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勇
【摘要】在高中課程教學中,物理是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門難點課程。教師在教學中首先應把握學生學習特點,分析其學習困難的原因;其次,創新教學方法,重視實驗教學。另外,還需解析習題要點,以指導學生解題方法,從而增強教學有效性,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習水平。
【關鍵詞】高中物理有效教學方法探討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11-0105-01
在高中課程教學中,物理是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門難點課程,學生平均成績普遍不高。因而,如何教好物理,是高中物理教師值得思考的課題。筆者認為,教師首先應把握學生的學習特點,分析其學習困難的原因;其次,創新教學方法,重視實驗教學。另外,還需解析習題要點,以指導學生解題方法,從而增強教學有效性,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習水平。
一、把握學生學習特點,改進教學方法
1.把握學生學習特點,分析學困原因
由心理上看,學生感覺物理難學的原因在于心理畏懼。在初中階段,通常側重現象,主要是直觀地分析,側重形象思維,因而學生可輕松學習知識。但在高中物理中,直觀現象被模型所替代,形象思維轉為抽象思維,因而不少學生不能很好地適應這些變化。同時,在初中學習時,學生也形成了一些思維定式,這影響著高中物理的學習。若不能解決這些問題,學生在心理上會產生物理難的認識。若學生學習方法不正確,則會強化這一消極心理,產生厭學情緒。其次,一些學生缺乏學習信心,亦或死學,課堂上聽懂了,但在實際練習時,則出現不少問題。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需要分析學生的不同特點,采取不同的方法引導學生正確學習,使其體驗成功感,以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
2.巧用多媒體教學,增強教學直觀性
在物理教學中,實驗是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認識物理的有效方法。在教學過程中,一些實驗為演示性實驗,如電池感應、振動圖像的形成等,對學生理解與把握物理知識有著十分重要的功效。然而,由于條件限制,難以直接實驗演示,必須通過多媒體等現代電教化手段進行輔助教學,以幫助學生構建一個形象的、直觀的物理模型。
例如:教學“拋體運動”時,可讓學生觀看圖片,了解平拋運動演示實驗:先讓兩球正碰撞,可看到一個自由落體,一個平拋;以小木槌打放于桌面上的小球,讓學生認真觀察,看小球離開桌面時是怎樣的運動軌跡?然后通過多媒體對平拋運動軌跡進行演示,讓學生對比所學的幾類曲線,可明白平拋運動的軌跡為拋物線,然后教師適當解釋在數學上為何將這一曲線稱為拋物線。
3.加強學生實踐操作,增強學生知識體驗
在物理學習中,不少學生覺得理論知識太多枯燥,在課堂上易于走神。但是他們對于物理實驗,則有強烈的興趣。因此,在物理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實驗教學,尤其是學生實驗,以刺激學生多種感官。通過做一做、摸一摸、想一想,學生在頭腦中則會構建實物模型,從而加深知識印象。
如探究平拋運動在豎直方向的運動規律的教學,教師可提問:若將平拋運動看作豎直方向與水平方向的運動之合運動,平拋運動于豎直方向是怎樣運動?然后讓學生猜想假設,分析討論,并分組設計實驗方案來驗證猜想。(學生交流、提出方案;全班討論,補充完善,選出最佳方案;對比現成儀器,借鑒優良設計。)
二、解析習題要點,指導學生解題方法
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還需布置一些相關的習題、例題,讓學生進行解答,然后解析要點,促進學生把握題目分析方法。在解題過程中,當構建不同模型后,則需要認真分析題目,讀題審題。在讀題時,教師還需引導學生注意細節問題,如將題目中的重點畫出來,在圖形上標出相關量。在讀題時,學生會在頭腦中構建大概的物理模型,這時,教師可讓學生講講自己構建的物理模型,這樣,可實現師生互動。亦或讓學生大聲讀題,當讀到問題的重點時則停住,然后讓學生相互交流,分享看法,譬如:如何構建模型?由這些條件我們可以獲得什么?等。這樣,通過習題學法指導,學生逐漸學會自主分析問題,解答問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則是發揮著引導、指導的作用,讓學生能夠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解題思路,解題看法,就算是不正確的看法,也能夠為教師獲得信息反饋,可分析原因所在以便各個擊破,從而幫助學生科學分析,解答問題。
例如:教學《機械能守恒定律》后,教師可優選例題與練習,引導學生分析解題思路,提高解題能力。例題:用一根細線將一個小球懸掛起來,則變成一個擺(如圖所示),其擺長是,而最大餓擺角是,當小球運動至最低位置時,其速度有多大?
然后讓學生于實物投影儀上說說自己的解答,同時學生互相交流、討論。接著教師可總結歸納借助機械能守恒定律解題的步驟與要點,讓學生感受機械能守恒定律在解答物理題目上的獨特優勢:①借助機械能守恒定律來解答物理題目時,需要確定初末狀態機械能,也需研究機械能守恒條件。②機械能守恒定律沒有包含運動過程中的時間與加速度,通過這一定律來解決問題時,要比運用牛頓定律更具簡便性。
習題:如圖所示,如下選項中,木塊都運動于固定斜面上,其中圖B中是粗糙的斜面,而A、C、D中則是光滑的斜面;在圖A、C中,是木塊受到的外力,其方向如圖中箭頭所示,在圖A、B、C中木塊均向下運動,而在圖D中木塊則向上運動。請問在如下四圖中運動過程中機械能守恒的為()。
分析:根據機械能守恒條件:物體僅受彈力或者重力作用,亦或受其它力的作用,然而其它力沒有做功,則在動能與勢能互相轉化過程中,該物體機械能守恒。根據這一守恒條件,可知A、B、C三項都不正確。因而答案是D。
綜上所述,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既要分析學生的不同特點,采取不同的方法引導學生正確學習,使其體驗成功感,還需布置一些相關的習題、例題,讓學生進行解答,然后解析要點,促進學生把握題目分析方法,這樣才能有效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