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為

當我拿到上海交響樂團2012-2013年演出季曲目的時候,就問身邊的許多樂迷朋友,你們最想聽的演出是哪一場?得到的答案當然各不相同,不過有一場幾乎所有樂迷都選擇了,那就是2012年10月27日在東方藝術中心演出的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很多朋友說,終于等來了勃拉姆斯合唱作品的演出,而且還是如此重量級的曲目!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環球唱片旗下的古典音樂品牌DGG出版了勃拉姆斯全集,如果你透過這套全集唱片去了解勃拉姆斯的合唱作品,會發現其實他在作曲生涯的不同時期都陸陸續續有合唱作品問世,內容既有宗教題材也有世俗題材,其中小規模的歌曲非常多,大規模的除了《女中音狂想曲》,就要屬這一部《德意志安魂曲》了。《德意志安魂曲》更是勃拉姆斯最長的一部作品,占據了整整一張唱片,幾乎達到了CD容量的極限八十分鐘。
《德意志安魂曲》創作于1865年到1868年之間,一共七個樂章。1865年2月勃拉姆斯的母親去世,喪母造成的巨大悲痛促使勃拉姆斯決定創作這樣一部作品。1865年4月底,勃拉姆斯完成了第一、第二和第四樂章,其中第二樂章中使用了他在1854年創作的并且已經放棄了的部分音樂,那一年舒曼自殺未遂被送進了瘋人院,然后勃拉姆斯搬到了杜塞爾多夫去照顧克拉拉和她的孩子。所以現在比較流行的一種說法是,當勃拉姆斯的恩師舒曼在1856年7月去世的時候,勃拉姆斯就已經在想要寫作類似作品了。到1866年8月,勃拉姆斯完成了第一至第四樂章以及第六和第七樂章,并親自指揮在不來梅進行了首演,取得巨大成功。1868年5月,勃拉姆斯又額外為女高音和樂隊寫了一個樂章,至此作品方告完成,并在萊比錫由布商大廈管弦樂團完成了全曲的首演。
“Requiem”一詞來自安魂曲歌詞中第一段經文的第一個字,拉丁文的意思是“安息”。安魂曲,原意應該是為死者所作的彌撒(Mass for the dead),是羅馬教會傳統中為死者所舉行的一場彌撒典禮的音樂部分,音樂中的每一段拉丁經文直接對應彌撒典禮的步驟。羅馬教會在十六世紀特別統一了安魂彌撒所使用的經文,規定了每一個段落。這套統一的安魂彌撒經文包括了一般彌撒曲的通用曲目:Kyrie(垂憐經)、Sanctus(圣哉經)、Agnus Dei(羔羊經),也包括了一些特殊日項目:Introit(進堂詠)、Gradual(臺階詠)、Tract(連唱曲)、Sequence(續抒詠)、Offertory(奉獻曲)、Communion(領主曲)等。此外,很多作曲家還會在創作安魂曲時添加一首答唱曲Libera Me(拯救我)。大家所熟悉的威爾第《安魂曲》中排山倒海的那一段就是“續抒詠”中的Dies Irae(神怒之日)。
但也有很多作曲家不完全使用,或者根本就不使用這套經文,尤其是在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勃拉姆斯就是其中的一位。
1865年,勃拉姆斯給克拉拉·舒曼寫了一封信,中間第一次提到他打算寫作一部德語的安魂曲,這也是后來的《德意志安魂曲》(Ein deutsches Requiem)這個名字第一次被提及。《德意志安魂曲》更準確的譯法應當是“一部德文的安魂曲”,其原因就是勃拉姆斯反傳統地摒棄了羅馬教會共訂的安魂曲的彌撒篇章和拉丁文的唱詞。全部的唱詞都是勃拉姆斯親自從馬丁·路德的德文版圣經中節選出來的經文。
下面簡單介紹《德意志安魂曲》各樂章和刊出唱詞:
第一樂章(合唱)
1 .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馬太福音 5:4)
2 .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那帶種流淚出去的,必要歡歡樂樂地帶禾捆回來。(詩篇 1 2 6:5 - 6)
3 .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馬太福音 5:4)
樂曲的第一段“哀慟的人有福了”靜穆安詳,當轉到第二段“必歡呼收割”的時候期盼和喜悅之情一掃前段的陰霾,第三段雖然是重復第一段唱詞,但音樂中已經充滿了期盼。
