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靜穎



德國被許多藝術家視作是藝術的天堂。在那里,匯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舞蹈也不例外。去年斯圖加特芭蕾舞團帶來的根據莎翁喜劇改編的舞劇《馴悍記》還記憶猶新,時隔一年,它又重現申城,給我們帶來了另一部經典的保留劇目《茶花女》。
作為德國最古老的芭蕾舞團之一,斯圖加特芭蕾舞團一直在國際舞壇處于領軍地位,享有很高的聲譽。《羅密歐與朱麗葉》《奧涅金》《馴悍記》這三部由約翰·克蘭科創作的不朽之作為舞團開創了嶄新紀元,重新定義了大型敘事芭蕾這一舞蹈類型。直到今天,這些作品中的主要角色仍舊是全世界舞者都夢寐以求想要挑戰的經典。
《茶花女》這部舞劇的誕生要追溯到編導約翰·克蘭科不幸去世的那一年。在1973年的葬禮上,約翰·諾伊梅爾向瑪茜亞·海蒂許諾,為斯圖加特創作一部全新的作品,這是對失去靈魂人物的斯圖加特舞團的一種慰藉。同時,剛剛接管舞團的海蒂也確實需要一個優秀編導的輔助來延續舞團的藝術生命。因此,在海蒂上任后不久,新作品的創作就被提上了日程。這部為海蒂度身定做的三幕芭蕾舞劇既傳承發揚了克蘭科的風格,又給年輕的編舞家約翰·諾伊梅爾提供了發揮創造力的機會,兩人的合作珠聯璧合,相得益彰,現已成為當今最受歡迎的版本。
記得有位藝術家說過,每場演出都是一次創造,這隊演員、這個劇場、這群觀眾、這個時代都將參與其中,完成一部總不同于以往的作品。正如一千個觀眾便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自1848年法國作家小仲馬的《茶花女》問世以來,瑪格麗特這個美麗的名字便印在了太多人的記憶里,每看一遍《茶花女》都會有不同以往的新體悟。和其他經典文學作品一樣,《茶花女》被幾乎所有藝術形式作為靈感來源,進行過藝術再創造,可以說是被搬上舞臺與銀幕次數最多的文學經典之一了。而在芭蕾舞臺上,可欣賞到的版本也有很多,甚至仍在不斷增加中。
舞劇《茶花女》與原著一樣,采用了倒敘的手法交代劇情。在舞蹈編排上,集古典芭蕾、現代芭蕾和戲劇芭蕾于一身,表現男女主角情感細膩變化的多段雙人舞皆極盡芭蕾曼妙之美,感人至深。《茶花女》對于人物心理的細膩刻畫及戲劇情節的巧妙描摹,堪稱“戲劇芭蕾”的經典,許多段落的精彩設計充分運用了舞蹈及舞臺藝術的特長,令人大呼過癮、拍手叫絕。其中一段以同是“交際花”身份出現在芭蕾舞臺上的名伶曼儂影射茶花女悲慘命運的舞段,不僅舞蹈編排精彩絕倫,其人物內心的掙扎與微妙變化,更是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手法巧妙地展現,給人以視覺與心靈的雙重震撼。
舞劇音樂的選擇亦別具匠心。編導并沒有按照常規選擇大部頭的交響樂進行伴奏,而是巧妙地選用了無標題、無情節的純器樂曲——肖邦的鋼琴曲作為舞劇的配樂,成為整部舞劇的點睛之筆。盡管它沒有特定的戲劇性內容,然而將它作為舞劇的烘托,卻能與劇情主題和人物塑造相得益彰,同時也避免了用舞蹈去圖解音樂的傳統陋習。舞劇編導的這種讓舞蹈與音樂“離間”的理念與效果給舞蹈研究者和愛好者以新的啟示和思路。曾有評論說“諾伊梅爾太會選音樂了,肖邦的鋼琴曲是那么優美、貼切、打動人心,讓人一直跟隨著茶花女的命運而心情起伏,她對阿爾芒的愛是那樣的真切,直至犧牲了自己,芭蕾舞劇目的不斷發展讓它越來越深入人們內心的深處”。
約翰·諾伊梅爾的《茶花女》是一部構思非常巧妙的作品,其中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劇中劇”的運用。在原著中有這樣一個情節:阿爾芒送給瑪格麗特一本《曼儂》作為定情之物。而在舞劇中,這個線索被充分利用,以“劇中劇”的表現手法開展故事。《曼儂》講述的是十八世紀的歐洲名妓曼儂貪戀奢華生活,雖然遇到了真愛,卻矛盾徘徊于其中,無法取舍。很顯然,原著中,這本《曼儂》吸引了阿爾芒,也正是它讓阿爾芒向作者道出了他和瑪格麗特的故事。在諾伊梅爾心中,《茶花女》中的各個人物都在自己的人生中表述著他們對《曼儂》的理解,于是《曼儂》貫穿了全劇始終,并讓兩個主人公在愛情中,虛實難辨。
