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小鳳
近年來參加了許多語文公開課、觀摩課、比賽課,聽完總讓人唏噓不已,感慨良多。我們提倡教學改革,提倡教學創新,然而,語文教學的教條化傾向依然頑固地存在著。比如上課之始對課題的質疑,本來學生們已經預習得很充分了,但還是抓住課題不放,讓學生的學習從零狀態開始;又如現在流行的小組學習、合作學習,在對學生的個體學習狀況和小組合作狀況并不了解的情況下就開始小組學習、合作探究,這樣的教學顯然收效甚微,卻被冠以“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之名……
凡此種種,問題出在哪里呢?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我們習慣了語文教學的固定模式,習慣了大家都這樣做我就“人云亦云”,習慣了流行什么我就“隨波逐流”,習慣了鉆進一個個無形的套子里“亦步亦趨”,其實我們最大的遺憾是沒有習慣于獨立思考。
一切的變化都來自于不停的思考,變化在思考中生成,思考中產生變化。有自己的思考,對語文教師來講是非常重要的,語文教師貴在思考。
一、會思考的語文教師,是對教材有獨到理解的探索者。
錢夢龍老師對青年教師諄諄教誨:每一次備課,要把課文一遍一遍地讀,反反復復地琢磨、推敲。不同的課文,要有不同的讀法,直到讀出自己的心得,品出獨特的味兒,才進一步考慮“教什么”和“怎么教”。只有這樣,教學中才常有得心應手左右逢源的快感,教得有激情,教得充滿信心。如果沒有這樣的一種功底,只是按“課文參考”圖解課文,按“參考標準”分析練習題,那么,語文課堂就會陷入捉襟見肘的境地。教師即教材,這是理想的水平。教師不僅對教育教學有著獨立而成熟的理解,而且對教材有著深廣的研究,并已達到熟練和藝術化自由駕馭的境地。比如教學寓言,我們首先要思考語言本身對學生的教育意義,而不僅僅是課堂教學以什么為本。就像盧梭在《愛彌兒》中寫的:“寓言可以用來教育大人,但對孩子們就應該直截了當地講真理;你用幕布把真理蓋起來了,它就不愿去花力氣去把它揭開。”有了這種思考,我們就不被教案束縛,就知道課堂上應該做什么;有了這種思考,我們就會在課堂上把學生帶入描繪的情境中,而不僅僅只是徘徊在對字詞的演練和推敲中。
二、會思考的語文教師,是能在語文教學中注入生命活力的踐行者。
我一直不能忘記的是竇桂梅老師的課和精彩演講。面對不熟悉的學生,她能夠用自己的激情點燃學生的熱情,她能夠把學生帶進充滿魅力的語文藝術殿堂。在她的課堂上,沒有小手如林的熱鬧,卻有身心全部投入的愉悅,有生命蓬蓬勃勃的成長;在她的課堂上,不是老師講幾分鐘學生就練幾分鐘的機械操作,而是老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文本與生活的對話。在她的演講中,對語文教學“三個超越”的理解與實踐向我們展示了她獨到的深入思考,以及她在語文教學中注入生命活力的集中體現。因此,她“為生命奠基”的語文教育理念贏得了很多同行的共鳴。
從于漪老前輩的語文教育生涯中不難看出,無論是她倡導的生命教育,還是課堂教學藝術,始終離不開一個“情”字,聆聽她的報告,觀看她上公開課,研讀她的文章,都有著滿腔的激情和對語文教學的摯愛,可謂把生命注入一生教學的踐行者,讓我等后輩見識了一個八十高齡的語文教育者的情懷。
三、會思考的語文教師,是能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的追尋者。
我一直非常欣賞李鎮西老師上觀摩課只上作文講評課的膽識(一般的老師都不會選擇作文課)。李鎮西老師曾坦言,在上課之前,他要把學生的作文全部詳細批閱,并做好相關的紀錄,如果沒有對學生的了解,則他是無法踏進課堂的。雖然沒有親歷李鎮西老師的課,但我相信,他的課一定充滿了濃郁的人文關懷,充滿了寬容的美麗,充滿了智慧的挑戰。讀過李鎮西老師的三本書之后,我感動于他的摯愛,感動于他動人的情,感動于他可貴的童心,更震撼于他對教育充滿理性的思考。因此,他被人稱為“我們身邊的蘇霍姆林斯基”。
汪曾祺先生寫的《聞一多先生在西南聯大講學》中有這樣的敘述:聞一多先生教古代神話,非常“叫座”。不單是中文系的、文學院的學生來聽講,連理學院的、工學院的同學也來聽。工學院在拓東路,文學院在大西門,聽一堂課得穿過整整一座昆明城。聞先生講課“圖文并茂”。他用整張的毛邊紙墨畫出伏羲、女媧的各種畫像,用圖釘釘在黑板上,口講指畫,有聲有色,條理嚴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揚,引人入勝。聞先生是一個好演員,伏羲女媧,本來是相當枯燥的課題,但聽了聞先生講課讓人感到一種美,思想的美、邏輯的美、才華的美。聽這樣的課,穿過一座城,值得。雖然我們無緣聆聽聞先生的講課,但從這段敘述中我們不難感受到他的獨特而盛美的教學風格,誰能不為之動心。
蘇霍姆林斯基講過這樣一件事:一個在學校工作了33年之久的歷史老師,上了一堂可以說能夠讓學生一輩子難以忘懷的觀摩課。課后,臨校的一位老師問他:“你的每一句話都具有巨大的思想威力。請問你是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堂課的?”那位老師微微一笑回答:“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坦率地說,每堂課我都準備了一輩子。但是,直接針對這個課題的準備,則花了15分鐘……”
講好一節課,需要用一輩子的時間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