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俊霞 楊智
【摘要】傳統媒體被網絡媒體(或新媒體)牽著鼻子走是近年來媒體發展進程中出現的新現象。這種現象雖說豐富了傳統媒體的報道內容,但也制約著傳統媒體的發聲,即影響傳統媒體的公信力。本文就傳統媒體成為網絡媒體的傳聲筒這一現象進行分析,以期傳統媒體對網絡內容的使用更加理性。
【關鍵詞】傳統媒體網絡媒體 擴音機
隨著傳播技術不斷創新和新興媒體的迅速發展,網絡媒體憑借其無限大的包容能力海納百川。此舉大大增加了網絡媒體的信息總量,部分信息也大量涌入傳統媒體,占據傳統媒體信息發布量的很大一部分。殊不知,如此大量的信息涌入傳統媒體,表面上看對傳統媒體的報道很有助益,而實際上,這卻是新興媒體對傳統媒體的話語權的剝奪,不利于社會民主化進程。而且,這一現象常常被認為傳統媒體懶惰的表現,影響傳統媒體的公信力。
被網絡媒體牽著鼻子走,或者說,淪為或逐漸淪為網絡媒體的傳聲筒,可算是當前傳統媒體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和困境。正如陳禹安所述,網絡的熱點會很快出現在第二天的報紙版面上或隨后的電視節目中,一段時期以來的賈君鵬、奧巴馬女郎、犀利哥、鳳姐夫等事件,莫不如此。傳統媒體似乎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放棄了自己的獨立判斷而成為了網絡的應聲蟲。①這樣,傳統媒體與其說是“應聲蟲”,倒毋寧說是擴音機。因為應聲蟲存在一個主體,但是,擴音機只是一個介質,丟失了傳統媒體該有的主體地位。
一、傳統媒體——超級“擴音機”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國網絡剛剛發展起來的時候,傳統媒體通過網絡擴大影響力及傳播范圍成了一種熱潮,大量的傳統媒體相繼上網,并成為網絡內容的主要提供者。但近年來,尤其是新世紀以來,隨著傳播技術不斷創新和新興媒體的大力發展,為我們提供了巨大的網絡空間。各種數字化終端如手機等、各種信息平臺如門戶網站等的使用,在客觀上使得人人都能成為網絡內容的提供者。而傳統媒體的記者,通過網絡獲取新聞線索,便也發展起來了。更甚者,一些傳統媒體開始照抄照用網絡信息,導致傳統媒體染上了網絡依賴癥——記者不是出去采訪,而是依靠網絡尋找新聞。這樣,一部分傳統媒體的記者就成為了網絡信息的搬運工,使得傳統媒體依賴于網絡,如此,記者就離新聞事實的現場越來越遠,以至于影響新聞的真實性,影響新聞的生命,影響新聞的傳播力和公信力。這樣,傳統媒體就丟失了自己應該有的主體地位,而成為了網絡媒體的擴音機!
擴音機,又叫功放,是音響系統中最基本的設備,它的任務是把來自信號源(專業音響系統中則是來自調音臺)的微弱電信號進行放大以驅動揚聲器發出聲音。②擴音機作為傳聲器,本身是沒有主體地位的,它只有接受信號源的信號以放大,也就是一種擴大音量的工具。傳統媒體被網絡媒體牽著鼻子走,恰恰體現了擴音機的這種功能。然而,龐大的傳統媒體傳播機構,猶如一個超級擴音機,把網絡內容搬到傳統媒體,并通過版面(或時間段)擴大聲音,加大網絡內容的傳播力和影響力,由此,傳統媒體就丟失了自己的主體發聲的功能,而成為了超級擴音機!
