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新德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11-0017-01
“小學語文教學中,‘教什么比‘怎么教更為重要。只有教學內容是正確的,才有教學方法選擇優劣的問題,才有課堂教學效率的可能”。教材只是一個例子,教師深挖教材,而教給學生的卻只能是冰山一角,整座冰山將會把學生壓垮。所以,學會理性選取合適的、突顯語文本位的教學內容,將會使語文課堂展現更多的精彩。
1.取“語文價值”之本
語言學家張志公先生曾經形象地說過:“閱讀教學要帶領學生在課文里走一個來回。”“來”指通過語言文字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回”是指從思想內容又回到語言。語文教學要著眼于語言文字怎樣表現作品的內容。因此,我們在選擇教學內容時,既要著眼于文本的“原生價值”,即文本作為社會閱讀客體而存在的價值;又要根據課程目標、單元學習提示語挖掘文本所蘊含的“教學價值”,傾力于語言文字的積累、理解、品味、運用,扎實地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鳳辣子初見林黛玉》是人教版五下冊“作家筆下的人物”這個單元中人物描寫一組中的一篇課文。這個單元的學法要求為:學習本組課文,感受作家筆下鮮活的人物形象,體會作家描寫人物的方法,并在習作中學習運用。在教學中,我重點選取了“通過人物的言行感受‘鳳辣子的特點”這一教學內容,并針對這一內容設計了四讀:初讀:鳳辣子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熱情、潑辣等)。二讀:你從哪些地方感受到鳳辣子的熱情?(聚焦關鍵語段)。三讀:既是熱情,她問了這么多問題卻不想知道答案,卻是為什么?(討好賈母,炫耀自己)。四讀:鳳辣子又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精明、有心機)。這一套“組合拳”的出擊,層層遞進,步步為營,引發了孩子們的認知沖突,使鳳辣子這一人物形象逐漸豐滿。這種選取文本核心價值內容進行“重拳出擊”,傾力于語言品味的做法是值得提倡的。我們的閱讀教學就該選取這樣凸顯“本真”的內容,教會學生理解母語和運用母語,守住那份語文“自留地”。
2.取“學生需求”之本
在課堂中,以往我們總認為給學生教得越多越全越廣越好,習慣于鋪天蓋地的教法。一篇文章從字詞到段章,不一而足,面面俱到。這其實是不科學,不正確的。
例如,一位老師在識字教學的過程中安排了這樣一個環節:認識生字——建議學生休息——拿出抽屜中的零食來吃——吃前把包裝袋上的字讀一讀——會讀會認了把東西吃下去。學生興趣盎然,教室充滿了識字的聲音。接著又讓學生交換品嘗零食,但也要把包裝袋上的字讀一讀,認一認。
從表面上看,學生識字的積極性很高,教室里充滿了歡聲笑語。但仔細想想,問題還是不少,暫且不討論教學形式方法的好壞,就教學內容的取舍就不當。一年級的學生一堂課能解決那么多生字嗎?包裝袋上生字與新學生字有關嗎?難怪,現在的低年級老師常常在喊:學生學習生字的“回生率”大得驚人,這與教學內容安排不當不無關系。
面對文本,學生不可能零起點,有些是耳熟能詳的,學生可以自己去讀懂。教師在選取一篇文本的重點教學內容時,應從學生角度來思考,要關注學生的閱讀期待,讓教學內容保持一定的“陌生化”,充滿著對學生的吸引,能確保教學的“磁場感”。同時要了解學生學習文本的難點是什么?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是什么?學生最想知道的是什么?教師在充分了解、調查的基礎上,找到兩者的交叉點,這就是重點教學內容。
《猴王出世》是《西游記》的第一回,即使沒看過原著,學生也并不陌生,但這是一篇古典白話文,語言表達是學生所陌生的。某老師將著力點放在“言語形式探究與課文內容理解和諧統一”上,緊緊扣住“石猴是怎么成為猴王的”這一話題,讓孩子通過閱讀文中的語句與用自己的話相結合進行交流,帶領孩子們走進文本研究語言,品味語言,感受經典名著的語言魅力,給學生一種學習古典語言的新鮮感,進而激發了學生閱讀經典的熱忱。
這樣的教學內容選取,充分考慮了學生的學習需求,確保了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拾級而上,逐漸發現文本的妙處,他們會時時充滿著驚喜。
3.取“現場生成”之本
教學是交往互動的過程。語文教材只有通過師生的加工和創造,它才會轉換成現實性、顯現性的存在。因此,我們在教學時,也應追求“課堂教學現場化”,在師生互動中隨機展開教學內容。
某老師執教《鄉下人家》一課,在學生質疑這一環節時,學生提出問題: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常常會瞧見鄉下人家吃晚飯的情景。他們把桌椅飯菜搬到門前,天高地闊地吃起來。覺得“天高地闊”用得不恰當,吃只有津津有味地吃,大口大口地吃,哪有“天高地闊”地吃?老師順勢而道:“天高地闊”究竟能不能用來形容吃?或者說“天高地闊地吃”是怎么吃?請聯系上下文讀讀想想,從中感受到什么是“天高地闊”?自己提出問題,自己來解決,孩子們興趣盎然。有學生說,他們把桌椅、飯菜搬到門前,屋頂就是天,地就是我們這塊廣闊的土地,所以他們的飯是吃得天高地闊;有學生說,鄉下人吃飯碗很大,是大碗吃飯,大口喝酒,吃得暢快,酣暢淋漓,所以吃得“天高地闊”;有學生說,天邊的紅霞,傍晚的微風,歸巢的鳥兒,都是他們的好友,它們和鄉下人家一起吃飯,狗啊雞啊在他們腳下鉆來鉆去,吃得“天高地闊”;還有學生想到,家家戶戶都搬到了戶外,一邊吃飯一邊可以呼朋喚友,“哎,老張,”“哈,老李!”還能不吃得天高地闊嗎?“天高地闊”里包含著的意思還真豐富。這樣一來,學生明白了,這個“天高地闊”不是用錯了,而是作者精心安排的一個詞語。這個生成過程起碼落實了兩個課程目標,一是讓孩子提出疑問;二是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來理解詞句。這樣的教學,不僅僅是教課文,更是在落實課程。
有所為,有所不為。語文教學亦是如此,每一個環節的設計和實施都經歷著“取”與“舍”的抉擇。惟有著眼于文本的學習重點,著眼于學生發展,取本舍末,才能成就語文課的美麗大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