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順
鄭州十一中從1953年建校至今,已有近60年的歷史,在學校發展中積淀和傳承了優秀的文化,形成了良好的學風、校風和光榮的辦學傳統,取得了驕人的辦學成績。隨著價值多元化、個人訴求增多、社會浮躁和功利思想的侵蝕,再加上社會多種矛盾點的積聚,就業形勢的嚴峻,尤其是近幾年鄭州市教育倍增工程的實施,我校的生源質量受到一定影響,再加上我校辦學規模的迅速擴大,加盟我校的教師要么是從外校調入,要么是新進的本科生和碩士生,各種因素的疊加,對學校的工作提出了挑戰。有部分教師缺乏職業理想或產生職業倦怠,把自己所從事的神圣的教育事業僅僅當作謀生的手段,對個人利益的關注和訴求越來越高,對工作的熱愛程度有所降低。這雖然是社會大環境造成的,但怎樣構建一個良好的、讓教師樂教的環境,是校長必須思考又必須解決的問題。
一、執著求索,引領感染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這種傾向的驅動之下,人“從不滿足周圍現實,始終渴望打破他之此時—此地—如此存在的界限,不斷追求超越環繞他的現實,其中包括他自己的當下的現實”。唐代的韓愈給教師的定義是“傳道、授業、解惑”,在同樣具有求索本能的學生面前,教師要用自己的求索精神教育學生,要用自己求索的言行感染學生。教師對學生的作用一是教育,二是感染。所以,我們必須構建教師執著求索的機制,讓教師產生職業理想,然后為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而做好自己的工作,教育和感染好學生。古今中外許多人為了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以身殉職、嘔心瀝血。實際上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既然我們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那我們就應該力求在這個崗位上做到最好甚至極致。這就要有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不計時間、不計報酬、無私奉獻的精神,要有“終生奮斗、不懈求索、樹人立德”的追求。教師的職業特點要求教師必須著眼于每一個學生,為每一個學生的健康發展負責,還要為學生一生的幸福奠基。這是一種職業道德,也是一種職業底線,教師要不斷向自身的人格、智慧和能力發出挑戰,這一求索過程又會成為推動教師學習、思考、探索和創造的不息動力,從而在生命中增添發現和成長的快樂。教師只有沿著教師專業發展的階梯拾級而上,執著求索,才能自主、能動、創造性地挖掘自身潛能,更好地實現人生價值和職業理想。
二、抓好事業心與責任感這一“推動器”
教師是一種職業,也是一種謀生手段。我們有一些教師,在選擇教師這個職業時的確產生過迫不得已、暫時屈就的想法。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感情的遞增,逐步實現了由職業向事業的過渡。由于有了高度的事業心,相應的責任感也隨之而生,完成了由職業到事業的過渡,產生了強烈的職業理想和高度的責任感。大家應該清楚,一個人被迫干一件事,不得不干這件事,和有興趣地干這件事,自覺、自愿干好這件事,其結果是有天壤之別的。我們在教育工作中,經常會遇到困難和挫折,一個教育活動的失敗,一個教育對象的不成功,收入待遇的微薄,社會上多種誘惑,家庭生活的不如意,都會使人產生灰心喪氣的情緒,甚至產生職業倦怠。如果有了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感,面對困難,面對挫折,面對生活中的不如意,就會懷揣理想堅守下去。所以,我們在教育工作中,必須完成由職業向事業的心理過渡,完成由應付到責任的意識轉變。這就需要學校對教職工加強職業理想的教育。我校通過集中學習、專題講座、師德征文和演講、編印《優秀黨員先進事跡集》等方式,引導大家克服職業倦怠的情緒,充滿對教育工作的熱情,具有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感。
三、讓教育充滿愛心,用愛心感染學生
人通常是有愛心的,關鍵是選擇什么樣的愛、為什么樣的愛而付出。我們有一些教師雖然在教育工作的崗位上,但他們沒有把愛用在學校上、學生上、工作崗位上。作為學校,就是要讓教師樹立職業理想,把從事教育工作作為自己的終生選擇,全身心地投入,那么,對學校、對學生、對工作的愛就會自然而然地迸發出來,就會產生強大的精神動力,就會用心去做工作,就會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以前我們經常提“愛校如家,愛生如子”,有一些教育家也提出“像愛子女一樣愛學生”,甚至有人說“如果能做到這些,就是偉大的人”。一般情況下,所有的人都愛自己的子女,對愛校如家、愛生如子,一般的教育工作者也沒有異議。但是在具體教育教學活動中真正落實是非常困難的。當然,我們有時候并不缺乏對學生的愛,但教育效果不理想,是由于愛的方式不當。所以,我們在教育活動中不但要傾注愛,而且還要注意怎樣愛,讓學生充分體會到老師的愛。
(作者系鄭州市第十一中學校長、黨委書記)
(責 編 再 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