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園
摘要:根據對北京工業經濟增長和技術進步現狀的分析,表明二者在發展上具有相關性。基于改進的C-D生產函數的測算,結果顯示了1996-2009年經濟增長率和技術進步率的同步變化趨勢,證明了這一強相關性。北京工業經濟的高速增長為技術進步提供了資金、制度和機制保障,但逐漸放緩的增長速度也限制了技術進步的提高速度;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但貢獻率在剔除波動較大的年份后波動在30%-40%之間。因此,加快建立以企業為創新主體的技術進步體系是提高技術進步貢獻率的可行性措施。
關鍵詞:經濟增長;技術進步;相關性;北京工業;C-D生產函數
中圖分類號:F427 文獻標識碼:B
技術的發展是以客觀的經濟需要為前提,以必要的經濟實力為基礎,技術是經濟發展的手段。關于技術進步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始自羅伯特·索洛( Robert·Solow),1987年索洛第一次將技術進步因素納入經濟增長模型,認為將人均產出增長扣除資本集約增長后的余值為技術進步的結果。隨后大量的經濟學家進一步研究經濟增長與技術進步的關系,包括明確技術進步的內涵,定量分析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作用,以及測算方法的研究。國內學者針對中國統計數據的特點,探究各類測算方法的適應性并做出適當的調整,測算并分析了包括工業、農業等各產業,以及各區域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其中關于經濟增長對于技術進步的作用,經濟增長與技術進步相關性的研究更多的是進行定性分析。本文以北京工業為例,從測算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入手,將經濟增長與技術進步的相關性進行量化,為研究技術進步與經濟增長協調發展制定政策提供可參考的依據。
一、北京工業經濟增長現狀分析
1.經濟總量及增長速度。近幾年數據顯示北京經濟運行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發展,GDP總量不斷擴大,增長速度基本保持兩位數的增長。在“十一五”前4年,北京市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7%,已超出“十一五”計劃目標3.7個百分點,略低于“十五”時期0.4個百分點。由表1可以看出工業對北京市的經濟起一定的作用,工業在GDP的構成約為20%,對經濟增長有一定的拉動作用,對經濟增長是有一定貢獻的。
2.工業經濟效益。在“十一五”的前4年,盡管隨著全市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工業在三次產業結構中的比重降至1/4,但工業直接或間接創造的增加值仍然巨大,工業的發展速度影響著整體經濟的發展速度。工業增加值由2006年的1 740.8億元增加到2009年的2 282.2億元,增加值率保持在20%以上的增速。工業經濟效益保持較高水平,2009年全市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210.87%,比2005年提高39.85個百分點;實現利潤總額531.2億元,比2005年提高117.65億元,比2005年增長28.5%。表2為北京工業相關經濟指標。
3.北京工業經濟增長存在的問題分析。針對北京工業增長的現狀,學者連玉明和武建忠[1]指出了北京市工業經濟增長存在的問題。
二、北京市工業企業技術進步現狀分析
據北京科學技術委員會的分析報告[2],北京工業企業,特別是大中型工業企業是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也是科學技術轉化生產力的主要執行部門。也就是在北京統計年鑒缺失對工業整體科技水平統計的情況下,北京大中型企業可以反映北京工業科技技術進步水平。
1.科技投入總量及增長情況。如表3所示,2006-2008年北京科技活動經費總量相對穩定,保持較高水平;2007年有所下降,但是從2006年的1 147 736萬元增長到2008年的1 470 411萬元,增幅為28.11%,說明其總的趨勢呈現平穩增長。但是,從其相對指標來看,北京市科技活動經費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較小,其科技投入的強度還應加大。科技人員的人均科技活動經費保持在20萬元以上,較為穩定。
