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軍
綜觀新時期河南省中小學語文教育,可以發現兩大特點:特色鮮明、問題突出。高校的語文教育研究教師,重視應用理論和教學實驗研究,但與同行間相互溝通太少,交流平臺狹窄,對教學的影響力、引領力很受局限;各級語文教研員和一線教師,注重課程標準深度解讀及對課改的具體指導,但專業發展欠缺,語文名師太少,難以形成氣候。鮮明的特色、突出的問題,導致嚴重的短板:找不出領跑全國的語文名師。因此,趙煥亭老師在《河南省中小學語文教育研究的特色及專業期待》一文中呼吁“河南中小學語文教育研究迫切需要再上一個新臺階”。針對發展中的瓶頸,筆者認為,河南中小學語文教育研究需要在“聚焦”中突圍:擴大教育視野,聚焦研究視點;增強造血功能,聚焦名師團隊;提高研究素養,聚焦主題教研。
擴大教育視野,聚焦研究視點
趙煥亭老師關于“河南多數高校從事語文教育研究的老師之間溝通太少”的調查分析,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河南省中小學語文教育研究視野不夠開闊、內容聚焦不力的問題。從每年省級課題研究“課題指南”“選題參考”等資料看,并不缺少“比較具體的”課題研究“要求”和“范圍”,但研究過程弱化、研究成果虛化等痼疾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原因何在?缺少旗幟性人物主持領跑性課題并開展集團化研究,是重要原因之一。對大部分語文教師來說,進入課題組的目的是“通過課題研究學會做課題,通過做課題提高專業發展能力”。沒有旗幟性人物的召喚,難以構筑研究隊伍的高地;沒有領跑性課題的引領,難以聚焦學術研究的導向;沒有集團化研究的機制,難以營造圍殲式研究的氣場。基于綜合性研究水平不高的現狀,構建課題研究的引領系統,是語文學科教育研究突圍的首選之路。我們需要凝聚“旗幟專家”“領軍名師”“區域精英”等教師隊伍;我們需要聚焦“省級課題”“市級課題”“縣級課題”等研究方向;我們需要開展省級、市級、縣級等聯動化研究活動。
典型案例:鄭州市道德課堂課題。《道德課堂的理念與實踐研究》是中國教育學會十二五科研規劃課題。在市教育局田保華副局長的主持下,在課題研究啟動階段,課題組召開了“鄭州市道德課堂課題推進會”,組織全市中小學申報子課題:各縣(市、區)教育局須申報1項,作為本區域的統領性課題,局屬各中小學須申報1項,作為本學校的統領性課題。在課題研究實施階段,召開了“道德課堂建設工作匯報會”,各縣(市、區)教學副局長、市內各學區負責人分別就本單位、本學區道德課堂建設推進情況進行匯報。在課題研究推進階段,課題組與《中國教師報》聯合開展道德課堂實踐操作手冊研究,并在《鄭州教育科研》和鄭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網站開辟專欄,及時總結、宣傳和交流課題研究成果。
案例評析:從課題背景的角度說,十多年課程改革,鄭州市從教學實踐中總結生成了一種實踐性教學成果——道德課堂。道德課堂要求學科教師的教學應該是基于學科思想、學科方法的教學。這樣的學科教學才是有“靈魂”的教學,才是合“道”的教學,才是符合規律和遵循規律的教學。從課題設計的角度說,圍繞全市總課題,各縣區設單位統領性課題,各學校、學科設核心課題,上下貫通、區域聯動,為打造鄭州高效道德課堂導航;構建教研、科研、校本教研“三研一體化”研究模式,為鄭州道德課堂的持續推進奠基。這種基于頂層設計的聚焦式研究,更有利于追求教育與教學之間、共性與個性之間、階段與長遠之間互相激活、共生共長的效果。
增強造血功能,聚焦名師團隊
余映潮把教師成長環境分為客觀環境和主觀環境兩個方面。趙煥亭老師關于“老師的專業化研究和寫作能力存在欠缺,找不到領跑全國的語文名師”的調查分析,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語文學科學術累進與發展,一個顯著的標志就是“學派”的活躍與繁榮。以地域為梳理標識,當代語文教育研究學派有:福建學派、浙江學派、江蘇學派、上海學派、山東學派、湖南學派、北京學派。從目前公開的文字看,還沒有正式提出“河南學派”的報道。其實,河南并不缺少語文教育研究的大家。河南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曾祥芹先生,繼承“三老”語文教育思想,開創性地提出了“一語雙文”論。但是,曾祥芹先生周圍至今還沒有形成一個體系化的語文教育研究的團隊。河南新鄉鐵路第一中學高級語文教師姚竹青的“大語文教學法”一度在全國產生影響,但姚竹青始終是獨立作戰,后繼乏人。筆者認為,真正的名師生于課堂,長于課堂,而又高于課堂,大于課堂。河南名師只有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研究體系和研究團隊,只有在全國語文基礎教育研究的百花園中真正形成影響,才能樹起“河南學派”的招牌。
