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美娣
摘要: 電學部分是初中物理的重點,抽象的電學知識對初中生來說更是個難點。其中串并聯電路的電流、電壓、電阻的關系是學好電學的基礎,學生能否深刻地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將直接影響到學生對這部分內容能否熟練掌握和應用。利用比喻來說明一些錯綜復雜、抽象難懂的道理,將深奧晦澀的電學形象化、具體化,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加強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又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融洽師生關系。更重要的是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輕松多了。這樣會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師的個人魅力,使學生由喜歡這個老師發展到喜歡物理這門學科。
關鍵詞: 電學電流電壓電阻歐姆定律
把教師比作園丁,能激勵教師無私奉獻,辛勤耕耘;把領袖比作舵手,能激發全國人民團結一致,拼搏奮斗;把敵人比作豺狼,能激起戰士不畏犧牲,英勇殺敵……有時,一個小小的比喻能產生巨大的力量。同樣,在物理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巧設一些比喻,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只要比喻設得巧,設得好,就能使本來晦澀難懂的概念、定義、公理、公式變得淺顯明了,有的知識甚至能使學生終生不忘。
電學部分是初中物理的重點,抽象的電學對初中生來說更是個難點。其中串并聯電路的電流、電壓、電阻的關系是學好電學的基礎,學生能否深刻地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將直接影響到學生對這部分內容能否熟練掌握和應用。在多年的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對抽象的電學定義和規律很是頭疼,不少學生由于對定義規律不理解,學習上產生了畏難情緒,怕學電學,怕學物理,產生惡性循環。怎樣幫助排除學生理解過程中的障礙,讓學生輕松學會電學呢?我經過幾年的嘗試,采用了幾個形象的比喻,把抽象難懂的電路形象化、具體化,讓學生在笑聲中逐步理解各種規律。比喻的恰當運用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中總能聽到學生會心的笑聲。恰當的比喻化解了學生對電學的畏難情緒,幫他們找回了學好物理的自信心,現將我的經驗與大家分享。
一、有關“電流形成”中的巧喻
電流是由于電荷的定向移動形成的。但是很多學生卻有這樣的誤解:電路中沒有電流時就沒有電荷,有電流時電路中就產生了電荷,好像通電后的電荷是從天而降的。為了糾正學生的這種錯誤認識,在導入電流的形成時,我做了這樣一個比喻:我把班上的“每一個同學”比喻成電路中的”每一個電荷”,斷路時每個電荷都在自由活動,就像大家平時自由活動一樣,是沒有規律的,因此就不能形成電流。但是當給電路兩端加上電壓后,這些自由電荷就會乖乖地排好隊,向著同一個方向運動了,這樣定向移動的電荷就形成電流了。這就像聽到課間操的鈴聲,原本自由活動同學們就會依次排好隊,從四樓下到底樓,這樣在樓梯上就形成了一列隊伍,形成一股人流了。“哦,原來如此。”學生不由露出會心的微笑。
二、有關“電壓理解“的巧喻
電壓是形成電流的原因,而電源是提供電壓的裝置。當給一段電路兩端加上電壓后,這段電路中的電荷就定向移動形成電流了。電路中的電壓是由電源提供的,電源能夠在正極不斷地聚集正電荷,在負極不斷地聚集負電荷,然后電路中的電流就會從電源的正極出來,經過各種用電器后回到電源的負極。電壓是抽象的、看不見的,它像一只無形的手在引領著電荷們定向移動。一把黃豆一松手就會從四樓落到底樓,黃豆為什么會從四樓落到底樓呢?那是因為黃豆受到重力作用,是四樓與底樓間存在高度差的緣故,而電路兩端的電壓差就相當于黃豆從四樓落到底樓的高度差。我們在講高度時一定得找到兩點,只有說兩個點間的高度才有意義,只有一個點是不能講高度的;所以在講電壓的時候,我們一定要說清楚是電路中哪兩點間的電壓才有意義,如果說成“電路中某點的電壓是多少”是沒有意義的。學生們聽了我的講解恍然大悟,臉上不由露出了破解難題后的興奮和欣慰。再做題時,學生總會主動找到兩點再標電壓,再也不會犯“A點的電壓是2伏”的錯誤了。
三、“串聯電路中的電流、電壓、電阻間的關系”的巧喻