第二樂章(合唱)
1 .因為“凡有血氣的,盡都如草,他的美榮,都像草上的花。草必枯干,花必凋謝”。(彼得前書 1:2 4)
2 .弟兄們哪,你們要忍耐,直到主來。看哪,農夫忍耐等候地里寶貝的出產,直到得了秋雨春雨。你們也當忍耐。(雅各書 5:7,8)
3 .因為“凡有血氣的,盡都如草,他的美榮,都像草上的花。草必枯干,花必凋謝。惟有主的道是永存的”。(彼得前書 1:2 4,2 5)
4 .并且耶和華救贖的民必歸回,歌唱來到錫安,永樂必歸到他們頭上,他們必得著歡喜快樂,憂愁嘆息都逃避。(以賽亞書 3 5:1 0)
樂曲的第一段宛如葬禮進行曲,雖然第二段情緒稍有緩和,但到第三段的時候哀慟之情越發濃重。轉折點出現在第三段末尾的“惟有主的道是永存的”,宛如一道陽光從天空直射而下,接下來的第四段也一掃陰霾,在多次反復“歌唱來到錫安,永樂必歸到他們頭上”中達到高潮。
第三樂章(男中音和合唱)
1 .耶和華啊,求你叫我曉得我身之終,我的壽數幾何,叫我知道我的生命不長。你使我的年日,窄如手掌,我一生的年數,在你面前,如同無有,各人最穩妥的時候,真是全然虛幻。世人行動全系幻影,他們忙亂,真是枉然,集蓄財寶不知將來有誰收取。主啊,如今我等什么呢,我的指望在乎你。(詩篇 3 9:4,5,6, 7)
2 .然而公義的靈魂乃是由上帝掌握,并再不會有悲傷,痛苦襲來。(所羅門智慧書 3:1)
第一段獨唱和合唱互相穿插,向主發問,殷切期盼得到回答的心情在“主啊,如今我等什么呢,我的指望在乎你”這句達到高潮。第二段則采用賦格風格對第一段的情緒進行進一步的渲染。
第四樂章(合唱)
1 .萬軍之耶和華啊,你的居所何等可愛。我羨慕渴想耶和華的院宇,我的心腸,我的肉體,向永生神呼吁。如此住在你殿中的,便為有福,他們仍要贊美你!(詩篇 8 4:1,2,4)
整部作品中最溫馨的樂章,表達著虔誠,全樂章在最后一句“他們仍要贊美你!”中達到高潮。
第五樂章(女高音和合唱)
1 .你們現在也是憂愁,但我要再見你們,你們的心就喜樂了,這喜樂也沒有人能奪去。(約翰福音 1 6:2 2)
2 .母親怎樣安慰兒子,我就照樣安慰你們。(以賽亞書 6 6:1 3)
3 .仰望我:苦痛只是短時的;勞苦歸我;而且我已找到最后的安慰。(傳道書5 1:2 7)
女高音在詠唱只有耶穌的救贖能給我們帶來無人能奪去的喜樂,合唱則一直在反復“母親怎樣安慰兒子,我就照樣安慰你們”,最后在女高音“但我要再見你們”中安祥地結束。
第六樂章(男中音和合唱)
1 .我們在這里本沒有常存的城,乃是尋求那將來的城。(希伯來書 1 3:1 4)
2 .我如今把一件奧秘的事告訴你們,我們不是都要睡覺,乃是都要改變,就在一霎時,眨眼之間,號筒末次吹響的時候,因號筒要響,死人要復活成為不朽壞的,我們也要改變。那時經上所記“死被得勝吞滅”的話就應驗了。死啊,你得勝的權勢在哪里?死啊,你的毒鉤在哪里?(哥林多前書 1 5:5 1,5 2,5 4,5 5)
3 .我們的主,我們的神,你是配得榮耀尊貴權柄的,因為你創造了萬物,并且萬物是因你的旨意被創造而有的。(啟示錄 4:1 1)
第一段由合唱團緩緩引出。第二段先是獨唱,從合唱“因號筒要響”開始進入整個樂曲的最高潮段落,合唱和樂隊相互輝映,極富戲劇性,在反復強調“死啊,你得勝的權勢在哪里?死啊,你的毒鉤在哪里?”中達到頂峰。接下去馬上進入第三段賦格,宣告耶穌已經戰勝了死亡,該樂章在極強的張力中結束。
第七樂章
1 .從今以后,在主里面而死的人有福了。圣靈說,是的,他們息了自己的勞苦,作工的果效也隨著他們。(啟示錄1 4:1 3)
最后一個樂章回到安詳的氛圍,在合唱團反復的“在主里面而死的人有福了”中寧靜地結束了全曲。
從勃拉姆斯所選擇的經文中我們不難發現,他摒棄了很多作曲家所偏愛的末日審判和煉獄的情節,代之以未亡者在上帝照拂下所獲得的祥和的心境。所以,聽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不會像聽其他很多作曲家(比如威爾第)的《安魂曲》,能夠在某些段落找到絕對的感官刺激。《德意志安魂曲》更需要聽者靜下心來,去用心體會勃拉姆斯想表達的東西。
再次提請大家不要錯過上海交響樂團的這次演出,擔任合唱的是德國石荷州音樂節合唱團,機會很難得。10月27日,在上海東藝,各位,好好享受音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