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維尚
摘要: 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至關重要。本文重點探討了中學語文學習習慣,研究中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特點及意義,總結中學生在語文學習習慣上存在的種種問題,并針對問題,剖析了原因,摸索了培養中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 中學語文教學學習習慣學習能力
在當前的語文教學中,傳統的教育思想和方式對現在的教師和學生有很大影響。經調查表明,目前大多數中學生不知道如何主動學習,不知道如何獨立安排學習活動,是因為他們不善于獨立思考,不能把握學習的要領。因此語文教學改革不能只停留在對教師的教的研究上,還必須深入探究學生學習的規律習慣,研究學習語文的科學方法。著名語文教育家葉圣陶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4]本文針對中學生語文學習習慣進行了分析。“良好的習慣是學生所儲存的資本,會不斷地增值,而人的一生就在享受著他的利息”。[1]
一、中學語文教學目標中語文學習習慣的要求及意義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的第三項提出,要“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在“階段目標”中,又分別要求學生“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養成講普通話的習慣”、“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和“養成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等。在“評價建議”部分,再從教師的角度把語文學習習慣作為教學評價的一項重要內容。它要求教師“關注學生寫字的姿勢與習慣”,要求對閱讀的“效果和習慣等方面進行綜合考察”,對寫作則要求教師評價“是否有寫作的興趣和良好的習慣”。上述表述表明《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學習習慣培養”的重視程度。以上只是一個較大的習慣范疇,很多細節或者更具體的做法還可以仔細劃分。如就讀的方面“培養默讀的習慣”,“讀書先看序文,是一種好習慣”;就寫字而言,養成“求其正確”的習慣,“求其清楚勻整”的習慣,“不要自己亂造字”的習慣,以及“無論用什么筆寫字,都不得馬虎”的習慣,等等[2]。習慣是生活中相對穩定的部分,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重要而且非常有意義。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是發展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條件。
早在20世紀40年代,葉圣陶就曾指出:“國文科在訓練思想,養成使用語言文字的好習慣。”1992年我國頒布的《九年義務教育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提出要“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1996年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進一步提出要“養成自學和運用語文的良好習慣”。這都突出強調了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性。在教學大綱對語文教學目的表述中: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學生具有聽說讀寫能力、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是語文教學的首要目的任務或基本目的任務。因此,忽視學生良好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就是忽視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沒有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就是沒有完成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
二、中學生在語文學習習慣上存在的問題
為了了解中學生學習語文的習慣,我以磚橋中學初一(3)班和(4)班為研究對象,以問卷的方式進行了調查,現將幾項調查結果統計如下。
1.聽的習慣
對于聽的習慣,我們主要從聽的時候注意力是否集中進行調查。如圖1所示,有77%的學生表明他們有時候會走神,僅有18%的學生們能由始至終專心聽講,有4%學生選擇了“老師講得好就偶爾聽一下”,甚至還有1%的學生選擇的是“基本上是做其他科作業、看課外書或想其他事”。由此可見,大部分學生不能保持持久的聽課注意力。注意力的集中需要:一是意志力的約束,二是興趣的作用。興趣既包括對所學內容感興趣,又包括對教師的教學方法感興趣。因此,應盡可能培養自己在這方面的興趣,才能更有利于學習。
2.說的習慣
說話能力的培養是近年來逐漸受重視的一個方面,對是否具有口頭表達的意識及是否具有主動表達的習慣進行調查,調查顯示:有76%的學生初步具有口頭表達習慣,其中,有29.1%的學生認為自己非常留意自己的口頭表達,46.9%的學生比較留意自己的口頭表達,這表明現在的學生大都比較注意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在主動表達方面,從統計看,現在中學生說的能力還是比較強的。在訪談中我們發現,要想養成良好的說話習慣,就要給孩子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使他們具有更強的自主意識。在潛移默化中更加重視自我表達能力,我們在肯定大多數學生具有比較好的說話習慣的同時,仍然要重視還有的學生不會在課堂上主動發言,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學生缺乏足夠的口語練習機會,因此迅速組織語言表達自己思想的水平較弱。也有部分學生更習慣于接受現成的結論,這些方面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有效說、主動說的能力。
3.讀的習慣
語文課外閱讀習慣的統計分析,調查如圖2所示:有穩定的課外閱讀習慣占54.7%;偶爾有課外閱讀習慣占42.6%;沒有課外閱讀習慣占2.7%。上述統計表明,大多數學生能夠進行一些課外閱讀,然而經常進行課外閱讀的學生略微超過半數,表明中學語文課外閱讀習慣的培養還需加強。
運用工具書習慣的統計分析,如圖3所示:在字不認識或不會寫時采用何種方法人數百分比(%)。暫時避開占4%,詢問別人占21%,查閱工具書占75%。調查表明,有超過2/3的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養成了查閱工具書的習慣,表現出他們在語文學習上初步具有主動學習、獨立學習的精神,在學習方法上開始學著自己尋找問題的答案。
4.寫的習慣
書寫習慣主要是從學生能否書寫工整這方面進行調查。在書寫工整方面,如圖4所示,有63%的學生表示一般都很工整,但是也有33%的學生表示不一定,4%的學生則認為自己完全不能書寫工整。就目前了解到的習慣養成情況來看:大部分學生都能養成書寫工整這一良好的習慣,但也有些學生存在問題。由于懶惰或其他原因,因而這一良好習慣暫未形成。
調查結果表明:語文學習中,多有學生為應付考試學,結果產生“被迫性”學習狀態,久之便養成被動學習的惡習,導致語文學習興趣、信心的喪失。
三、培養中學生良好語文學習習慣的途徑
