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求名 劉甜
一、引言
2002年以來,內蒙古經濟增長速度連續8年保持全國第一,連續9年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放眼世界,在歐美國家深陷債務危機泥淖,新興市場國家正遭遇經濟增速放緩和通脹加劇的雙重壓力,世界經濟徘徊不前。而一個西部民族自治區是怎樣在全球金融危機、經濟蕭條的大背景下,有效遏制經濟下滑趨勢,使經濟逐漸回升,并好于預期的?有人將內蒙古的高速發展歸功于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認為這種經濟增長只是曇花一現,最終將因資源的過度開發而放緩,甚至引起經濟的倒退。那么,內蒙古經濟的發展到底是不是這樣?同樣是資源大省的山西為什么沒有出現過像內蒙古這樣的經濟增長呢?這不得不讓學者們重新思考這種特有的“內蒙古現象”。因此,我們分析這種經濟增長是以什么為依托,其增長的動力源自何處,是否可持續?倘若不能持續,它又該如何調整其產業結構?解決這些疑惑變得非常迫切。
目前,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內蒙古的經濟增長,而大多數學者僅分析影響內蒙古經濟增長的因素,少于聚焦宏觀層面分析整個產業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從影響因素角度來講,我們很難從宏觀層面具體了解到哪個產業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政府部門也很難據此研究制定相關的產業政策。而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增長往往與這個地區的產業政策、產業結構密切相關。關于經濟增長宏觀分析方面,馮麗英、李海霞(2011)依據索洛經濟增長模型,通過分析資本和勞動投入,以及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進而確定是生產要素投入還是技術進步促進內蒙古經濟增長。張璞、張北(2010)從供給和需求兩個角度出發分析內蒙古經濟增長,并分別分析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本文認為,雖然索洛模型能很好地分析是資本、勞動投入還是技術進步促進經濟增長,但索洛模型的諸多假設條件很難滿足,甚至在現實生活中不成立,因此,使用該模型解釋經濟增長的可靠性是值得思考的。國內外關于從產業結構角度分析經濟增長的文獻較多,王思斯等利用模型分析我國三次產業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得出第二次產業的經濟增長會拉動能源的消費,而第三產業的能源消費會帶動經濟增長的結論。本文亦從產業結構角度出發,但不注重分析某個領域對我區經濟增長的影響,而分析三次產業整體對內蒙古經濟增長的影響,并提出產業發展的相關可行性產業發展政策。
在上述產業現實和研究背景下,本文旨在揭示當前內蒙古地區經濟增長與區域產業結構之間的關聯關系。
二、產業貢獻度與經濟增長理論分析
一個地區經濟增長速度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受時滯影響,也可近似地表示為GT=ΔYT/YT-1;其中ΔYT表示產業增加值。根據不同產業分,ΔYT=ΔY1T+ΔY2T+ΔY3T,而YT-1=Y1T-1+Y2T-1+Y2T-1,因此有:
其中ΔYiT(i=1,2,3)分別表示T期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增加值,ΔYiT-1(i=1,2,3)分別表示T-1期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總產值。一般將上述公式稱為三次產業各自對GDP增長的百分點貢獻,計算值與GT相比,則稱為百分比貢獻。由此可見,某一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受兩方面的影響:一是第T期該產業的增長速度;二是該產業T-1期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公式中所分解出來的各個產業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稱為產業貢獻度。理論上講,產業貢獻度的大小是由各個產業的增長方式所決定的,而增長方式與各產業要素投入的貢獻狀況密切相關。
三、內蒙古三次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度分析
為了比較分析內蒙古三次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本文將對內蒙古近年全區GDP及三次產業增加值數據樣本進行測算。如圖1。
圖11980—2010年全區GDP及三次產業增加值數據
如圖1所示,其中,GDP表示全區生產總值,PRI表示第一產業增加值,SEC表示第二產業增加值,TER表示第三產業增加值。由圖1我們可以看出,2002年以來,我區經濟飛速增長,其中第一、第三產業上升較緩慢,而第二產業上升勢頭強勁。根據自治區相關數據,進一步分析三次產業在我區GDP中的占比,如圖2。
圖2 三次產業在GDP中的占比
如圖2所示,其中,X1表示第一產業對GDP的貢獻度,X2表示第二產業對GDP的貢獻度,X3表示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度。從圖2可以知道,1980—2010年間內蒙古三次產業在GDP 中的占比波動幅度較大,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后。整體來說,第三產業在經濟中占比呈穩步上升趨勢,第二產業的占比有一個先減少后持續上升趨勢,第一產業在20世紀80—90年代的占比基本與第二、三產業保持相同水平,之后漸漸讓位于其他產業。
