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
摘要: 作者在對高二班級進行了近兩個月的日常教學觀摩后發現:高中教師基本仍然沿用傳統英語教學模式,注重語法與詞匯的教學,往往忽視語言的交際功能,課堂師生互動有待改善,教學方式有待多樣化,總體而言,英語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沒有很好貫徹到日常教學中。
關鍵詞: 新課程標準高中英語教學課堂現狀個案研究
一、導語
高中英語新課程標準從2001年制定實施以來,英語教學在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評價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重大變革,也取得了許多巨大成就。但現如今高中英語教學真實情況如何?是否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教學理念?學生的課堂反應如何?我到高中實際觀摩教師平時上課,由于時間與精力的關系,本次研究僅選取一名英語老師所帶的高二兩個班級進行個案研究。
二、研究對象
一名省級重點高中英語教師,這位教師在這所中學英語教學上頗具威望,多次在校授課大賽上獲獎,教學英語已有二十余年,職稱為高中英語高級教師,可謂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技能突出,能基本代表該校英語教學實際水平。所教授的兩個高二班級中,分別為理科班與文科班,每個班平均人數為75個。
三、研究時間
2011年9月3日-2011年10月31日。
四、教材分析
所使用的教材為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系列高中英語課程,分為必修與選修模塊。按照教學進度,高二上學期需上完模塊五和模塊六。本次研究進程中接觸到的是模塊五必修課程。模塊五一共3個單元,每個單元又具體分為導入部分、2篇主要課文、聽力、寫作、會話交際與文化角等許多豐富內容。一般以一個話題為主線組織教學內容,話題的選擇充分考慮到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跨學科性話題,以及與文化輸入和跨文化交際意識的聯系。貫穿整本教材的主導教學方法是任務型教學法,注重為學生提供輸出所學語言知識的機會,注重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動機與興趣。在語法教學上,側重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歸納總結,所以不同于傳統的演繹教學法。在技能訓練上,在重視培養學生在聽說讀寫方面的綜合技能的同時,注重向學生傳授各種行之有效的策略性知識,授之以漁。在詞匯教學上,采用三維教學模式,即在情境中處理、學習與使用詞匯;注重學生英語學習自主性的培養,每個單元前面都有本單元的目標描述,讓學生注意到本單元所要學習的重點內容及需要掌握的技能。每個單元后面都有進行自我評價與自我檢測練習,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在本單元的學習完后取得的成就,以及今后仍然需要努力的方向。與此同時,在教材編排上,特別注意到語言知識的循環性,一些語法、詞匯、連接詞在不同年級、不同單元和不同課時中間穿插重現。所以,可以說王薔老師主編的英語新教材充分體現了新課程要實現的“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內容。
五、具體教學情況分析
1.重視語法詞匯系統準確的講解與誦讀。高中階段是英語基礎積累的關鍵階段,語法詞匯當然是課堂教師講解的重點之一。該老師在上每節課之前,重點分析詞匯用法,并能很好地提示學生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讓學生重構知識結構。例如,在Unit 13第一課單詞講解過程中,有gifted這個單詞,老師在講解過程中,總結了其他相似或相關的單詞:talented,gifted,learned;其名詞形式:gift;相關短語:have a gift for,并結合實例進行造句練習。在提到“一…就”這個短語時,老師總結了許多:(1)the moment/the second/the day/the month/the year(2)immediately/instantly,提示學生相似句型:the first time/the last time/next time。講完單詞后,老師往往讓學生跟著老師讀一遍,目的是讓每位學生從語音上感知新學習的單詞,增加記憶。在講解間接引語時,針對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等一系列常見句型的直接引語變為間接引語的用法,老師都非常系統地呈現在黑板上,并舉例加以論證,接著補充例外情況,即在時間、地點沒有改變的情況下,普遍真理、事實,時態或人稱不發生改變。學生聽完后一目了然。當然,按照教材編寫的原來意圖,在語法教學過程中,最好用Discovery approach to grammar,即讓學生自己發現其中的規律,然后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己進行總結歸納。而這位老師在講解語法時,雖然系統,但都是一律以直接灌輸的方式呈現,學生被動接受,沒有主動參與進來,學習的積極性不高。我課下詢問了為何不讓學生自己主動總結,老師的回答是:自己也覺得按照原先教材編寫的意圖教學效果或許會更好,但現實情況不允許。所謂的現實情況是指在他們學校,每周只有5節英語課,1節英語晚自習。而晚自習一般都用來考試或者講解試卷,所以要想完成教學進度,每節課上,教師必須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時間,如果讓學生自己在課堂上歸納,就肯定耗費大量寶貴時間,嚴重影響教學進度,很難完成學校規定的教學計劃。所以,選擇老師自己直接灌輸的傳統教學模式,也是無奈的選擇。
2.忽視聽力與會話的教學,重視用中文組織教學。北師大版本高中英語特別重視語言的交際性功能,在每個單元都緊緊圍繞一個話題安排了大量聽力練習與交際任務。還提供了聽力與交際的策略供學生在實際操練中使用。但據我兩個月以來的觀察發現,聽力基本上只聽前面一部分,后面聽力內容就不聽了,理由是后面聽力內容太長了,聽不完,考試不會考這么長的內容。在聽力和閱讀課教學中,一般逐句翻譯成中文,讓學生把握原文所要傳達的每個信息,這會使學生養成不好的習慣,即以后聽或讀每句英語,都習慣把這句話翻譯成中文意思之后才理解。其實,在閱讀或聽力過程中,只要把握所要完成任務中的信息點就已經足夠了,其他信息可以不管。所以,在英語教學中才有skimming和scanning技能的存在。或許由于平時沒注重這方面技能的訓練,學生的閱讀速度和對聽力材料的反應速度普遍較慢。同時,以中文講授英語,雖然可以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夠聽得懂,但一味這樣做非常不利于英語環境氛圍的營造和英語語言的充分輸入,當然,也不是完全要用英語,何時使用中英文要依據具體情況判斷。如在講解語法時,中文可以讓學生很快知道這個語法的用法。如果在應用所學英語知識進行輸出活動時,如會話,就要盡量引導學生使用英語思考與參與。針對每個單元設定的communication workshop,一般安排了角色扮演、小組討論、辯論等多樣的口語輸出活動。但實際教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