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鐵軍
孩子的天性是愛玩好動. 皮亞杰認為兒童學習的最根本途徑應該是活動. 活動是聯系主客體的橋梁,是認識發展的直接源泉. 在數學課上要更多地為學生提供“動”的機會,充分發揮學生各種感官功能,讓全體學生都能自始至終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探索新知的過程中去并使其各方面思維能協調發展. 我們一旦誘導學生“動”起來,就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數學課堂也會大放異彩.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努力踐行“動中求知”的理念,讓學生在動手、動口、動腦中最大限度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以此實現教學的有效.
一、動手的重要性
由于小學生興趣和獨立性的增強,讓學生親自動手參與教學活動,尤其是動手操作是教學的需要. 光靠教師一個人動手操作或限制學生的動手活動,已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也不適應社會的發展和教育的發展,那種教師做、學生看的老的教學方法越來越不能適應現代教育的發展. 只有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自己去探求知識的來龍去脈,才能使學生的手、眼、腦等協同發展,使學到的知識記得牢、記得深,與此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 教師要挖掘教材,利用身邊的工具量一量、畫一畫、折一折、剪一剪,為學生營造了一個體驗的舞臺. 學生利用尺、量角器、剪刀等工具在活動中探究出了所學知識的特征,產生了刻骨銘心的體驗,從而學到了知識,展示了自己,提高了自己. 美國教育家研究發現:“聽,會忘記:看,能記住:做,才能會. ”讓學生在動手做中學數學是獲得概念、加深理解的有效途徑. 如在教學圓的面積推導時,我就讓學生自己動手準備各自的教具,通過剪一剪、拼一拼、看一看,讓學生認識圓面積計算公式的由來,操作中放手讓學生去拼,不限制書上的拼法,講清道理,學生在自我的動手實踐中不僅獲得了知識,更讓他們體驗自己動手得到知識的喜悅. 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動手,通過自己擺弄和操作學具獲取知識,才能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體性,學生學得才更有效,更有趣.
二、動口的必要性
語言是思維的外衣,課堂教學中堵住學生的嘴巴,無疑會桎梏學生的思維,制約學生的主動性,喪失說的能力,因此,課堂教學要盡可能多地讓學生都有表達的機會,讓學生動口. 我在教學中,經常采用同座互說、全班討論、好中差學生分說等多種形式增強學生說的興趣,鍛煉學生動口能力,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另外,由于小學生的特點,自我表現的愿望十分強烈,結合這一點,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大膽放手,教師少說,學生多說,讓學生成為“小老師”,確實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低年級數學課堂教學中可以采用如下一些策略讓學生動口說.
1. 以物說話. 在教學“數的認識”時,讓學生觀察實物:這是幾支鉛筆?用數字幾來表示?還有哪些物體的個數可以用它來表示?
2. 以圖說話. 根據圖意,說算式,也可以根據圖來說應用題,再列式解答,并說出算式中各數字表示的意思,使學生了解應用題的數量關系. 這里的圖可以是直接的實物圖,也可以是半直觀的線段圖,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邏輯性、概括性.
3. 邊擺邊說. 如教學“3 + 4 = 7”時,讓學生邊擺邊說:“我左邊擺3個,右邊擺4個,把兩邊的合起來是7個,用數字7”來表示,所以3 + 4 = 7.”
4. 說算式. 算式中各數字表示的意思不一樣,有利于理解加法、減法的意義,也有利于解答應用題,這是一種逆向思維的培養.
5. 說算理. 如教學“8 + 7”時,要求學生說出你是怎樣想的,同學們會說:把7分成2和5,8加2得10,10加5得15,所以8 + 7 = 15. 再如教學“6 + 7,6 + 9,6 + 8”時,讓學生說出你怎樣想能很快說出得數. 這樣教學,能使學生思維有一定的條理性,同時又有利于教學的創新.
說的形式很多,只要教者善于捕捉,創造說的機會,可以一下子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空前高漲,這才達到了數學學習的根本目的.
三、動腦的必須性
每堂課都要進行思考,學生都要動腦思維. 只有學生的思維真正活躍起來,才能學到知識、記住知識、應用知識. 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給學生提供充裕的思考時間,讓學生去思考,還要教會學生會思考. 傳統教學中數學課堂結構松散,教師滿堂灌,擠掉了學生的思考時間,挫傷了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壓抑了學生思維的發展,限制了學生創造性思維,造成了學生高分低能的不良后果. 課堂教學中給學生思考的機會,動腦的時間,讓全體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 如講“兩位數減兩位數退位減法”,可以先復習不退位減法54 - 23,接著列出退位減法算式 54 - 27,讓學生對比這兩個算式的不同點. 在算式54 - 27 中,個位4減7不夠減怎么辦,可通過演示和操作進行引導教學. 學生的操作方法不一樣,有的把整10的一捆小棒打開,和表示個位上的4合在一起變成14,14 - 7 = 7;有的學生把整10的一捆小棒打開是10,先從被減數個位上減4,再從10里面減3,最后個位上還等于7;還有的把10的一捆打開是10,10 - 7 = 3,3 + 4 = 7. 操作之后讓學生討論哪種方法最好,然后引渡到列豎式筆算54 - 27,學生自然能自己說出計算方法. 就這樣讓學生比一比前后所學知識的不同點,動手擺小棒,說怎樣列豎式相減,生動具體的感性材料作用于學生的大腦,促進了大腦的積極活動,從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既獲得了知識又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這樣,有利于使學生找到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從而順利解決新的課題.
總之,“動”比不“動”要好,“動”才能學得開心,“動”才能訓練能力,“動”才能實現目標,“動”才能優化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