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廣 鄭重



[摘要]精品視頻公開課作為“十二五”高校本科質量工程的重要內容已率先啟動,對提升高等教育質量、促進社會教育發展有重要意義。文章梳理了國內外視頻課程建設現狀,分析了首批入選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的選題特征,比較了教育電視、精品課程視頻和視頻公開課之間在制作運營模式、課程內容、傳播渠道等方面存在的差異,據此提出了相應的建設推廣策略。
[關鍵詞]視頻公開課;現狀;特點;推廣策略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2)10-0015-04
一、問題的提出
傳統的公開課一般指面向學生、教師、教育管理者等非特定人群作正式公開的課程講授形式,是一種教師展示教學水平、交流教學經驗的教研形式。國外公開課(Open Course)一般指起源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創立的“MITOpenCourseWare”(OCW)項目,將開設的課程的教學材料和課件公布于網上,供全世界的學習者和教育者免費享用。
視頻公開課作為一種以視頻為表現形式的公開課,在影視制作和傳輸技術發展的推動下,其公開程度、共享范圍不斷擴大,影響日益深遠。作為“十二五”“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重要部分,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建設工作于2011年率先啟動,并將其定義為以視頻方式記錄和傳播,以在校學生為服務主體,同時面向社會大眾免費開放的科學、文化素質教育網絡視頻課程與學術講座。精品視頻公開課建設不僅有利于推進教育信息化進程,同時也是實現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手段,具有重要意義。
從媒介發展及視聽教育的角度看,視頻公開課是傳統意義的教育電視、精品課程教學視頻的發展,與它們具有一定的持續性與相似性。但另一方面,無論是概念界定,還是實踐的開展又存在諸多差異。本文以視頻公開課的高效建設為目標,系統梳理了國內外視頻公開課建設與應用的現狀,分析了視頻公開課與教育電視、精品課程視頻之間的異同,嘗試探索了保障視頻公開課高質量建設與有效應用的策略。
二、視頻公開課建設現狀
1.國外視頻公開課的建設
國外視頻公開課建設熱潮的背后是“知識共享”理念的推動。麻省理工學院2001年4月啟動OCW項目,到目前為止已有超過2000門課程的大綱、講義、試題、參考讀物、教學錄音錄像等資料在互聯網上公布,公眾可以在非商業的教育目的下使用、復制、傳播、翻譯和修改課程資料。
在麻省理工學院的帶動下,耶魯、哈佛、斯坦福、劍橋等歐美知名高校,以及阿富汗、伊朗等亞、非、南美地區的共250多個高校和機構組成了“國際開放課件聯盟”(OpenCourse Ware Consortium,OCWC),這些成員在OCWC框架下共提供了20種語言環境下的14000門開放課程。OCWC在世界引起巨大反響,據評估累計有約八千萬的訪問者,訪問者來自于北美、東亞、歐洲等世界各個地區(如圖1)。OCWC作為一個交流思想和未來規劃的平臺,儼然已經成為對全球教育產生影響的全球性社區。
根據對OCWC用戶調查發現,相比于其他課程形式,視頻課程更受到用戶的喜愛和持續關注,因此,OCWC也致力于在開放課程中開發更多的視頻材料。英國、日本、澳大利亞、巴西等其他國家和地區也紛紛啟動相應的項目,開始視頻公開課的建設。
2.國內視頻公開課建設
(1)我國原有視頻課程資源建設
教育部精品視頻公開課項目啟動之前,我國政府及其他機構陸續制作、翻譯了一批視頻課程。教育部2003年啟動國家精品課程建設項目,截止2010年已累計建成國家精品課程3000多門(如圖2),積累了豐富的優質課程資源,其中包括部分教師講課錄像。2003年10月為促進國際教育資源共享,引入國外大學的優秀課件、先進技術、教學手段,同時將中國高校優秀課件與文化精品推向世界,部分中國大學及省級廣播電視大學成立了中國開放教育資源聯合體(CORE),CORE設有視頻課程專區,組織翻譯了普林斯頓、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哈佛大學等校的大量視頻課程,其年點擊率在1000萬左右。
2010年11月,網易推出“全球名校視頻公開課項目”,引進哈佛大學、牛津大學等世界知名高校的視頻課程,內容涵蓋人文、社會、藝術、金融等領域,首批上線1200集,其中200多集配有中文字幕。在網易的帶動下,新浪、搜狐、土豆等網站也紛紛推出了網絡視頻公開課,復旦大學等國內高校也和這些網站展開合作,把本校視頻課程進行公開共享,在國內掀起了視頻公開課收看熱潮。同時上海交通大學、中國開放教育資源協會、網易、中國開放教育網等四個中國大陸高校、機構加入OCWC聯盟,與世界各地OCWC成員共享課程資源,有機會獲得更多高質量視頻開放課程。
(2)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項目建設
