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賀國
俗話說得好,名師出高徒。既然如此,是否拜個名師就一定能使自己也成為名師了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就成長與拜師這個話題,我有三點看法。
第一,先成長,后拜師。名師雖好,適合我的老師才是最好的。舉個簡單的例子,姚明不錯吧,請他教潘長江打籃球,這能行得通嗎?教師拜師也是這個道理。有的老師擅長班主任工作,有的老師則擅長教科研,有的老師擅長教學設計……要拜他們為師,這很好。可是你至少先要知道自己想要走的方向,才能知道拜哪位為師最有利于自己的成長。所以,我們必須先自我成長一段時間,找到自己需要的方向和目標,然后有目標地尋找師傅而拜之,必然事半功倍。
第二,拜名師不如拜廣師。李鎮西、魏書生、于洋、張化萬……列舉起來,我們的名師資源似乎相當豐富,可與上千萬的教師總數一比較,這豐富的資源就有點不夠瞧了。畢竟,不是每位教師都能走入諸位名師的視野,即便人家有心接納每一位致力于教育事業的弟子,面對如此龐大的弟子群,想來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在我看來,拜名師不如拜廣師,孔子也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按三分之一的比例來計算,我們身邊擁有多么豐富的師傅資源啊,擇己所需而拜之,不必計較對方的身份或地位,只要你覺得可以為師,沒什么不好意思的。要記住,你所拜的每一位老師,都將為你創造一筆不小的人生財富。所謂的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正是此理。甚至,以學生為師,也是可以的。
第三,“網師”也是師。科技時代,教育也在與時俱進,網絡的師資力量十分強大,各大報刊有論壇,各大新聞媒體有電子版,找幾個自己感興趣的媒體論壇,投身進去,在一群志同道合者之中結交三五好友,拜上幾位師傅,不也是人生一大快事嗎?別說網師不是師傅,著名的教育學者朱永新老師建立的“教育在線”網站,高舉著“尋找尺碼相同的人”的旗幟,從廣大網師中發掘領頭人,鼓勵一部分教師先成名,然后帶動更多的老師成長。別說網師不是師傅,被譽為“青春老人”的張萬祥老師,以七十高齡廣收網絡弟子,用豐富的教學經歷和獨到的教學經驗栽培弟子,真是羨煞那些報不上名的教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