串聯電路中的電流處處相等;串聯電路的總電壓等于各部分導體兩端的電壓之和;串聯電路的總電阻等于各部分導體的電阻之和。為什么電壓、電流、電阻的關系會不同呢?學生不理解,只會根據課本上的結論死記硬背,因此在計算應用時,學生經常會將關系混淆甚至忘記。怎樣幫助學生理解呢?我靈機一動,這樣講道:當我班40位同學從四樓到底樓時,無論老師站在樓梯上的任何一點處清點人數,都能數到有50位同學。那么,串聯電路只有一條通路,電路中的電荷只有一條通道,所以無論你在電路中哪一點測電流,都應該是相等的,也即在“串聯電路中電流處處相等”;電壓類比喻為高度,四層樓的總高度等于每層樓高度之和,那么“串聯電路的總電壓等于各串聯部分兩端的電壓之和”也就不難理解了;電阻類比喻為每層樓同學們受到的阻礙,如果每層樓都有阻礙,同學們到底樓要經過總阻礙等于每層樓的阻礙之和。與此相仿,在串聯電路中電流要依次經過一個個的電阻,“串聯電路的總電阻就等于各部分導體的電阻之和”,是不是這樣呢?學生聽后覺得很形象,連連點頭。
四、并聯電路中的電流、電壓、電阻間的關系的巧喻
并聯電路中干路中總電流等于個支路電流之和;并聯電路各支路兩端的電壓相等;并聯電路總電阻的倒數等于各支路電阻的倒數之和。在學生看到并聯電路的規律之后第一感覺就是一個字:暈。一會兒相等,一會兒是之和,一會兒又是倒數之和了,怎么這樣復雜啊?見了這么繁的規律首先心里就煩了,哪里還談什么靈活應用。怎樣用一個恰當的比喻讓學生能輕松理解,打消學習的畏難情緒呢?我還是以同學們熟悉的下樓作比喻:如果是兩條支路的并聯電路,就相當于同學們分別從前后兩幢樓的樓梯下樓。出操下樓時,男生從前面一幢樓的樓梯下,女生從后面一幢樓的樓梯下,那么到操場會合時,學生總人數等于男生與女生之和,這相當于“并聯電路中,干路上的總電流等于各支路電流之和”;高度類比喻為電壓,不管你是從哪幢樓下去,每位學生下降的高度都是四層樓高,每個同學下降的高度都是相等的,誰都不能偷懶。那么電路就有“在并聯電路中,各支路兩端的電壓相等”;當同學們由原來的一個樓梯下樓分散為由兩個樓梯下樓,路變寬了,擁擠程度是緩解了,阻礙變小了。所以電路中并聯一個支路后的總電阻要比原來的電阻小,也即“并聯電路的總電阻要比任何一個支路的電阻都要小”。
五、并聯電路的總電阻公式R=RR/(R+R)的巧喻
并聯電路的總電阻公式R=RR/(R+R)。學生在應用時經常會把公式弄倒了,寫成R=R+R/RR的形式。怎樣幫助學生記憶呢?上課時,我兩腳叉開,兩手側向平伸,擺了一個“大”字造型:頭晃一晃表示分子是一項,兩手平伸代表分數線,然后左腳右腳分別重重地跺一下表示分母是兩項。學生們看著我夸張的表演不由得哄堂大笑,很快就記住了這個公式。接著我又打趣他們說:“你們可千萬不要給我玩倒立呀!”也即不要寫成R=R+R/RR兩腳在上頭往下。果然,作業中沒有學生再把公式寫倒了。
六、歐姆定律中電流、電壓、電阻三者之間的關系的巧喻
在歐姆定律的應用中,電流、電壓、電阻要求一一對應,并要明白三者之間的關系。在這三者中,電阻是個不變量,當加在兩端的電壓改變時,電流會跟著改變,電阻一般認為是不變的。但是在練習時學生經常出錯。例題:“一導體當兩端的電壓是2V時,通過它的電流是0.2A,當該導體兩端的電壓變為10V時,通過它的電流是多少?這時它的電阻是多少?”學生在遇到這類問題時經常出現張冠李戴的現象,寫成R=U/I=10V/0.2A=50Ω,殊不知當電壓發生變化時,電流也變了,不再是原來的0.2A了。這道題要抓住電阻不變來求解,先根據電壓是2V時,通過它的電流是0.2A,求出電阻是10Ω,然后當電壓變為10V時,電阻不變求電流。在幫助學生糾錯時我用了這樣一個比喻:電阻好比是一個家庭的“老爺”,電壓好比是“太太”,那么電流就是“少爺”了。當“老爺娶了大太太——加了2V的電壓,生了個大少爺——產生的電流是0.2A;當老爺又娶了個二太太——導體加10V的電壓后,就會生個二少爺——電流變為1A,而老爺只有一個——電阻始終是10Ω。一段導體中的電流隨著電壓的變化而變化,電阻是不變的。”聽完我的講解,學生們在大笑的同時,輕松地理解了電流、電壓、電阻三者之間的關系,再遇到類似的問題也很少犯錯了,解題時一一對應、井井有條。
實踐證明,利用比喻來說明一些錯綜復雜、抽象難懂的道理,將深奧晦澀的電學形象化、具體化,這樣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加強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又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融洽師生關系。更重要的是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輕松多了。這樣會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由喜歡老師發展到喜歡物理這門學科。
參考文獻:
[1]物理新課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