為“著力推動高等教育開放,廣泛傳播人類文明優秀成果和現代科學技術前沿知識,提升大學生及社會大眾的科學文化素養,服務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教育部精品視頻公開課項目計劃到2015年末建設1000門以上的視頻公開課,首批課程由“985工程”高校申報建設,在申報的213個選題中初次遴選出35所高校的103個選題開始建設(如圖3),遴選的課程中公共課最多,占79.6%,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17門占16.5%,專業課有4門入選(如圖4)。經過初次遴選的課程建設完成后,教育部組織編輯出版人員、教育技術專家和課程專家進行了多次評審,經過修改,首批20門課程已于2011年11月9日開始分批在教育部“愛課程”網站、網易、中國網絡電視臺同步上線發布。
除了教育部的“精品視頻公開課項目”,大部分省市的“十二五”、“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改革與質量提高工程”也組織開展了精品視頻公開課的評審建設。國家、省/市、校等各級精品視頻公開課建設將成為我國未來幾年高等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視聽教育視野下視頻公開課的特點
精品視頻公開課不是西方大學的獨有創新,更不是門戶網站的新產品創造,而是媒體技術、網絡技術促進下的公開課的新形式,和教育電視、精品課程視頻同屬視聽教育,是視聽教育形式在當前的豐富和發展。但將視頻公開課與教育電視、精品課程中的視頻錄像進行比較,在制作、傳播、使用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差異(如表1),具有新特點。
1.學校建設,政府主導運營,商業機構參與其中的制作運營模式
隨著專業化發展深入,教育電視節目目前存在制播分離的現象,播出機構主要負責節目編排播放,獨立制片人或制作公司負責節目制作,通過這種方式提高了節目制作效率與水平。而原來國家級、省級、校級精品課程則基本上采用制作和傳播機構一體的模式,學校協助教師進行精品課程的建設與更新維護,課程資料存放服務器學校自行維護管理。
精品視頻公開課則采用了一種“政府主導、高等學校自主建設,專家和師生評價遴選、社會力量參與推廣的建設模式”。也就是說高校和主講教師只負責通過遴選課程的建設任務,教育部組織專家和師生對建設完成的課程進行再次評價,通過評價后的課程在教育部負責建設的全國統一平臺“愛課程”網站和中國網絡電視臺、網易等特定媒體進行上線發布。這種模式一方面保證了課程網站運營的開放性、穩定性與安全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減輕主講教師和所在學校課程后續維護負擔,使其有足夠精力用在課程的高質量制作中。
2.精品視頻公開課著力傳播我國文明優秀成果和現代科技前沿知識
教育電視節目一般有兩類:一類是面向廣播電視大學或遠程教育類學生制作的專業課程類電視節目,另一類是面向公共傳播的普通公民教育類節目。前者的內容屬于學歷或非學歷教育的專業知識,包含公共課、基礎課、專業課等各種課程內容;后者則是以最大收視率為訴求的視頻節目;前者一般專業性較強、內容連貫系統,后者一般專業性較淺,短小精悍并呈專題化。
《國家精品課程建設工作實施辦法》要求國家精品課程“需在網上提供不少于45分鐘的現場教學錄像”,這種視頻主要是用來展現精品課程教學團隊的先進教學方法和理念,視頻內容主要為課程教學實錄。
精品視頻公開課則是主要是為了“推動高等教育開放,廣泛傳播人類文明優秀成果和現代科學技術前沿知識,提升大學生及社會大眾科學文化素養,服務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首批視頻公開課初次通過遴選的選題中,從課程專業分布上看103個選題分布在37個學科門類中,其中歷史學類最多有12門,公共管理類9門,哲學類、藝術學類、中國語言學類、土建類課程有5門,核科學、航空航天類等有l門或2門課程入選的學科占39.8%(如圖5)。這種學科分布和我國已評選出的國家精品課程中工學、理學為主的情況(如圖6)有所不同。體現了我國首批視頻公開課以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為主,重點建設中國傳統文化類、科學技術類和社會熱點類、素質教育課程,兼顧其他公共課、基礎課、專業基礎課的建設目標。
3.開放的傳播渠道,保證了課程的高度開放共享。
傳統教育電視節目一般通過無線、有線、衛星等電視網絡進行傳播,隨著電視網絡化發展以及國家“三網合一”政策出臺,教育電視節目傳輸渠道日益豐富,網絡電視、移動電視等技術日益普及,教育電視節目傳播范圍也日益擴大。但由于版權保護、接收裝置等原因,教育電視節目特別是優質的節目還未能得到高度開放共享。
精品課程中由于部分課程存在重申報輕維護的現象,而課程服務器、學校網絡運營安全性、穩定性不一,造成精品課程視頻資源未能實現全部連通、可用性差,一些精品課程視頻出現難以訪問或者訪問速度慢、播放質量差等現象,影響了視頻資源的有效應用。
