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蓮
【中圖分類號】I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11-0005-01
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三冊《孔雀東南飛》中,在劉蘭芝“自請遣歸”,即被休之后,有這樣的敘述:“還家十余日,縣令遣媒來。云有第三郎,窈窕世無雙,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媒人去數日,尋遣丞請還,……云有第五郎,嬌逸未有婚”。在我們的印象中,被休的女子似乎是備受冷落的,而課文中蘭芝被休后官宦卻接二連三來求親又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就嘗試著從現實性、文學性、思想性三個方面來探索一下其中的細微之處,以便更深入地理解課文。
一、探現實性
《孔雀東南飛》的故事發生在東漢末年,在漢代,世人并沒有對被休、改嫁或死了丈夫的女子冷眼相對,給他們套上“不貞潔”、“掃帚星”等污蔑性的帽子,而是給予她們未嫁女子一樣的權利,或者說在人們心中根本就沒有“嫁”或者“沒嫁”之區別。
那被休的女子為人所不齒,又是哪個時代的事情呢?
唐代社會政治的極大開放和物質的極大繁榮,促進了文明程度的發展和人們心理的開放。唐代婦女可以離婚,可以改嫁,婚姻制度極度開放。正因為唐代婚姻極度開放,故為理學家朱熹所鄙夷,“唐源流于夷狄,故閨門失禮之事,不以為異。”“三綱不正,無君臣父子夫婦之禮。”理學家們極力鼓吹婦女守節,“一女不事二夫”、“婦無二夫”“從一而終”的倫理觀從上層社會逐漸深入民間,為社會各階級、階層所接受,寡婦再嫁已為倫理道德和社會所恥。至明清時期,節婦烈女數量急驟上升,明代有記載的節婦達27000余人,清代僅雍正前就有9400余人。明、清以后,不僅頌揚寡婦守節,而且不斷出現以身殉夫的殘酷事例。
以此看出,我們觀念中的“談休、再嫁色變”是宋代以來才有的印記,這種觀念曾經根深蒂固,甚至一直到現在還在或多或少的影響著我們的思維,致使讓我們以為它是整個封建社會所固有的軌跡。
不幸的蘭芝沒有生在宋代又是不幸中的萬幸,否則,不等蘭芝自己“赴清池”而死,世人的吐沫就把蘭芝淹死了。文學是社會生活的折射,漢代相應寬松的婚姻制度為蘭芝被休后有官宦人家接二連三來求親提供了可能性。
二、探文學性
《孔雀東南飛》所記述的雖然是真人真事,但它畢竟是文學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即使在漢代的現實生活中女子被休再改嫁不被允許,或者即使允許但當時并沒有人家向劉家提親,作者也可以根據表現人物的需要,添加這樣的情節。在本篇中求親這個情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襯托蘭芝之美。
劉家無權無勢,更無錢財,蘭芝又是被休之女,但蘭芝貌若天仙,作品就是用“求親”這個情節,讓縣令、太守放下官架子為自己的兒子求親來襯托蘭芝之美,此手法的應用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和可讀性,進一步塑造和豐富了人物。“求親”情節的設置不僅表現了蘭芝外在美,更重要的是表現蘭芝的內在美。作為縣令或太守,肯定經過多方打聽,又多方求證,最終證明蘭芝不僅不“無禮節”“自專由”,而且還是他們心目中最完美的女子:孝順,賢惠,識大體,明大義,最能勝任他們的兒媳婦角色,所以他們才會不顧自己的身份、地位,希望迅速贏得新婦歸。
但就是這樣的女子也被焦母以一個莫須有的“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理由打發走了,而做兒子的卻不能對母親有所反抗,只能委屈一心愛著的那個女人。焦母的專橫、一手遮天,淋漓盡致的體現了出來,這正和當時賦予父母至高無上的權力(“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的漢代背景相吻合,封建家長制殘害了許多青年的幸福,埋葬了許多追求好夢的青年,此文有力地抨擊了封建家長制度。
2.體現了蘭芝忠于愛情,推動情節的發展,為后文悲劇作鋪墊。
“縣令遣媒來”時,“云有第三郎,窈窕世無雙,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
從年齡上看,蘭芝“十七為君婦”,后與焦仲卿“共事二三年”,其時蘭芝二十歲左右,和“年始十八九”的他正相合。從身份來看,縣太爺家的三少爺,雖然蘭芝不一定看重夫家的地位,但地位高總不一定是要排斥吧。從三少爺自身來看,“窈窕世無雙”,“便言多令才”,按一般的情況縣太爺的兒子的綜合條件(地位、經濟、前途等)應該比焦仲卿好。
但蘭芝含淚拒絕了。含淚并非忍痛下決心,而是對母親的一句“汝可去應之”的委屈,對和仲卿的“結誓不別離”那段愛情的難忘,還有對家人是否可以允許自己這樣毫無希望的等待下去的傷感,故蘭芝并沒有把自己的想法——等待仲卿至死,在蘭芝的心中,對仲卿的愛超過縣令的地位,超過世無雙的貴家子,超過一切。
“太守譴人來”時,了解女兒心事的母親替女兒擋了駕,但阿兄的“悵然心中煩”讓外柔內剛的蘭芝知道,兄家是呆不住了。于是她仰頭答道“登門相許和,便可作婚姻”。于是她含淚作嫁衣,最后含淚赴黃泉。她用自己的死應諾了自己的誓言,“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韌如絲,磐石無轉移。”
蘭芝用死捍衛了自己愛情,用死反抗了封建的禮教和家長制,蘭芝的身上閃爍著愛情和人性的熠熠光輝,這種光輝至今依然璀璨如昔。
如果沒有“求親”這個環節,小說的跌宕起伏又從何而來?那故事情節又如何發展呢?難不成就讓蘭芝這樣寂寞而又無奈的等著,一直到死?換句話說,這個情節的安排,實際上為蘭芝的死找了契機,它成全了蘭芝為愛殉情的壯舉。
三、探思想性
再仔細思考探究,我們又能從文章的構思中,體會到作者的拳拳之心。對那個社會、社會中發生的一切罪惡,作者充滿了厭惡、憤怒、排斥,但對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他又能做什么呢?也許他看到過棄婦的淚流成河,目睹過棄婦無助哀傷的眼神,感受過棄婦所遭受的冷落和白眼,以及后半生凄楚非人的生活,甚至我們可以大膽地推測作者本身也許就是一個棄婦。但對此,他無力回天。于是就用文學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思想。在作品中,他要讓棄婦美麗起來,讓人們對待棄婦的態度端正起來,棄婦可以憑借自己的賢惠、知書達禮等美德贏得人們的喜歡和尊敬。所以,在他的文章中,他讓高高在上的縣令、太守來替兒子向棄婦求婚。這里有對現實的嘲諷和反抗,也寄托作者美好的愿望。后代的許多作品中都采用了這種寫法。作者想“懲惡揚善”,但又苦于無力回天,于是就在作品中用一種浪漫的手法來表達自己美好的愿望,這是文人唯一能做的事。
我們常說知人論世,而實際上,對待文學現象也應該做到“知人論世”,用一種眼光看通史是不合理的。文學又有自身的寫作規則,鑒賞時也應該把這些規則考慮在內。只有這樣,才能對一個文學現象有一個合理而又完整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