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毓宇
摘要: 小學《品德與社會》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課程,知識點多,專業性強,涉及面廣。課前準備是老師的一項必備基本功,為提高有效課堂教學效率,課前準備的材料應從學生和老師兩方面入手。作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談一些體會。
關鍵詞: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前準備學生教師
小學《品德與社會》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課程,除了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行為規范教育外,還恰當地融合了其他方面的知識內容,如人文內容、歷史知識和文化、地理知識和環境知識等,這些內容不僅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有助于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的發展。但這些方方面面的知識內容對于教師來說,因其知識點多,專業性強,涉及面廣,以及學生基礎知識缺乏,有不小的難度。因此,如何上好品德與社會課是擺在老師面前的一個難題。課前準備是老師必備的一項基本功。我在此談談品德與社會的課前準備工作。
一、學生方面
1.指方向,讓學生知道自己準備的目的。
隨著教學內容的變化,學生需要課前準備的材料也應不相同。學生無法判斷要去準備哪些材料,這些材料將派什么用場,因此教師要根據教材的教學需要,對學生講清楚課前準備材料的內容和用途,以便讓學生有目的地準備材料。如我在教《絢麗的文學藝術》一課時要求:(1)每個學生講一個自己感興趣或者自己覺得經典的故事,明白自己講的故事是出自哪里,這個故事給你的體會或者是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什么樣的道理。(2)同桌互相講一遍自己準備的故事,聽的同學要給講的同學指出至少3個缺點。(3)改正同桌給提出的缺點后同桌再相互講一遍。這樣的要求,目標明確,針對性強,學生容易接受,只要學生按照步驟做就能收到較好的效果。這樣鍛煉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復述、表達、傾聽、合作交流、自我改進等。因此給學生明確的方向,學生才不會像無頭蒼蠅漫無目的地亂飛;給予明確了方向,學生準備的材料才具有針對性。整堂課下來,教師不但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而且能給了學生一個展現自我的舞臺。學生不但能了解書本的知識,而且能鍛煉各方面的能力。
2.指明路,讓學生能夠順利獲取材料。
小學生年齡小,特別是農村小孩,平時活動范圍基本局限在學校與家庭這兩個圈子中,因而他們的社會活動能力不強,知識面不廣。讓他們走出校門,收集課前相關的學習材料,具有一定的難度。為了培養學生的能力,也為了給教學提供有效的素材,教師應該讓學生課前準備相關的學習材料,指明獲取材料的路徑,盡量讓其少遇挫折,順利地獲取有用的材料,產生成功的喜悅,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收集材料。因此,對學生獲取有效材料的路徑教師要心中有數,先做嘗試,做好必要的鋪墊工作,以確保學生材料準備工作的順利進行。如我在上《不能忘記的屈辱》一課時,為了提高學生調查、訪問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對學生要調查、訪問的對象事先進行了摸底了解,還為學生約定了時間,確定了具體的內容,準備了必要的器材。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搜集到了材料,在課堂上有所表現,使每個學生都有滿意感和自豪感。這種自豪感促使學生對下次的材料準備更加積極,更加努力。
3.指素材,讓學生充實出有用的材料。
學生課前準備學習材料的途徑有許多,我向學生提供具有針對性的素材,讓他們從這些素材中整理出有用的相關材料,以備上課之用,在學生學習任務較緊或材料準備的渠道較少情況下,這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如向學生提供相關的書報、畫冊、影視材料等。當然,教師向學生提供的素材比要求學生準備的材料,內容要充實一些,范圍要更廣一些,以讓學生在學習和了解更多內容的基礎上歸納出相關的材料,為上課時所用。否則,課前準備就沒有新鮮感,學生知道了老師給予的素材,自己都看膩了,教學自然事倍功伴。因此,要讓學生對素材進行充實與歸納,整理出屬于自己的準備材料。
二、教師方面
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師生互動的過程。教師除了備學生之外,更要身體力行,積極地準備相關材料。讓教學過程能順暢進行,并對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能進行有效的指導。
在讓學生準備有關學習材料的同時,要準備更多的資料作為對教材內容的補充,只有教師擁有比學生更豐富的知識,擁有比學生更多的學習素材,對學生的學習引導才會得心應手,對于突發的知識性問題才能給予及時正確的評價。而且,通過自己課前材料的準備,能夠發現一些在準備過程中的問題,也有助于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指導,提高學生的能力。我為了上好《絢麗的文學藝術》一課,十分注重學生對相關資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多次來到學生中間了解他們的搜集積累的情況,并且參與其中,還把搜集到的資料制作成多媒體課件,把一些經典的動畫故事的網址告知學生。這樣不但讓教學更加直觀,而且補充了教材上未曾提及的知識,更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保證了課堂教學的有效展開。
總之,品德與社會學科作為一門綜合的課程,活動的內容較多,今后我會向有經驗的老師學習,努力把品德與社會這門綜合課上好,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盡量讓品德與社會課成為學生綜合能力發展的基石與臺階,促進學生各個方面素質及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高峽,趙亞夫.探索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新思路.中國教育學刊,2003.4.
[2]王靜.提高《品德與社會》教學實效策略探討.廈門教育學院學報,2011.3.
[3]趙建國.芻議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