進一步分析三次產業對GDP的貢獻度,我們得到,第一產業的貢獻度波動最大,1981年我區第一產業的貢獻度為95.8%,而1989年其貢獻度為-5.1%,1990年貢獻度又升至88.2%,而后逐漸下降。第二產業貢獻度呈逐漸上升趨勢,從1981年的-2.3%上升至2011年的67%。在近年的發展歷程中,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逐漸凸顯,說明我區已步入工業化發展階段。第三產業貢獻度呈周期性波動,從1981年的6.5%增至1986年的67.9%,又大幅回落至最低點-1.3%,之后有起有落,至2011年其產業貢獻度為24.7%。近年來,第二產業在內蒙古經濟中占比不斷提高,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呈下降趨勢。就不同產業在GDP中的比重而言,自治區的產業結構變化基本符合庫茲涅茨關于一國或地區的經濟增長伴隨著三次產業結構變化的論斷,但其產業貢獻度以及勞動力情況與配第—克拉克定理、庫茲涅茨理論等不符,下文我們將繼續進行分析。如圖3所示:其中,Y1表示第一產業對GDP的貢獻度,Y2表示第二產業對GDP的貢獻度,Y3表示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度。
圖3三次產業對GDP的貢獻度
四、定量分析三次產業與內蒙古經濟增長
為進一步探討三次產業增加值變動對我區經濟增長的影響,本文建立模型如下:
GDP=F(PRIIN,SECIN,TERIN,OTH) (a)
其中,GDP,PRIIN,SECIN,TERIN與上文中定義一致,OTH表示除三次產業外的其他因素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如制度變遷、技術進步等。對上式求微分可得:
其中:分別表示第一、二、三產業的產出彈性,記為βPRΥβSECβTER,表示產業增加值每增長1%引起總產出增長β%;用表示三次產業外的其他因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因而上式(a)可變為:
(b)
進而,模型可表示為:1gGDP=βoth+βpri·1gPRI+βsec·1gSEC+βTER·lgTER(c)
利用EViews軟件對內蒙古GDP數據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得方程如下:1gGDP=1.087+0.2097·1gPRI+0.4849·1gSEC+0.3042·lgTER
t-Sta43.9712.6732.6813.91
DW=0.6947R2=99.99% Prob(F-statistic)=0根據經驗法則,回歸結果顯示,每一個產業系數所對應t的檢驗值均顯著大于2,而其對應的顯著性概率均為0,通過顯著性檢驗,方程的顯著性概率也為0,并且其判定系數R2=99.99% 調整后的判定系數 R2=99.99%,說明方程顯著,整體解釋意義強。通過上面的回歸分析可知,第一產業增加值每增長1%,可引起全區GDP平均增長0.2097%;第二產業增加值每增長1%,可引起全區GDP平均增長0.4849%;第三產業增加值每增長1%,可引起全區GDP平均增長0.3042%。因此本文得到的結論是,改革開放發展至今,第二產業是促進我區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第三產業和第一產業的貢獻也不容小覷。但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進一步推進,農村人口逐步向城市轉移,第一產業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將越來越小。
五、結論與建議
本文通過當前內蒙古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分析,運用logitech模型,構建不同產業增加值與GDP之間的邏輯關系,用圖形說明不同產業對我區GDP的貢獻度,并進一步利用數量關系說明不同產業增加值的變化對我區GDP的影響。模型分析認為,在以推進我區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為大背景的前提下,本文的研究結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研究結果表明:
首先,內蒙古經濟增長是以第二產業為依托,第二產業在GDP中占比飛速增長,而第一、第三產業的貢獻程度呈弱化趨勢。深入分析發現,第二產業中占主要地位的是采礦業、制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供應業及建筑業等,2002年以來,內蒙古這些行業發展迅速,尤其是采礦業和建筑業,因而使第二產業的占比持續上升,成為推動內蒙古經濟增長的重要產業。
其次,第三產業的發展程度及其在經濟中的占比是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進步程度的重要依據,經濟的持續發展必然離不開第三產業的發展,而我們所看到的“內蒙古現象”中,第三產業的占比呈下降趨勢。第二產業的發展主要依托于資源開采,大多數為低附加值的產品和服務,高新技術部門也很少。因此,我們認為這種增長模式不是可持續的,僅僅以資源為經濟增長點。
本文分析內蒙古經濟增長的同時,也思考我區經濟發展到底是否可持續,是否能成為中國的“龍”。針對本文所提到的顧慮,本文給出如下建議:1.農業作為高投入、低產出產業,應適當淘汰落后的農牧業,推進其現代化、規模化發展;2.重視第二產業發展,推進第三產業發展,進一步優化我區產業結構,淘汰高耗能、重污染、低技術含量的部門、產業,進一步擴大高新技術部門的比例,使我區企業走科技化發展道路;3.加大對教育的投入,積極引進科技人才,發展我區自己的科技園區;4.在推進城市化進程中,對進城務工的農民增加補貼,為其子女提供受教育場所,增加農牧民收入,夯實消費基礎,發揮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作者單位:內蒙古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