二、“擴音機”——丟失了四種權利
作為擴音機的傳統媒體丟失了主體位置,則不利于媒體服務于受眾,不利于媒體實現四種權利。四種權利,即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屆六中全會《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十重大問題的決定》首次提出:“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2007年3月,溫家寶總理在十屆人大五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重申:“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同年10月,黨的十七大勝利召開,胡錦濤總書記在政治報告中莊嚴承諾:“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③可見,國家和政府對四種權利的重視程度是非常高的。因而,作為公共領域構建者的媒體如若不積極推行,則四種權利的實施很難得到推動和監督。然而,作為擴音機的傳統媒體一方面被網絡媒體牽著鼻子走,另一方面還要積極推行四項權利,是非常困難的。作為擴音機的傳統媒體,丟失了主體地位,也就丟失了推行四種權利的能力。
當然,作為擴音機的傳統媒體,如果沒有自己的聲音,而是作為傳聲筒,其實就是一種不作為的表現,是對新聞原初性的丟棄。這種原初性來自于記者到第一現場第一時間的采訪。記者只從網絡上找新聞,而不去現實社會中找新聞,記者成為新聞事實的間接獲得者。記者丟棄了到現場采訪的原初性,就導致“記者就像經過復制的原創藝術作品一樣,光韻不復存在”。“光韻”一詞出于本雅明《攝影小史》,然后多次運用于《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中,但他并沒有對這一概念作出明確清晰的闡釋。根據周穎的《〈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導讀》一書,她總結出“光韻”一詞的四個內涵:獨一無二性、距離感、歷史感(完整性)以及禮儀或膜拜功能。④也就是說,從網絡上搬運到傳統媒體中的新聞,直接影響新聞的公信力。正如本雅明所認為的,當一個藝術作品可以通過技術手段被大量復制時,便意味著光韻的消逝和傳統藝術的沒落。⑤記者從網絡上不限次數的搬運,也使得新聞失去了“光韻”,即失去了媒體賴以生存的公信力。
三、退居二線,還是并駕齊驅?
傳統媒體被網絡媒體牽著鼻子走,不僅丟失了其該有的主體地位,而且還失去了媒體所該起的社會作用。從受眾的角度講,傳統媒體如果沒有自己的聲音,而是只傳遞了網絡媒體的聲音,這是一種媒體沉默的表現,是受眾所不能容忍的。但問題的關鍵可能在于,接受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的受眾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重合的,因此,受眾也不愿意在實時更新的網絡上看到的新聞,再次在傳統媒體中毫無改變的出現。受眾是不愿意傳統媒體作為擴音機的,而是希望能夠發聲的,能夠參與受眾的現實生活。因此,傳統媒體應該摒棄文字的搬運工,應當是發聲而不是擴音,應當成為新聞事實的第一手材料持有者和新聞的評論者,不僅要參與到社會當中,還要引導社會的發展。
記者不愿意出門采訪,也推動了傳統媒體受網絡媒體的制約,因此,記者要克服這種惰性心理,要到基層去,去新聞發生地采集新聞。基層一線是新聞工作的源頭活水,蘊藏著最鮮活、最豐富的新聞資源。接地氣才能有底氣、長靈氣,深入實踐才能富有生活氣息,扎根群眾才能產生真情實感,我們的新聞報道才會有現場的溫度、才會有清新樸實的文風、才會有打動人心的力量。⑥因此,在依賴網絡的時代,在人人都能成為記者的時代,網絡越是發達,信息就越是爆炸,傳統媒體所能利用的網絡資源越多,則記者若能到親自到新聞事實的發生地去采訪,反而是新聞的價值所在,或者越能提升媒體的核心競爭力,也是不斷適應社會發展的立身之基。
然而,出現這種現象,也反映出媒體的發展過程中的報道范圍的接近、狹窄的問題。因此,擴大媒體的報道面,將是一個非常有益的嘗試。如在推動我國民主化的過程中,媒體應該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四種權利的推行,沒有作為公共領域構建者的媒體來宣傳、推行是不行的。
總之,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應該一樣,作為一個主體,不斷地推動社會的進步,并給受眾提供有份量的新聞。因此,要分清,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不是“誰使用誰”(或“誰是誰的工具”)的問題,而都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之一,都是為受眾提供新聞的媒體。但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不宜成為互相利用或復制或排斥的媒體,而是成為推進社會民主、社會進步、社會和諧的的互相補充的媒體。在此,并非說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的報道內容不可相同,而是,這種相同是在于推進社會民主、社會進步、社會和諧。這也意味著,網絡媒體和傳統媒體應形成合力、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①陳禹安,《UGC語境下傳統媒體的被渠道化》,《新聞實踐》,2010(5)
②http://baike.baidu.com/view/
946098.htm
③董天策,《知情權與表達權對輿論監督的意義》,《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8(8)
④本雅明:《〈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導讀》,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51-53
⑤楊智,《記者的袈裟,是否該脫去了?》,《記者搖籃》,2011(2)
(作者:渤海大學文學院2010新聞學研究生)
責編:葉水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