針對精品視頻公開課項目,教育部組織建設了統一的共享服務平臺“中國大學視頻公開課:愛課程網”,共享平臺將通過課程申報遴選和成品評選的視頻公開課的上線發布,并通過論壇等方式收集公眾意見。這種使用統一的平臺、集合全部的精品視頻公開課的模式,有利于發揮集聚效益,有利于課程的傳播與共享。除了教育部建設的“愛課程”網,教育部還和中國網絡電視臺、網易兩家媒體單位合作,使中國大學視頻公開課在公共網絡中共享,和國外知名大學的視頻公開課在同一個平臺上具有相同的話語權。這樣不僅高校師生、教育網內用戶可以觀看,普通大眾也可以方便的通過公共網絡學習,提高了我國高等教育的開放水平,有利于建設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
四、精品視頻公開課建設與推廣策略
我國教育電視、精品課程建設一直保持政府規劃推動、學校組織建設的思路,但因建設理念、支撐技術等問題限制,資源的可及性與可用性存在一些問題,視頻資源應用在教育教學中、促進教育信息化、提升教學與學習質量的作用有待進一步提高。而國外名校視頻公開課大規模傳播既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我國教育資源,滿足了大眾的教育需求,也造成某些領域話語權的失落、影響了我國優秀民族文化和先進科技成果的傳播和應用。精品視頻公開課的建設要想改變這一現狀,需要根據其特點,深入研究相應的建設和推廣策略。
1.解決關鍵問題,構建相應激勵機制
精品視頻公開課建設采用政府主導、高校自主建設、專家和師生評價遴選、社會力量參與推廣的建設模式。這種模式和精品課程一樣還是屬于組織建設模式,這需要制定合適的知識產權保護、經費投入等激勵機制,充分調動組織成員的能動性,這是決定課程質量的關鍵問題之一。
而知識產權處理有三種:保留所有權利、不保留任何權利和界于二者之間的知識共享。我國精品課程一般作為職務作品,知識產權由政府主管部門處理。而國際現在通行做法是公開課程采用“保持署名、非商業使用、禁止演繹”的知識共享原則。我國精品視頻公開課的建設在知識產權保護上需要進一步明確,并制定相應的約束條例。
明確主講教師職能、確保經費的適當投入。麻省理工OCW公開課項目經費投入每門課在1000~3000美元之間,這種經費投入力度并未超過我國國家級精品課程、精品視頻公開課的投入,但國外精品課程一般不額外增加教師工作負擔,只是提供已有的教學資料,不承擔教學反饋、課程維護的責任。而精品視頻公開課的建設需要專業的拍攝與編導團隊、專業的傳播運營團隊,這些技能一般是課程教師不具備的。因此,主講與制作團隊分離,分別給予相應的經費保證,也應是激勵制度中的一環。
2.以課程高質量建設為根本,以課程有效推廣與使用為核心
麻省理工大學OCW項目引發了開放教育資源運動,約2000多門的公開課程在世界范圍引起了重大反響,根本原因在于高質量的課程內容代表了最前沿的知識和思想,這是麻省理工超過70%的教師積極參與其中的重要結果。我國精品視頻公開課的建設目前限于“985工程”大學并逐步推向“211工程”大學和其他有明顯特色的院校,這種高層次的建設者定位為課程的高質量提供了基礎。但與教育電視、精品課程不同的建設理念需要不斷的培訓、交流,逐步滲入到課程建設過程中。好的課程資源還需要好的推廣,促進課程的有效使用。統一的管理運營團隊和平臺能促進課程使用的研究與實踐。原有精品課程由教學團隊建設、各學校獨自運營的推廣模式,風格不一的界面、組織不同的架構、繁雜多樣的地址,為其暢通性、可用性帶來一定障礙。精品視頻公開課采用統一的共享平臺,并探索和商業網站合作在公網知名門戶網站同步推出,符合“覆蓋就是收視率”的傳播策略。同時,在宣傳推廣中可以使用有效的傳播策略,使課程上線成系列、有熱點、帶來關注,通過在線交流、個性化學習記錄等方式構建學習者社交網絡,使學習和生活融合,促進課程基于網絡的社交傳播,擴大課程的知名度和收看率。
3.組建專業建設團隊,走專業化發展道路
教育部在精品視頻公開課建設中組建了協作組、專家組和技術組,視頻公開課制作同樣也需要一支包括課程專家、教學設計師、電視媒體專家的專業建設團隊,走專業化發展道路。課程專家負責對課程選題、課程內容進行選擇組織;教學設計師則通過系統的教學設計為課程教師和電視制作團隊提供教學過程與適合體現電視魅力的教學資源選擇建議和意見;電視媒體團隊則負責選擇合適的錄制場地、拍攝方式、構建錄制編輯系統等,實現課程專家與教學設計師的目的意圖,開發制作相應視頻課程。
專業化的課程制作方式使制作團隊各負其責,在統一協調的基礎上,使課程制作、推廣的各環節做到投入和產出的平衡、經濟效益與公共服務的兼備。
五、結束語
精品視頻公開課是知識與信息高度密集的產品,是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促進社會教育發展的重要措施,是在新的技術與社會形勢下的視聽教育新發展,需要教育行政部門、專業教師與教育技術人員協作,在制作與推廣傳播中使用新技術、體現新理念,促進精品視頻公開課的有效使用。
作者簡介:劉廣,華南理工大學教育技術中心助教,碩士,研究方向:廣播電視、教育傳播。
收稿日期:2012年7月25日
編輯:小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