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應
從現代心理學的角度分析,當課堂教學進入結尾階段,正是學生精力最感到疲倦、注意力最容易分散、效率最為低下的時候。這時,最需要介入有效的刺激來保持學生學習興趣的連續性。因此結課與開課應能做到相呼應,有始有終,使整堂課渾然一體對教學效果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下面我就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結課做了一點膚淺的探索,希望能得到同行們的批評與指正。
1.由“山窮水盡”到“柳暗花明”──誘發想象
根據小學生喜歡幻想、想象、好奇心強的心理特點,在結課時,先誘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然后話鋒突轉,制造懸念,讓學生有一種“山窮水盡”的感覺,進而巧妙地引導學生進入課外閱讀。通過閱讀讓學生自己尋求問題的答案,達到“柳暗花明”的目的。如教《琥珀》一課的結束教學時,教師適時出示一幅琥珀的精美掛圖,其用意是讓學生回憶文章有關的句子和想象琥珀形成的過程,使學生感覺到既含蓄、雋永、耐人尋味,又能有效地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2.因勢利導,概括總結──培養能力
當課堂教學的重難點解決后,教師可結合課文,用歸納結尾的方式引導學生以準確、簡練的語言,對所學內容作出概括、總結??梢詺w納課文的思想內容、寫作特點。一方面可培養學生的概括、總結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使學生對課文的主要內容有明晰的了解,提高教學效果。
3.巧妙設問,訓練思維──開拓思路
在課文教學的結尾處設問,可把學生的思維再次推向高潮,從而達到拓寬思路、語言訓練的目的。如在《凡卡》的結課時,引導學生討論凡卡給爺爺的信發出去后,命運將會如何。學生積極思考時,教師進一步設問:“爺爺能收到凡卡的信嗎?為什么?凡卡能跑回去嗎?為什么?假如爺爺把他接到鄉下,就能擺脫苦難的命運嗎?為什么?”這些設問,使學生思維形成“發散──集中──發散──集中”。此過程突破常規和經驗的禁錮,不斷使學生的思維向獨特性和創造性方面發展。
4.創設情境,產生共鳴──滲透德育
在課終處,創設一些與課文相稱的生動情境,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讓學生與作者產生共鳴,同時抓住學生的心潮起伏、情感相通的時機,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學生懂得并接受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5.盡顯教師語言藝術,讓結課更有魅力
教師在結課時,用警示語觸動學生心靈深處,使其情思之弦震顫不已,心潮的波瀾難以平靜,收到發人深省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