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晨琛
所謂生態經濟,即把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有機結合起來,二者互相促進、和諧相處與協調發展的經濟活動形式。生態經濟是生產不斷發展與資源環境容量有限的矛盾運動的必然產物, 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具體形式。作為人類最早的生態理論思想家,馬克思、恩格斯在“生態”一詞尚未出現時,在其許多著作中,即從人的自然本性出發,充分表達了人與自然的生態關系原理,并以此創立了一套生態哲學理論,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恩格斯生態經濟思想為之后生態經濟研究的繁榮奠定了深厚的思想淵源和理念基礎。在我國,生態經濟起步晚,對生態經濟的認識還不夠全面,容易在實施的過程的中產生誤區。針對這一問題,最重要的是增強全民的生態經濟教育,讓生態經濟更好的為和諧社會服務。
一、馬克思、恩格斯生態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
(一)自然資源是人類生存發展前提和財富源泉的思想
馬克思認為:“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 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人并沒有創造物質本身。甚至人創造物質的這種或那種生產能力,也只是在物質本身預先存在的條件下方能進行。”因此,“沒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創造。”即是說,任何生產力都是以一定的自然條件即環境為前提的,離開了自然環境,社會生產力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可見,在馬克思、恩格斯的視野里,自然資源是人類生存發展前提的思想是清晰明確的。
與此同時,通過勞動過程的精準描述,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一個重要觀點: 自然界和勞動一起構成財富的源泉。馬克思認為:“勞動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同勞動一樣也是使用價值的源泉,勞動本身不過是一種自然力即人的勞動力表現”恩格斯更加明確地指出:“勞動加上自然界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為勞動提供物料,勞動把物料轉變為財富。”
(二)尊重自然規律和自然界是“人的無機的身體”的思想
馬克思認為:“自然規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能夠發生變化的,只是這些規律借以實現的形式”。恩格斯進一步指出:“我們對自然界的全部支配力量就是我們比其他一切生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在對待自然的問題上,人類必須始終保持謙虛謹慎的科學態度。只有正確運用自然規律,才可以減少和避免自然界對人類的報復。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也指出:“從理論領域來說,植物、動物、石頭、空氣、光等等,一方面作為自然科學的對象,一方面作為藝術的對象,都是人的意識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無機界,是人必須事先進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耗的精神食糧;同樣,從實踐領域來說,這些東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動的一部分。人在肉體上只有靠這些自然產品才能生活,不管這些產品是以食物、燃料、衣著的形式還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現出來。在實踐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現為這樣的普遍性,它把整個自然界——首先作為人的直接的生活資料,其次作為人的生命活動的對象(材料)和工具——變成人的無機的身體。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
馬克思強調自然界是“人的無機的身體”,在于說明自然界同人本身的聯系,在于強調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不能否定自然界更不能獨立于自然而存在。因此,馬克思把自然界當作是人的身體的延伸,這是極富有見地的理論,在價值取向上就是說自然界對人來說就是人的身體的結構的一部分,不容忽視,不容損害。人類保護自然界和順應自然規律正確利用自然界,就是保障人的生存,就是在積極生產人自己的活動的機能。顯然,馬克思關于自然界就是“人的無機的身體”的觀點,包含了生態學的哲學思考,極具意義。
(三)“人類同自然的和解”的思想