典型案例:江蘇省中小學教師學科領軍人才高級研修項目。江蘇省在加強教育內涵建設、推動教育改革發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方面,作為加強中小學教師和校長培訓工作重要舉措,分學科、分學段舉辦系統的“特級教師高級研修班”。語文學科圍繞“梳理和總結經驗、提升能力和水平、發揮引領示范作用”的研修目標,研修活動成為培養人才的平臺、學習研究的平臺和成果展示的平臺。受此影響,江蘇省近幾年涌現出一批頗有影響的教育新理論、新理念的首倡者和踐行者:首倡“本色語文”理念的黃厚江,首倡“簡約語文”理念的丁衛軍,首倡“精致語文”理念的徐杰,首倡“生命語文”理念的祝禧等,正在成為江蘇教學流派新生代的代表人物。
案例評析:青年教師的成長歷程,是不斷創造性地適應環境的過程,是不斷超越“當下”的自己的過程,是逐漸建構屬于自己的語文世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僅需要對形成“自我專業發展意識”的激勵和幫助,更需要對形成“自我更新取向”的引導和援助。江蘇省正是通過“高級研修項目”,在團隊合作的研究方式中助推青年教師實現超越,不僅造就了一批有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學模式的新一代專家型的名牌教師、旗幟型的領軍人物,開創了語文教育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學術氛圍,而且通過“名師工作室”負責人的引領作用,增強語文教師的“學派”意識,加大語文教師個體的科研動力,帶動了整個教師隊伍的提升。
我省每兩年舉行一屆中學、小學“語文優質課評選”活動,每屆都評出一等獎若干名,但這些曾經通過“賽課”賽出來的佼佼者們,成長為真正名師的實在是寥若晨星!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嚴重的浪費。由“準名師”成長為有責任、有擔當的“真名師”,需要學習的功課還很多。但如何讓“準名師”們的“自我專業發展意識”不斷被喚醒,持續被激勵,如何讓“真名師”們的“自我更新取向”不斷被引導,持續被援助,河南省中小學語文教育研究需要學習的功課同樣很多。
提高研究素養,聚焦主題教研
教師專業發展關鍵要靠我們這個群體自己。趙煥亭老師關于“難以看到河南語文教育界舉辦全國性的、影響較大的語文理論研究及語文教學研究活動”的調查分析,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河南省中小學語文教育研究引領力滯后、發展力不足的問題。余映潮老師2012年4月16日在北京全國中語會工作年會上發表題為《培養青年教師,“制高點”很重要》的講話,認為“從年輕語文教師的發展和名師工作室的建設來看,制高點很重要”。開展主題教研,是一線教師提高研究素養,占領“制高點”的高效之路。語文教育研究素養是多維度系統,比如“課堂教學技藝”“解讀教材方法”“學科教學論文寫作”“小專題研究”等。著眼研究素養提升的主題教研,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沃土。
典型案例:鄭州市金水區中小學課型研討主題教研年。作為首批國家級課改實驗區,鄭州市金水區在合作、交流、對話、分享的校本教研理念下,重新規劃教研主題,實施“十年再出發”工程。2012年是課型研討主題教研年,全區在中小學開展“課型研討成果展評活動”,在學校層面從“文本成果”“視頻成果”“個性成果”三個方面舉行區級展示,在學科層面采取“專題報”加“課堂教學”的形式,從理論到實踐進一步提煉成果,積累一批典型課例和研究成果。一年時間,全區通過多層面、多角度、多形式的主題教研活動,不僅發掘了一批優秀的有形成果,培育了一批在實踐、探索課型規律方面的優秀教師和教研引領者,而且在推進構建規范、高效、情智共生的課堂文化的過程中,初步形成持續促進教學質量提高的“三環節”課堂形態和運行機制,大大提升了全區課堂文化品位。
案例評析:鄭州市金水區中小學課型研討主題教研年,在“構建有效主題教研機制”和“研制有效主題教研評價標準”中,突出四個“關注”:關注教研主題的設計,實現主題教研年度序列化;關注教研活動的組織,實現主題活動全程化;關注主題教研的跟進,實現主題研究持續化;關注教研成果的提煉,實現教研成果系統化。主題教研的研究方式,是借科研的形式,裝教研的內容,實現教研與科研的有機結合。主題教研墊高了校本教研的起點,拉長了常規教研的鏈條,以實踐反思、互助合作的基本形式,實現教師專業發展的高位均衡。另外,基于語文學科特點,課程標準一方面給語文教師提供了較大課程內容開發空間,另一方面也給語文教師提出了較高的研究素養要求。因此,語文學科研究尤其不能“走著看”和“看著走”,開展主題教研任重道遠。
總之,探討學科教育研究突圍問題,需要秉承客觀、理性、積極、執著的原則,因為教育是一項春風化雨的事業,是一種慢的藝術,有自己的發展軌道和節奏。也正如教育發展、課程改革是一種責任分擔一樣,我省中小學語文教育研究的突圍,需要我們教育共同體中的各方都來檢視自身職責和義務。我們相信,多一些“聚焦”的合力,就會多一些區域性的成果。
(責 編 肖 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