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富根
【摘要】 數學學習是一種思維活動,而語言又是思維的表現工具. 為此,我們應當在課堂教學中把培養學生積極發言和數學知識的學習有機地相結合,著力提升小學生在數學課中的“說話”能力.
【摘要】數學課;說話;能力
一、在指導閱讀中引導學生會“說話”
數學閱讀的過程是對所學知識進行全面感悟的過程. 教師應從學生一開始學習數學起就重視學生的數學閱讀,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引導學生能口頭表達數學知識,提升數學素養. 數學閱讀不外乎以下兩種:
一是閱讀數學教材. 數學教材中的公式、法則、概念、符號、術語以及“解決問題”中習題的敘述,其內容都有精確的含義,語言簡明扼要,如不加仔細分析,就會含糊其義,囫圇吞棗. 要讓學生對有關的數學知識、術語和符號,通過推敲、比較,達到對所學知識的真正理解和掌握.
二是閱讀課外書籍. 許多人認為課外閱讀指的是閱讀文學類書籍,其實數學方面的書籍也是課外閱讀的一個重要內容. 學生中有許多知識都是從課外閱讀得到鞏固和提高的.
數學閱讀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與深度,增強學習興趣. 要讓學生真正學好數學,使他們感到學數學既不難,又易學,我覺得必須重視數學閱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得多的人,數學課上“說話”能力相對比讀得少的要好.
二、在合作學習中引導學生多“說話”
相互交流是學生合作學習的重要環節,通過交流不僅可以相互學習思維成果,而且“說話”能力也能得到欣賞和提高. 在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發言,這是引導學生“多說話”的主渠道. 合作交流的方式一般有:
在師生互動時讓學生充分說話. 如教學“小數的認識”時,教師提問:說一說在平時生活中,你哪里見到過小數?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小數并不感到陌生. 如,學生發言時紛紛說出了:看到商店里商品的價格用小數表示;人體血液中血脂成分等都是用小數表示的. 類似這樣的概念教學在師生互動中學生會將了解到的信息全都在課堂上表現出來,從而使學生初步感知知識的意義并能與生活實際相聯系.
合作交流集思廣益. 當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疑難問題時,可通過合作交流方式加以領會. 合作交流的方式也很多:(1)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討論,以集體的智慧解決疑難,討論后相互交流. 當一名學生在發言時,要求其他學生主動地傾聽、思考,使每名學生都處在自主學習的狀態之中,或欣賞發言同學的思維成果和說話能力,或思考、糾正發言同學說偏、說錯的概念和方法等. (2)同桌合作交流,這是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對所學知識理解和掌握程度充分地發表見解的過程,也是培養“說話”能力的好方法. 如題目:一箱方便面,標有“125 g × 40”字樣,這箱方便面重()千克. 學生敘述: 125 g × 40就是每包質量是125克,有40包,共5000克,但要求是用“千克”作單位,括號內應填“5”. 簡單的一句話,通過同桌的“說話”交流,讓大家掌握解題思路,就是一些學習困難的學生,也學會了表達,能正確地解答這類習題. (3)讓學生作課堂學習小結. 課堂小結,不僅能讓學生理清本課的重點、要點,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 如在學習了“多位數的大小比較”之后,課堂小結時,我問學生:“這堂課學習多位數的認識和大小比較,你有什么收獲?”學生們紛紛舉手,爭相發言,就是平時不愛發言的學生也表現得很積極. “先看數位,數位多的數就大,如果數位相同,就從高位看起,高位大的這個數就大”,學生回答得非常自信. 經常讓學生作課堂學習小結,不僅能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而且增加他們的“說話”機會,提升他們的“說話”能力. (4)利用數學活動課交流學習體會并鼓勵學生寫周記、編數學小報等. 如今的小學生所學知識的渠道多,信息面廣,因而所寫的周記之類材料所涉及的內容也就豐富多彩了. 這些周記或小報經教師指點、修改后,借助黑板報、墻裙走廊文化陣地、班隊活動、綜合實踐課等,在班級合作學習平臺中進行張貼,書面交流和展示,讓每名學生把思維結果都說出來,使每名學生都有交流、展示的機會,每名學生就都會有一種愉悅的感覺,從而產生對數學的喜愛. 這種在教室里以吸引人的方式經常陳列或張貼一些有趣的數學材料,不失為一個激發學生“說話”興趣,讓學生有話可說的好方法.
三、在操作實踐中拓展學生“說話”空間
操作實踐是一種將學生思維和動手操作協調結合的活動,是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 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動手操作,把動手操作、動腦理解、動口表達有機地結合起來,再把怎樣想、怎樣做的過程“說”出來,真正達到理解和掌握知識的目的. 指導學生操作實踐的途徑有:
一是在講授新知識和習題中指導學生動手操作. 通常是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讓學生“折一折、涂一涂”的實踐活動進行教學的,再通過“說一說”將學生的思維活動和操作過程全部說出來,學生“說話”的內容就更加充實、豐富.
二是結合生活事例,讓學生認識到“身邊的數學無處不在”而更有話說. 如教學“圓的認識”后,老師讓學生說說“為什么車輪都是圓的?”學生在充分討論后認識到:因為圓的半徑都相等,所以車輛在行駛中輪胎的中心離地面距離相等,不會引起劇烈晃動.
三是數學活動課中實踐,使學生親近數學,理解數學. 例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有一道習題“劉寧走一步的平均長度為62厘米,他從操場這頭走到那頭共走了252步. 操場大約長多少米?”學生通過到操場上來回走動幾次,就能說上很多話. 學生通過實踐操作活動,通過有條理地說出操作過程,把許多感性認識轉化為內部思維活動,發展了數學思維,說話空間得到拓展,在獲得合作學習機會的同時,樹立了學習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培養了自主學習的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