“人類同自然的和解”揭示的是人與自然界相互作用的過程。實質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是人實現了自然主義和自然界實現了人道主義”。由于“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他們的環境中并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要將自己的實踐活動根植于自然系統中。馬克思、恩格斯反對那種將自然界看作敵人,而采取一味斗爭的態度,與自然界“和解”的態度,與自然界和諧相處,從而使各種環境問題就能得以緩解。
二、我國發展生態經濟的誤區
生態經濟強調生態資本在經濟建設中的投入效益, 生態環境既是經濟活動的載體, 又是生產要素, 建設和保護生態環境也是發展生產力。生態經濟強調生態建設和生態利用并重, 在利用時抓環境保護, 力求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建設和保護在發展中動態平衡。總之, 生態經濟是生態和經濟并重、雙贏的經濟形式, 而不僅僅以其中之一為目標。我國一些地方卻不是這樣來看待生態經濟的, 歸納起來有兩類錯誤的行為, 以生態換經濟的行為和以經濟換生態的行為。
一類是許多地方本來有良好的生態環境, 山清水秀, 空氣清潔, 樹木繁茂, 資源豐富, 但是在發展經濟為主要目標的政策下, 資源被過度開發, 空氣和水被污染, 人為的痕跡破壞了自然的風光。
另一類則是該地方本來沒有可以作為旅游的生態環境, 但是地方出于某種考慮, 而投入大量資金建設生態旅游景點。對這類行為, 我們應該進行成本收益分析, 如果發展生態旅游的投入能夠以收益的形式回收, 那么我們不妨將這種行為看作一種投資, 該投資以產業的形式存在, 并且是盈利的, 那么我們可以支持這種投資。如果非但沒有盈利反而制約了經濟的發展,則應該尋找更好的經濟、環境雙贏的經濟活動。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應作為經濟社會發展計劃的重要內容和支撐點, 并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整體利益和局部利益綜合考慮, 實現和諧的可持續發展。
三、增強全民生態經濟教育,更好為和諧社會服務
生態經濟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掌握生態環境系統(包括森林生態系統) 和經濟系統的性質及規律,重新認識人與自然、生態與經濟的關系,認識生態環境在人類生活中的地位,克服對生態環境冷漠無知的態度,確認與自然協調發展新觀念的教育活動。
1.協調的自然觀。全球都市化正在改變人類的物質和社會生活環境,加快全球的資源危機和環境惡化。諸如,人均耕地面積的銳減,水資源的日益緊張等問題使人們感到了資源所帶來的壓力。人類應確認生物和環境在自然界中存在的權利和地位,從而自覺地善待環境,維護生態平衡;最主要的是改變自己的主體性立場。必須把人類自身的利益看作是與自然密切相關的,放棄孤立地、主觀地對待人類權利的態度。
2.適度的消費觀。在當今,一些人把所消費掉的東西多少,消費水平的高低,看成是事業成敗和自我價值實現的主要標志,人變成了消費機器。而事實證明這樣的做法是極其不正確的。人類應該樹立“全面的需求”與“適可而止的消費”的觀念,在維持和延續環境資源的前提下有節制地消費。在生活方式方面要走生態道路;樹立生態消費的新思路;包括在能源消耗、交通方式的選擇、日常生活消費方式的選擇等方面都要避免浪費。
3.持續的發展觀。20世紀中后期,出現了以經濟增長為核心的發展浪潮。但在后期,這種發展觀及其實踐模式受到來自經濟發展自身的嚴峻挑戰。從70年代起,社會發展的概念進入一個新階段,“可持續發展”的新思想逐步為人們所接受。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十分豐富、深刻,其核心內容可概括為三點: 一是整體發展,即把生態、經濟、社會系統的矛盾或利益加以整合,使之協調發展;二是持續發展,是指經濟和社會發展不能超過資源與環境的承載能力,以確保子孫后代的發展;三是公平發展,包括代內公平、代際公平以及人類對自然的公平。
4.綜合的效益觀。以森林為例: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不僅為人類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和林副產品,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而且利用自身的群體效應,對環境產生了良好的作用,發揮著巨大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林業具有三大效益,即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在三大效益中,生態效益越來越重要,經濟效益在林業中一般而言已不再占優勢地位。人們必須深刻領悟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內涵,才能更加有效地促進林業持續發展。
總之, 人類社會應當以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原則來指導經濟, 走生態經濟的道路。在保護自然資源、恢復生態環境、維持生態潛力的基礎上追求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目標。
(作者單位:內蒙古大學哲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