國內外教學研究統計資料表明,對于絕大多數學生來說,學習的好壞20%與智力因素相關,80%與非智力因素相關,而在信心、意志、習慣、興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習慣又占有重要位置。古今中外在學術上有所建樹者,無一不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6]。
中學階段的教育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教師應該考慮學生從小學進入中學,進入青年時代的初期階段,他們的心理特點既保留小學時的幼稚性,又包含著漸漸成熟后的獨立性與自覺性。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初步形成于中學階段,此時的他們更容易產生變革現實的愿望。但由于他們自控能力不強,因此好走極端。另外,中學階段的學習特點是知識容量大,系統性強,綜合性強,各學科相互影響,能力要求高,在這樣的情形下,中學生要想學好每門課程,必須花費大量的精力。因此初中語文教師應根據孩子的年齡、個性特征,培養其良好的學習習慣,抑制和消除不良學習習慣。克服壞習慣首先要使孩子認識到壞習慣的危害,其次是鍛煉孩子與壞習慣斗爭的意志力。
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會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受益匪淺,探索具有可操作性的培養習慣的方法,對語文教學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我結合自己的調查,認為教師培養學生良好語文學習習慣的有效方法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正確的指導
知識在于積累,習慣在于養成。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就必須先使他們知道什么才是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這也就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語文老師首要的任務就是將正確的、有效的、適合中學階段學習的方法告訴學生,讓他們明確怎么聽、怎么說、怎么讀、怎么寫。因為習慣是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中學語文教師面對的學生很可能已經通過小學的學習養成了自己特定的學習習慣。這些習慣中,有的是好的,有的是不好的;有的是需要鞏固的,有的是需要調整的。因此,中學語文老師在明確告知的基礎上,還必須有一個糾正的過程。另外,我們要注意到學生的差異性和適應性。從學生個體的角度來講,最好的方法不一定最適合他;從學習的效果來看,要避免強制的習慣調整帶來的不適應造成的副作用大于積極作用。因此,中學語文老師應該針對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量身定做一套適合的學習方法,縱觀學生的發展軌跡進行習慣培養。
(二)有針對性的引導
習慣的養成要注重實效就必須強化學生對理論指導實踐過程的具體體驗。學校教育是學生習慣養成的一個重要渠道,語文學科只是學生各科功課之一,語文老師能掌控的有效時間就是課堂。因此,語文教師在課堂上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對于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非常重要。比如,要強化學生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就可以在課前安排針對預習情況的提問、交流和討論;請學生朗讀課文時發現生字讀音錯誤就要適時地強調預習在字詞、音義方面的要求。要強化學生養成良好的聽課習慣,就要認真地監督學生的聽課狀態。對于精神溜號、思考懈怠、懼怕發言、不記筆記等問題進行及時提示,對于重點“幫扶對象”甚至可以安排專項檢查。要強化學生養成復習的習慣,就可以在第二節課或周末帶著學生復習。總之,是用一種實實在在的行動,促進學生的互動,最終潛移默化地養成習慣。
(三)反復的強化
同一動作的多次重復會起到定型作用,這點在很多體育項目上有明顯的效果。其實,在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過程中也具有同樣的功效。因此,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安排合適的“小活動”,并長期堅持下去,對于強化良好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具有較強的實踐意義。比如,發現學生寫字不規范、不美觀,便每節課教學生練習10個字。要求只能寫這10個字,必須寫正規楷書,以后遇到這幾個字都要這么寫。通過長期的強化,寫字水平就會有明顯提高。再比如,堅持課前5分鐘演講與點評,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而且使學生養成了善于觀察生活、思考問題的習慣。
(四)高標準的要求
每個人都有惰性,對于學生來說,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無疑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不可避免地帶有逃避傾向和應付心理。老師嚴格把關很重要,這是促使學生由被動適應到主動接受的有效方法。比如,很多學生都有馬虎、毛躁的習慣,每每在考試時意外丟分,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鬧笑話,這些在學生作文中有明顯體現。有位語文老師為了根治學生的這種毛病,采取了一項強硬的措施:學生作文,凡有三處錯誤者(含錯字、別字、錯誤標點、錯誤格式、勾抹、潦草無法辨認),不再批改,重新謄寫后上交。最初,全班50余名學生常有30余名學生要重新抄寫,更有甚者,有的學生一篇作文就抄寫過4遍——第一次,前2段就有三個錯誤;第二次,他把老師圈點處修改后抄了一遍,后2段又出現了錯誤;第三次,著急抄竄行了……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強化,這個班級的大多數學生改掉了馬虎的習慣,作文水平提高了,語文知識牢固了,連其他學科的學習都有所進步。
因此,在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習慣方面必須實施以下策略:加強教育,提高認識;注重指導,教給方法;強化刺激,反復訓練;嚴格要求,持之以恒;建立常規,科學調控。
素質教育是現代主體性教育,它的核心是教學生“學會學習”。當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科學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后,不僅能提高學習的質量,而且能為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使人受益終生。
參考文獻:
[1]張利勤.習慣決定命運——中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J].文教資料,2006,(21):105.
[2]葉圣陶.葉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
[3]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商務印書館,1348.
[4]葉圣陶.葉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
[5]葉圣陶.葉圣陶教育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6]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