R&D活動費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活動,R&D投入有利于北京創造與創新能力的增強,是科技投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表4看,北京R&D經費的支出量呈逐年增長的趨勢,由2006年的588 451萬元增長到2008年的709 677萬元。從數據上看,“十一五”計劃的第一年(即2006年)北京加大了R&D經費的投入,之后北京市R&D經費支出一直保持高水平,占地區工業生產總值的比重保持在3%左右。對比2%是“創新驅動”標志的國際慣例,可以說北京R&D投入的強度還是很大,反映了北京科技水平應該算比較高的。R&D人員的人均經費保持在20萬元左右,較為穩定。
2.科技投入的來源。雖然科技經費投入包括科技活動經費投入,財政科技投入,R&D經費投入,大中型企業等的投入,但它們的來源大體上主要有政府、企業、金融機構貸款等幾種情況,其中科技活動經費投入的來源渠道是比較全面的,以它為主要對象進行分析。從表5可以看出“十一五”前4年,企業的科技投入占主導地位,保持在90%以上,可以說北京技術開發經費籌集來源的主要渠道為企業自籌方式,企業的科技投入主體地位得到鞏固。從來自政府的資金來看,政府的資金保持在3%左右,亦趨于穩定,政府的資金所占經費籌集總額的比例高于全國2%的比例。這說明,北京政府較為重視科技發展,重視科技投入的力度,表現了對工業發展的支持[3]。從來自金融機構的投入來看,目前北京市的金融機構投入主要表現為科技貸款,“十一五”前四年中,銀行貸款占科技經費籌集總額的比重是很低的,2007年、2008年兩年都沒有超過1%,2006年也僅為5.72%。要注意的是,金融資金在科技創新中,主要完成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任務,是科技與經濟結合的關鍵環節,應該對其有足夠重視,加大投入力度[4]。
3.科技創新成果。 從技術創新成果來看,北京大中型工業企業2008年完成科技項目3 333項,新產品開發項目2 332項,R&D發展項目2 462項,專利申請4 622項,見表6。整體水平逐年增長,反映多數大中型工業企業都重視并著力進行技術開發項目的研發,肯定技術創新對企業發展的作用。
4.科技勞動力。截止到2008年,北京大中型工業企業年末從業人數達699 676人,其中科技活動人員達55 976人,在科技活動人員中,科學家和工程師的人數達到39 962人,見表7。從勞動力投入來看,北京大中型工業企業勞動力投入總量在2009年有微幅下降。但是從業人員素質穩步提升,從業人員中科技人員所占比重及科學家、工程師所占比重逐年增加,可以說北京工業的生產經營效率和效益正在改善,企業注重技術效率的勞動投入。
5.北京工業技術進步存在的問題分析。2009年,中國科學院創新發展研究中心的學者們曾對北京工業技術進步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歸納[5]。
三、經濟增長與技術進步相關性分析
1.測量模型的建立。測量地區或產業的技術進步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需要解決兩個關鍵問題,一是選擇測量函數,二是基礎數據的選擇和處理。生產函數法將經濟增長(產出)表達為資本投入、勞動投入和技術進步的函數,常用的是Cobb-Douglas生產函數法,中外學者常基于該生產函數法的改進來測量技術進步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余宏和錢士茹[6](1997)根據彈性系數的特性分別定義彈性系數α和β為資本投入量K和勞動投入量L的函數,改進了傳統的C-D生產函數中關于α+β=1的假設,使建立的模型能夠較真實的反映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本文選擇了此改進的生產函數。
基礎數據源于1997年至2010年的《北京統計年鑒》,其中產出采用增加值指標。勞動投入采用從業人員平均人數指標。資本投入采用了資本存量指標,資本存量的計算采用了永續盤存法,基年的資本存量采用推算的方法來估算,利用王玲[7](2003年)在《中國工業行業資本存量的測度》一文中,對1998-2002年中國工業行業資本存量的測算結果,并假設北京工業企業的資本存量K占全國工業行業資本存量K的比例,與其GDP占全國GDP的比例相等,推算出1998年北京工業企業資本存量,再推導出1996年北京工業企業的資本存量。當年投資額采用兩年間固定資產原值的差即本年新增固定資產的值,折舊經比較采用了宋海巖[1,8]在官方公布的名義折舊率3.6%的基礎上加上經濟增長率(北京市當年的GDP增長率)作為實際折舊率,并利用價格縮減指數,對所有的數據統一換算成以1996年不變價格為基準。
本文運用SPSS17.0軟件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據此建立的測算北京工業經濟增長的C-D生產函數模型如下:
Y=11.826K1.155L-3.724e0.122te0.00018K+0.029L(1)
