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梅
【摘要】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強、十分抽象的學科. 小學生則正處在由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認知階段. 這無形之中加重了小學生的心理負擔和學業負擔. 而數學又不同于其他的科目,它的抽象、嚴謹、廣泛等特性,要求每一個孩子在課堂上高度集中,課堂的氣氛也較其他科目枯燥,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降低. 因此要做到輕負擔、高質量,就要求我們數學教師設計有情趣和有意義的教學活動,將數學學習做成一顆酒心巧克力,使數學課堂煥發活力,從而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關鍵詞】 輕負擔;高質量;情趣
在近幾年的數學教學中,常聽到有部分學生說“我不喜歡數學”“數學課好枯燥”“計算題好難啊”這類話題. 可見,小學生覺得數學學習是個沉重的包袱,對數學課產生了抗拒的心理. 作為一名數學老師,怎樣才能使學生喜歡數學呢?
著名教育專家尹建莉老師曾說過:“如果把學習做成一顆酒心巧克力,孩子如何能不喜歡?如果把學習做成一顆牛黃解毒丸,孩子又如何能喜歡?”筆者認為小學數學教學也需要“情趣”.
一、設計有情趣的教學,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
1. 數學生活超市
數學教育不要一下把孩子拉到抽象的數字上,不要拿一些干巴巴的枯燥的計算來為難孩子. 要讓孩子在游戲中感受數字,讓他們體會到計算不是抽象的東西,是存在于周圍生活中的有用的東西,和我們的日常生活密切聯系著.
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小數乘法》,包含了小數乘整數、小數乘小數的計算. 在上新課前,我讓學生去超市采集一些數據. 如旺旺雪餅5.80元一包,冰激凌3.50元一盒,雕牌肥皂3.20元一塊,鉛筆0.09元一支,蘋果7.60元一千克,等等. 然后對這些數據進行整理、分類、分析. 讓學生發現超市價格的標簽上都?。参恍?,以元為單位,取到分. 然后將這些數據分類,分成學習用品區,生活用品區,零食區和蔬菜水果區. 并分析哪些東西需要整個整包買,哪些可以散裝稱量. 學生很快就得出旺旺雪餅、冰激凌、肥皂等需整個的買,而蔬菜水果可以零散稱量. 這就引出了我們的課題:小數乘整數和小數乘小數. 在引出算理后,我將學生分成兩組,分別擔任銷售員和顧客,去不同的物品區購買東西. 讓銷售員和顧客同時計算總價,看是否一致. 若出現差異,則共同檢查出入,糾正錯誤.
整個教學過程,由采集數據,到整理分析數據,最后到計算數據,均由學生自主參與學習. 這時的數字已經是學生最熟悉的朋友了,并不是那么遙不可及、令他們頭疼的復雜計算了. 數學其實就是一個生活超市,與我們息息相關.
2. 動手發現數學,感受數學的美
為了讓學生感受和體會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我們可以通過發現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過程,來增強學生的求知意識、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 如五年級教材中有一單元是圖形的變換,我們就可以通過動手操作,來體會數學的價值,感受數學的美.
例如課本第8頁練習一的第二大題,讓學生判斷3個圖案分別是由哪種方法剪出來的,這就需要學生根據圖案的特征,在頭腦中對這個圖形進行“折疊”和“剪開”,再將最后的結果與下面的剪法對應起來,這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 因此我們可以按照書上的方法,實際動手折一折、剪一剪,幫助學生理解、想象. 先剪第一個雙豆芽圖形. 從折、畫、剪每一步驟都講透. 接著讓同學們跟著老師一起動手. a. 先對折,外面的一頁外翻,和下面對齊,里面的一頁和剛才一樣翻下去,和下面對齊;b. 我們將其稱之為軸;c. 完全是軸一側方向的朝右;d. 沿著軸畫出半顆芽(注意要把芽尖畫到軸這邊來,畫芽尖時,要留出一小段距離);e. 用剪刀將芽剪下來,打開. 這樣第一個圖形就完成了. 接著再稍作引導,剪出第二、三個圖形. 然后讓同學們在分析討論中明白連續紋樣的剪紙作品中就蘊藏著數學的軸對稱問題.
在教學中借助動手剪紙的操作過程幫助學生理解軸對稱變化的知識,逐步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聯想等能力的同時,滲透一種用數學的眼光看世界的數學思維意識,給學生尋找生活中的數學打開一扇窗. 最后可以將學生的作品在全班進行展示,評比,這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二、設計有情趣的作業,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
1. 設計帶有生活情趣的作業
對于內容枯燥、形式單調的作業,學生普遍感到乏味,因此我們可以結合小學生的生活實際,把作業放到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去,使原本枯燥的作業變得富有生活情趣,以此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在復習完“計量單位”的知識后,我設計了這樣一道以“我的午間活動”為情境的填空題:
今天中午11(),下課鈴聲響后,我和體重50()的小胖子圓圓,一起去150()外的學校食堂去拿飯. 然后我們倆抬著長80()、寬35()左右的大飯盒,回到教室. 盛到飯菜后,我用8()時間吃好了大約200()的飯. 整理好課桌后,我拿出了1()長的鋼筆和1()厚的練習本做起了作業.
大約20()后,我完成了作業,就約上小明一起去打籃球,玩了大約半(),我們回教室休息,為下午的第一節課做好準備.
將枯燥的“在括號內填上合適的單位名稱”的題目改為富有情景式的作業,不僅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題意,更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樂于做題. 特別是對于小學生而言,富含情趣性的作業更是讓他們學習數學的過程,成了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學習過程. 試問,這樣的作業學生如何能不喜歡呢?
2. 設計帶有游戲情趣的作業
游戲一直是孩子最感興趣的話題,如果把學習設計成一種游戲的形式,孩子就會自覺自愿地去學習,而且絲毫不覺得是一種負擔.
在教完“因數與倍數”這一課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報數游戲的作業:將全班同學分男女生兩大組,同學們手拉手圍成一個圈,一起來玩3(5或7)的倍數游戲:是3的倍數或末尾是3的數用腳跺,不是的數就用嘴報,依次循環;倘若應該報的數用腳跺,則視為違反游戲規則,要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演一個節目,游戲方可繼續進行. 倍數知識就這樣在游戲中不知不覺地得以鞏固. 這種在玩中學、學中玩的感覺,讓學生體驗了知識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悅.
通過對數學作業形式的適當變化,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是自己時時刻刻都要用的,學習數學不再那么抽象,那么枯燥. 學生在做數學作業時,就感到有事可做了,學生熱情高了,作業效率也就高了.
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作業,都應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生活經驗出發,設計具有情趣性的教學活動,這不僅有助于學生求知興趣的持續發展,也使學生研究、探討數學的潛力在課后得以充分挖掘,成為學習的主動者和熱情者. 并在求知中形成自己的獨特思維,充分展現數學的獨特魅力,學生就會越來越喜歡數學,越來越親近數學,數學教學的輕負擔、高質量也就水到渠成了.
【參考文獻】
[1]張向葵.青少年心理學. 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尹建莉.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