展的初始階段,它是一種由外在的新奇事物引起的直觀興趣,一般停留在表面. 在“情趣——問題”教學模式中是指在一定具體教學情況中對認知對象所產生的興趣. 情境興趣的出現意味著學生對學習的肯定性態度的出現,學生對學習已具有一定的主動性,表現為“愿意學”. 它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是一種學習的需要,對學習起推動作用. 創設情境是把業已形成的潛在學習需要充分調動起來,即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學生的學習有趣一旦被激發,他們就會產生聚精會神的注意,愉快的情緒,堅強的意志力等,則會有身臨其境的感受,使自己由衷地產生情感的想象,從而自然地獲得知識和能力.
有效地教學應該是形成一種似懂非懂,一知半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對學習內容不太理解或不完全理解,由此所產生的疑惑、矛盾、驚訝等心理狀態能引起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激起學習的主動性,充分調動學生的“知、情、意、行”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并進一步在探索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過程中,拓展自己的思維空間. 因此,數學學習興趣的激發必須有情境創設作為內在“激素”.
2. “情境——問題”教學對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產生樂趣
樂趣是興趣的進一步發展,表現為一種自覺的興趣. 樂趣是能夠長期地集中某一認知對象的興趣,促使學生愛好學習. “情境——問題”教學中培養學生提出數學問題是重點,是實施該教學模式的核心,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有效切入點. “把沒有問題的學生教成有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又帶著問題走出教室,為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礎.
“情境——問題”教學重視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 問題意識的主要行為表現為好奇心、懷疑、困惑和探究等心理狀態. 因此,教學應積極促進學生發散思考,不斷提出問題,另辟蹊徑,大膽創新.
問題意識與樂趣是相互促進的,前者是在后者的驅使下經過培養發展起來的,后者是前者的深化,促進學生樂學,喜歡學. 在“情境—問題”教學中,教師首先要保護學生的好奇心,當好奇心迸發出火花時,就要不失時機地及時捕捉,有時學生提出問題不完善時,需要教師進一步完善,當學生提出的不是數學問題時,需要教師予以保護,不能把他們的好問、好動、好奇看作調皮搗蛋,甚至加以訓斥,那會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扼殺在襁褓之中. 只有對學 “問題”進行扶植培養,學生的學習樂趣才會增強,問題意識與興趣之間交互作用,相互轉化,體現為問題意識 樂趣,樂趣 問題意識.
問題意識的激發給學生創造了廣闊的思維空間. 從數學外部的情境中發現提出數學問題;嘗試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發展和應用各種策略解決問題,對提出問題的過程進行反思,獲得了提出問題的經驗,增強了學習的樂趣. 在這一階段,一般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經驗豐富,他們對事物有趣現象開始分化,逐步趨于集中,從而對某幾門功課或活動產生特別的樂趣.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轉變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態度,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樂趣,有利于學生更喜歡數學、熱愛數學. 這種意味著由有趣發展到樂趣,樂趣是靠快樂感支撐的,其穩定性不夠,在學習中,學習者應當進一步把興趣與自己的志向聯系起來,使樂趣發展為志趣.
3. “情境——問題”教學對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樹立志趣
志趣是興趣的高級階段,它與崇高的理想和遠大的奮斗目標結合起來,具有社會性、自覺性、方向性和持久性等特征. 在數學學習中,學生是否確定了志趣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只有樂趣而缺乏志趣最終還是學不成器的. 正如宋代張載所說:“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無成.” 古今中外,凡是在某一種科學領域內有高深造詣和重大成就者,都是與他們志趣分不開的. 如:“數學王國”的驕子高斯,兒童時,他就發現了二項定理;19歲時,他又發現了用尺規作圖不能作正十七邊形的方法;22歲時,對代數學中的一個基本定理作了論證,他在數學的各個分支都有結論,而增趣的巨大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 我國數學家華羅庚說:“唯一的推動我學習的力量,就是興趣與愛好,因此數學是充滿興趣的科學也是最便于自學的科學. ”著名數學家陳景潤自述道:“我有我的天地,讀書和演算才是我的極大興趣. ”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的感受是,2003屆學生中全校共有12個畢業班,入校成績都是全校的中等水平,許多同學迫于家庭壓力,不得不學習數學,隨著年齡的增長,對數學學習興趣大幅下降. 從采用“情境——問題”教學后,以教材中的知識點為中心,在教學過程中用問題引導學生深入分析、探究,學生感到數學有趣,學習成績有明顯的提高,畢業考試時,數學平均分躍居全校第一,學生學習數學的激情促使他們由樂趣轉變為志趣. 學生一旦形成志向興趣,就意味著他們自主學習態度的穩定,這不僅直接影響學生的學校學習生活,而且將會對學生的終身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在這一階段,志趣主要表現為積極自覺、刻苦認真、迎難而上. 在學生學習過程中,通過解題及反思活動,不僅獲取知識,培養自己良好的思維品質,而且不斷地提高思維能力和思維水平,促進學生進一步學習,形成科學的思維分工,促使學生的身心全面發展. 教師要用自己的快樂和興趣去陶冶,熏陶學生,創設良好的育人環境;用自己的笑聲和幽默感去感染,放松學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學生從教師的教學中去尋找興趣,激發自己主張思考,這樣學生不但學得數學知識,而且在學生學習數學知識過程中樹立志趣,具有遠大目標和崇高的理想,為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扎實的基礎. 四、結束語
在“情境——問題”教學中,首先情境創設要適應學生學習的具體情況,只有那些與學生“最近發展區”相適應的問題情境,才具有強大的吸引力,才能使學生感到數學有趣. 學生才會根據自己的默會知識外顯為明確知識,發現并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其次需要教師準確把握教學要求,熟悉教學內容,掌握教材結構,把握新舊數學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數學認識和思維狀況,分析學生的數學思維規律,從已知到未知,由現象到本質,由簡單到復雜,由容易到困難地適時引導,讓學生在分析情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與探究問題解決的教學過程中,把學習逐步引向深入,在學習、掌握知識與技能的過程中,不斷培養、提升自身的素養與能力.
“情境——問題”教學的四個環節在學習中相互促進,互相聯系,創設情境是提出數學問題的基礎,是激趣的開端,利用有趣,擴大自己的學習活動范圍與知識面;提出數學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是培育學生創新意識與能力的有效途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也會發現和提出新的數學問題,形成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誘因,是產生數學樂趣的一種重要因素,利用樂趣,豐富自己的情感,加強對知識的體驗. 解決數學問題是進行數學應用的基礎,而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本身就是一個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是學生自覺利用志趣,以堅定自己的志向有效地追求奮斗目標的實現. 教學實踐研究證明,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數學情境與提出問題”模式進行教學,有趣、樂趣、志趣幾者交互作用,能不斷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深化,促進學生良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燕國材.非智力因素與學習[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呂傳漢,汪秉彝.中小學數學情境與提出教學探究[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2
[3]章建躍.數學學習論與學習指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康紀權.試論數學情境的創設[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1)
[5]呂傳漢,汪秉彝.再論中小學“數學情境與提出問題”的學習[J].數學教育學報,200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