2. 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公式(1)可推導出產出和各要素投入的增長率,及各要素的貢獻率的公式。計算結果如下:在增長率方面,1996-2009年期間,北京工業產出年均增長率在30.37%,同期資本投入增長率為8.28%;由于職工平均人數總體的下降趨勢,勞動力投入增長率為-2.47%。從工業經濟增長的因素來看,北京工業自1996年以來,年技術進步增長率為15.34%,技術進步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50.51%,資本投入的貢獻率為27.26%,由于其總體的負增長,勞動力投入的貢獻率為-8.13%,測算結果如表8所示。圖1反映了1996-2009年北京工業各要素的貢獻位次,及“九五”、“十五”、“十一五”前4年北京工業各要素的貢獻位次,反映了近14年來北京市工業技術進步情況,對未來發展具有指導意義。
圖2展現了北京工業技術進步貢獻率的趨勢,可以看出趨勢圖近似于以2002年為對稱軸圖形。從圖2中可以看出2000-2004年間,北京工業技術進步貢獻率有很大波動,在2001年達到頂峰,貢獻率達到570.32%,在2003年又驟降到谷底,貢獻率為負,跌至-630%。2000-2004年北京工業技術進步貢獻率不穩定,經歷了大起大落,呈近似為正弦曲線波動。剔除波動過大、起伏不穩的2000-2004年,單單看1997-1999年、2005-2009年的發展,不難發現這些年份的技術進步貢獻率變化不大,相對較為穩定,一直保持在30%-40%的技術進步貢獻率水平,期間有微幅下降,而后又恢復至30%-40%的水平。也就是說,若沒有政策導向的指引、缺少刺激經濟發展的契機,北京工業技術進步貢獻率一般僅在30%-40%之間,與發達國家、發達地區50%-70%的水平還有一定的差距,與“十二五”規劃中提出的55%的科技進步貢獻率的目標也存在著差距。據此可以得出:若除去2000-2004年技術進步波動起伏不穩的年份,1996-2009年北京工業企業總體的技術進步水平趨于穩定,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波動在30%-40%之間。
3.經濟增長與技術進步的相關性分析。實證分析的結果量化了北京工業技術進步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而且能夠揭示二者之間的相關性。圖3顯示了北京工業增加值增長率,和由公式(1)推導計算出的技術進步增長率自1996-2009年的變化趨勢,顯然步調一致的變化趨勢又一次很好地證明了經濟增長和技術進步具有強相關性。
就北京工業的實際情況而言,經濟增長促進了技術進步。北京工業經濟近14年的高速發展,制度上的創新是主要動因,其次是非國有經濟的迅速成長帶動了整個工業經濟的增長,另外堅持對外開放的政策引入了大量外資。制度上的創新、民營經濟的發展,以及外資的流入不僅帶來了北京工業的經濟增長,同時也為技術進步帶來了提高的契機。伴隨外資流入的新技術,管理理念的更新、更加靈活的市場機制,使得北京工業企業的整體技術水平、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不斷提高,快速增長的經濟總量也為技術進步提供了必要的資金保障,這從第2節中北京工業的科技經費和R&D經費投入總量、年增長率,和各自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均處于上升中可得到證實。所以,在工業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技術進步率也大大提高,如在2005年高速經濟增長使技術進步率達到20%以上,而技術進步率在此之前始終低于20%以下。
另外,經濟增長也制約了技術進步的進一步提高。目前,很多專家學者指出北京工業經濟增長存在的一大問題是經濟總量增長趨緩。受此影響,高端產業首當其沖。目前高端產業發展尤為緩慢,其主要表現在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逐年下降。就2009年的數據來看,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實現增加值367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6%,現代制造業實現增加值657億元,增長4.4%,分別慢于規模以上工業平均增速8.3個和1.3個百分點。高技術產業和現代制造業分別占全市比重為21.2%和38%,分別比2008年下降2.6個和0.6個百分點[9]。這些數據反映了北京工業經濟增長放緩影響到了工業高端產業和技術進步,反之亦然。
從投入角度來看,經濟增長源于資本的投入、勞動的投入和技術進步。對北京工業而言,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但貢獻率未達到產業發展目標。北京工業的技術確實在不斷提高,全市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使得工業在三次產業結構的比重雖已降至1/4,但是工業直接或間接創造的增加值仍然巨大,技術進步在這中間必定發揮了巨大作用。由于中關村科技園區、上地信息產業基地的建設推動了工業技術的發展,高新材料的研制、日益完善的汽車工業等都使人們意識到技術進步的存在,感到技術進步強烈的外顯性。