此外,舞劇頗具特色的舞美設計也為該劇加分不少——既有豪華絢麗的貴族豪宅,又有簡潔凝練的純白空間,將舞劇中真實與虛幻、現實與想象、夢境與回憶、向往與失落的巨大反差和強烈對比以十分“舞臺化”的手法展現于觀眾面前,直接牽動著心靈中最柔軟的那一根神經。
曾經有人說,肖邦是給年輕人聽的,他的作品浪漫、抒情,讓人在對愛情的憧憬中躁動不安。但在這部舞劇中,人們會忘掉肖邦這個符號,分不清究竟是舞蹈重塑了音樂,還是音樂為舞蹈帶來了更為細膩的情感。沒有常說的三十二個揮鞭轉,沒有單腳足尖控立的十秒鐘,諾伊梅爾總能將技巧化于無形。或許有時會讓人們在潛意識中不自覺地與原著進行對比,在某個瞬間轉入一種理性思考,但這僅僅是瞬間,因為諾伊梅爾的《茶花女》要更加的感性,更加的純粹。
藝術是相通的,諾伊梅爾的這一創作被看作是對原著本質的探尋。作品關注的是人類的內心世界,這種內在的探索遠大于它的表象。
在芭蕾中更多地發現自己,約翰·諾伊梅爾的作品就是這樣奇妙,引領著每一個人進行自我找尋的體驗。
約翰·諾伊梅爾的語言是舞蹈,話題就是愛情。
精彩舞段欣賞
在第一幕中,瑪格麗特與一眾人在劇院欣賞《曼儂》演出,面對劇中曼儂的苦痛,她感同身受,而此時,同樣欣賞演出的阿爾芒在被瑪格麗特深深吸引后,也將自己比作劇中愛上曼儂的格里奧。此時約翰·諾伊梅爾設計的舞蹈猶如“鏡子”,兩位主人公各自對著戲中人以同樣的舞步起舞,內心卻不愿接受《曼儂》,這是兩人命運的寫照。
第一幕 雙人舞:兩人相識后的第一段雙人舞,和其他舞劇中初識相戀的纏綿舞段相比多了些許掙扎和惆悵。整個第一幕的音樂來自肖邦的《F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雙人舞這一段音樂正是其中的第二樂章。這段音樂是肖邦用于表達對初戀情人愛戀的作品,其中飽含了對心上人的戀戀之情,卻又因為羞于表白,使音樂在甜美幸福之中滲透著絲絲憂郁。看完演出的瑪格麗特為曼儂和自己的命運暗自傷懷,正在這時,阿爾芒追隨而來,瑪格麗特立刻恢復到慣常對待男人的嫵媚,而阿爾芒真誠的愛卻不斷擊潰她的心底防線。阿爾芒一連串旋轉跪地的動作,其虔誠程度近乎卑微。最終,雙雙墜入愛河的兩人以茶花托付終身。欣賞小貼士:
把文學作品改編為舞蹈表演時,當然不可能每字每句將它翻譯過來。在此編導沒有詳述,而是選用了合并的表現手法增添這部長篇舞劇里人物三度空間的立體感。建議可以與該團的另一部代表作《奧涅金》進行比較欣賞。
第二幕 白色雙人舞:這段雙人舞發生在瑪格麗特拒絕伯爵之后、還未與阿爾芒的父親見面之前,是兩人對愛情最堅定、也是最甜蜜的時刻。服裝顏色選取象征純潔的白色,音樂選自肖邦的《B小調第三鋼琴奏鳴曲》的第三樂章,這段音樂舒緩而沉靜,配合繾綣纏綿的雙人舞,十分打動人心。瑪格麗特一改往日美艷精致的打扮,而是披散著一席自然的長發,表達出她對普通愛情生活的向往。欣賞小貼士:
此段編導選取了“劇中劇”的表現手法,借助運用早前在舞臺上出現過的視覺象征,推動情節發展。
第三幕 黑色雙人舞:這段舞蹈發生在瑪格麗特離開阿爾芒后,又一次見面時。音樂來自肖邦《G小調第一敘事曲》,情緒變化極為復雜,這恰好詮釋了兩人此時的心情。在一番推脫拒絕之后,兩人的愛情被重新點燃,舞蹈和音樂同時進入激情澎湃的高潮。而當兩人重新相擁在一起的時候,我們發現,脫下黑色外衣的瑪格麗特又變得白色般純凈。
欣賞小貼士:
舞劇服裝的設計美輪美奐,乍看與十九世紀的裝扮無異,然而服裝下人物的命運際遇與當代人們面對類似的困難時有著密切的聯系。整部舞劇皆在一個簡潔的舞臺上進行,這就更容易讓觀眾把這個故事投放到現代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