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智
2008年,我走出師范大學的校園,回到家鄉一所基礎薄弱的農村學校教初中語文,在相對較差的教學環境中開始摸著石頭過河。
2010年,區教育局組織“師徒結對”活動,我有幸與教研員王老師結成師徒。王老師有著近20年的教學經驗,為人謙虛和善。結為師徒之后,王老師經常到我們學校聽我講課,課后進行詳細的點評和指導。有時,因公事只能在我們學校待一會兒,他也會和我進行交流。更重要的是,在這幾年中,王老師時刻不忘提醒和鼓勵我做個有心的“語文人”。兩年過去了,我成長了很多,也收獲了很多。我認為,遇到一個負責任的師傅,的確能對青年教師的成長起到重要作用。但是,一個青年教師不能只靠師傅的“傳幫帶”,要想獲得進一步的發展,還需要持續不懈地努力。
第一,鉆研教材。青年教師的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總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在工作之初,首先要讓自己成為一名教學能手,而要達到這一水平,對教材的鉆研是必不可少的。鉆研得越深,感悟就越多,講起課來就更加得心應手。我曾聽過幾個老師講普希金的詩《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一般情況下,最多一節課就能完成教學任務。我還曾聽過一位外市著名語文老師講這首詩,她用了將近三個課時。這種時間上的差別,正體現出一般老師和名師之間研讀教材的能力差別。
第二,勤于反思。在工作之初,課堂內外我們會遇到很多問題,這些問題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如果重視起來,不斷反思積累,對自身的成長是很有幫助的。這也是教育界普遍認同的觀點。就我個人的感受而言,青年教師在學校里往往承擔著較多的工作量,一忙起來,無暇顧及反思,或者忙完之后,由于疲憊而不愿意反思。這樣,寶貴的財富就流失了。成長需要反思,反思需要占有時間。作為青年教師,我們應該更合理地安排工作,擠出更多的時間,包括業余時間,用來反思、寫作,這樣才能更快地成長。
第三,開闊視野。無論哪個學科的教師,都應該盡可能地讓自己成為一個“雜家”。知識面越寬,教學的靈感就越多,對教材的把握也會更全面。就像拿把鐵鍬挖坑,挖的面積越大才能挖得越深。我們不難發現,所有在教學上有所成就的老師都在哲學、美學等學科上有著深厚的基礎,即使是數學名師,在他們的身上往往也能體現出較高的文學素養。
快速地成長、有所成就,是每一個青年教師的愿望。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們需要名師的“傳幫帶”,但不能過于依賴和模仿名師。我們要把名師當作指路的明燈,靠自身的勤奮去提升自己,為我們的教學不斷打上成長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