然而,技術進步的外顯性并沒有帶來內生的經濟增長,這說明北京工業企業技術進步存在問題,技術進步對工業經濟增長促進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據此推測,導致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顯著的因素可能是由于技術進步與經濟增長之間缺少紐帶,使得技術進步與經濟增長脫節;或是技術進步脫離市場,不能帶動經濟增長。如果能找到技術進步與經濟增長的對接點,則北京工業以后的技術進步貢獻率會有顯著的提升。熊彼特提出的技術創新或許能夠提供這樣的對接點,只有當技術進入生產領域、流通領域并能創造出價值時才能成為技術創新。所以,技術進步只有通過技術創新才能促進經濟增長。
四、結論
基于北京工業經濟增長和技術進步現狀的分析,表明經濟增長和技術進步二者在發展上具有相關性。北京工業經濟的高速增長為技術進步提供了資金、制度和機制保障,但逐漸放緩的增長速度也限制了技術進步的提高速度。反之,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然而技術本身并不能促進經濟增長,技術進步只有表現為技術創新才能轉化為生產力,才能促進經濟增長。
當前,加快建立以企業為創新主體的技術進步體系是解決問題的可行性措施。企業是市場的主體,以企業為技術進步及技術創新主體,避免使技術成為實驗室的技術,而不能轉化為產品,或者研制開發的產品脫離市場,從而使企業獲得經濟效益,達到促進產業經濟增長的目標。企業作為創新主體具體表現為企業要成為投資主體、風險主體、決策主體,研發主體,以及收益主體,其中缺一不可。企業要成為創新主體,有三個關鍵問題要解決:一是企業愿意投入資金進行創新,二是企業能夠承擔創新的風險,三是企業要選擇好創新的主體模式。第一個問題的解決要依靠政府和相關部門制定保護技術創新成果的法規,和技術創新成果分配的制度等,使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收益分配的主體;第二個問題的解決則要依靠企業修煉“內功”,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的現代化企業制度,提高面向市場的能力,成為自擔風險,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第三個問題企業要依據自身的資金實力和創新能力,來選擇自主創新模式還是協作開發模式,簡單劃分,大型且實力雄厚的企業選擇自主創新模式,可以充分享有技術創新成果帶來的超額收益,實現技術進步和經濟增長。另外,中小型且難以自擔創新風險的企業選擇協作開發則更有利,一方面可以克服單個企業缺乏獨立開發的能力和資源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減少投入和分擔風險。對產業發展而言,協作開發的技術溢出效應能夠惠及整個產業,促進知識與技術在經濟體制內擴散,從而推動經濟的增長。
參考文獻:
[1] 連玉明,武建忠.中國國力報告2008-2009[M].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 2009:87-100.
[2] 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北京地區大中型工業企業[EB/OL].[2009-07-31].http://www.bjkw.gov.cn/n1143/n1240/n1435/n2021/427813.html.
[3]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研究組.高技術產業化“十一五”規劃[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8(5):7-15.
[4] 金融科技時代編輯部.促進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J].金融科技時代,2011(3):2.
[5] 中國科學院創新發展研究中心.2009中國創新發展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103-180.
[6] 余宏,錢士茹.度量技術進步作用的生產函數模型修正及新估算[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7(12):77-82.
[7]王玲.中國工業行業資本存量的測度[J].世界經濟統計研究,2004(1):16-25.
[8] 宋海巖,劉淄楠,蔣萍.改革時期中國總投資決定因素的分析[J].世界經濟文匯,2003(1):30-32.
[9] 西知甬.讓技術創新成為北京工業發展的不竭動力[J].數據,2009(11):11-12.
(責任編輯:關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