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建兵
摘要: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是生物進化歷程的前提和基礎,只有生命出現了,才能談生物的進化,才能解釋為什么會有我們眼前的這一切。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應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把學習的鑰匙交給學生,為學生提供展示的舞臺,教師起引導作用,引導學生去思考、去探索,從而獲得知識。
關鍵詞: 生命的起源教學學法教學過程
1.教材分析
本節課安排在滬科版八年級下冊第三章生物的進化的第一節,從大的方面來看,第三章可以看做是整個中學生物學學習的高潮部分。
由于本節課的主題“生命的起源”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定論,只是存在著眾多的假說,因此本節內容伸縮性比較大。課本上除介紹了傳統的“化學起源學說”以外,還提到了“宇生說”的部分內容。
2.教法與學法的構思
2.1教法
2.1.1學生情況分析
心理分析:八年級學生表現欲強,好奇心重,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參與的積極性很高。
能力分析:經過一年多新課程的實施,學生已經適應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也具備了一定的收集資料和分析資料的能力。
知識分析:因為牽扯了一些有機化學知識,對此滬科版生物七年級上冊P74—75閱讀材料提到的瘋牛病病毒——朊病毒有關內容,應該能幫助學生理解為什么米勒試驗中得到氨基酸就讓人類看到了研究生命起源的曙光。
2.1.2本節課遵循的教學規律
遵循直觀性教學原則:充分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圖片、視頻資料,變抽象為具體,幫助學生掌握知識。
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把學習的鑰匙交給學生,為學生提供展示的舞臺,教師起引導作用,引導學生去思考、去探索,從而獲得知識。
2.1.3各種資源的利用和實施
學生資源的開發和利用:(1)課前準備:把學生分成四個小組,分別查找有關生命起源的學說。(2)課堂討論:各組推舉出一個代表在課堂發言,并且成員可以對其他小組的見解提出質疑。(3)課堂總結:可以根據課堂討論結果選擇自己認可的觀點。
2.1.4教師的作用
課前學生搜集資料時協調各個小組搜集的內容,并幫助他們綜合利用各種材料。在課堂上運用語言和技巧,在不同教學環節中起到轉承作用,在各個小組發表見解以后給予簡單點評,并出示一些相關的圖片或視頻材料幫助學生理解該點內容。
2.2學法:本課首先體現的是學生的自主學習,通過情境設置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其次,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與交流,分析綜合搜集到的資料,形成集中觀點。最后,指導學生在確立自己的觀點的同時分析評價其他觀點,從而學會用辯證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世界。
3.教學過程的設計
3.1創設情境導課:生命是多么美好,多么神奇呀!可是你知道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什么樣的?它們又是如何誕生的呢?我們今天就來探討地球上生命的起源這個問題。
3.2過渡
針對這個問題,相信大家都做好了準備,有了自己的見解,現在老師的“百家講壇”就正式為大家開放了,請各個小組的代表分別闡述各自的觀點。當然,闡述完畢,其他同學可以提出自己的疑問。
3.3學生活動
第一小組:神創論
內容:女媧造人,上帝造人。
疑點:女媧和上帝是誰創造的?他們又在何處?
教師點評:這些神話傳說,是在科技不發達的情況下,人們對一些解釋不了的現象所做的猜想,雖然它們在證據面前會不攻自破,但這里面也蘊含了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
第二小組:自然發生學說
內容:腐草化螢,腐肉生蛆。
疑點:巴斯德的鵝頸瓶試驗,意大利醫生F.Redi證明腐肉不能生出蒼蠅的實驗。
教師點評:這由亞里士多德提出,直到1861年法國的生物學家巴斯德設計了著名的鵝頸瓶試驗,才徹底推翻了這一學說。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不能盲目地迷信權威,在科學面前,我們要大膽提出自己的質疑。
第三小組:宇生說
內容:1969年9月28日,科學家發現,墜落在澳大利亞麥啟遜鎮的一顆炭質隕石中就含有18種氨基酸,其中6種是構成生物的蛋白質分子所必需的。
疑點:宇宙空間的物理條件,如紫外線等各種高能射線及溫度等條件對生命都是致命的。而且,即使有這些生命,在它們隨著隕石穿越大氣層到達地球的過程中,也會因溫度太高而被殺死。
教師點評:“宇生說”是近來比較有爭議的學說之一,一些有機分子如氨基酸、嘌呤、嘧啶等分子可以在星際塵埃的表面產生,這些有機分子可能由彗星或其隕石帶到地球上,并在地球上演變為原始的生命。
第四小組:化學起源學說
內容:化學起源說將生命起源分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無機小分子生成有機小分子的階段。第二個階段,從有機小分子物質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質。第三個階段,從生物大分子物質組成多分子體系。第四個階段,有機多分子體系演變為原始生命。
疑點:有機多分子體系演變為原始生命沒有實驗根據。
教師點評:化學起源說是被廣大學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說。這一學說的前三個階段都能在實驗室里被證實,只有第四個階段還有待大家進一步努力探究。
3.4教師展示視頻資料,具體介紹化學起源學說內容和相關證據。然后讓學生填寫圖表,鞏固該點知識。
活動小結:今天我們了解了有關地球上生命起源的四個學說,希望我們在座的各位同學能好好學習,為揭開這個謎團作出自己的貢獻。
3.5課堂知識檢測
1.下列哪一項是原始大氣中沒有的( )
A.氨B.水C.氧氣D.氫
2.在原始的地球表面,首先形成的生命的基礎物質是()
A.小分子有機物B.大分子有機物
C.小分子無機物D.原始生命
3.原始生命是在原始海洋中誕生的主要原因是( )
A.水是營養物質B.許多生化反應是離不開水
C.水中有氧D.水是生物體的組成成分
4.原始大氣在、,以及雷電等自然條件的長期作用下,形成了許多簡單的有機物。
4.教學體會
本節課引用了中央電視臺的“百家講壇”這種新型的活動方式,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每位學生在準備該活動的過程中基本上已經掌握住了有關生命起源的各種學說知識。教無定法,學生學到知識才是關鍵。通過檢測,學生較好地完成了本節課的任務。
參考文獻:
[1]王永勝.生物學核心概念的發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82-85.
[2]劉本舉.資料型探究活動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生物學教學,2004,(11):12-13.
[3]李臣.活動課程研究.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