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鴻勝

導讀:21世紀堪稱是海洋世紀,開發利用海洋是當今世界發展的大趨勢。國務院近年來批復了關于我國跨行政區劃的戰略性規劃和區域性發展的指導意見有二十多項,大多集中在我國沿海的南海、東海、黃海和環渤海等區域。這預示著我國新世紀的海洋發展戰略在“十二五”期間全面領航啟動,將對我國沿海廣西北部灣、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環渤海等城市群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將進一步使區域發展從單純追求經濟增長轉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海洋世紀;重大戰略;沿海城市群;可持續發展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2.01.002
21世紀是人類開發海洋、發展海洋經濟的新時代。隨著陸域資源、能源和空間的壓力與日俱增,人類已將陸域發展轉向資源豐富、地域廣袤的海洋,未來海洋必將成為世界社會經濟活動的主戰場。挪威發布了《保護海洋的財富》,加拿大出臺了《加拿大海洋戰略》,美國制定了“美國海洋行動計劃”,歐盟制定了“海洋空間規劃”等。為此,國際海洋重大戰略產生了許多新的特點。
一、國家海洋重大戰略的發展背景
(一)國際海洋的發展方向
1、城市聯盟發展成為全球海洋競爭的主體。經濟全球化的產業集聚與擴散已突破了單個城市或區域界限,在推動城市和區域經濟增長中,加強區域內城市間聯系,城市日益成為利益共同體。城市聯盟的區域利益集團,已成為國家參與全球海洋競爭與國際海洋分工的基本主體。
2、新技術作用在海洋戰略中更為凸現。海洋國際市場的競爭促進了海洋科技開發和技術創新。海洋新技術應用,將為城市聯盟的區域利益帶來巨大的潛在效益與綜合價值。因此,提高海洋資源利用效率和促進海洋經濟環境友好發展,是國家提升海洋綜合競爭力的關鍵。
(二)海洋經濟的發展趨勢
國際海洋戰略地位上升,河口海岸和島嶼成為海洋開發的重點。海洋的特殊地理特點和豐富的海洋資源,已經使海洋成為國際政治、經濟和軍事斗爭的重要舞臺,主要體現在海洋經濟在沿海各國經濟中所占據的重要地位。
1、世界海洋經濟發展的未來特點
(1)國際上已將河口海岸和島嶼視為海洋開發的重點。河口海岸和島嶼地處江海接合部,其通江達海的獨特區位條件使其擁有外通大洋、內連深廣經濟腹地的突出優勢,因而成為國家海上防御的重要基地、對外貿易的交通要塞以及世界頂級城市和特大城市的發祥地,也因此成為各國海洋經濟開發的熱點和重點。
(2)海洋產業結構向高級化演進。世界海洋產業結構正由“海洋第一產業獨大”向“三、二、一”高級結構轉型,更注重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充分考慮生態系統、社會系統和經濟系統的協調發展。
(3)產業層次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升級,海洋港口與航運服務、海洋設備和濱海旅游帶動了海洋第一、二產業與第三產業的融合發展。海洋的開發方式由傳統單項開發向現代綜合開發轉變,開發理念從一味索取轉變為生存與發展相協調,實現海洋可持續發展。
2、世界海洋經濟產業的分布特點
(1)布局重心向亞太地區轉移
原來海洋產業分布主要集中在歐美海洋等國家,目前,這些國家的海洋產業所占產值的比重則呈下降趨勢。近年來,海洋產業空間布局的重心向亞太地區轉移,亞洲太平洋沿岸國家海洋產業所占的世界海洋產業比重,總體呈現逐年增加特點。從世界海洋產業市場分布來看,目前亞洲最大,其次是歐洲、北美洲、南美洲和非洲。其中,航運收入和海軍支出是海洋產值中最高的海洋產業,最大的市場在亞洲。
(2)研究重心向深海開發拓展
在世界海洋研究領域,海洋科技不斷發展,深海勘測和開發技術逐漸成熟,計算機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在船舶設計和生產中加大應用,科學考察船、載人潛水器、遙控潛水器、深海拖拽系統、衛星等先進設備廣泛使用,海洋開發逐漸從近海轉向深海,開發內容也由簡單的資源利用向高、精、深加工領域拓展。
3、世界海洋生態安全的嚴峻威脅
來自海洋生態的安全現在受到前所未有的嚴峻威脅,如深受海洋環境污染損害的紐約灣、東京灣、墨西哥灣、杭州灣、地中海、波羅的海頻頻告急,有些海域幾乎成了沒有生命存在的“死?!?。因此,建立國際統一的海洋環境監測系統和數據信息網絡,促進對海洋環境保護和恢復,推動可持續發展和對海洋資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義。世界各海洋大國逐漸形成了基于生態系統的海洋管理理念,協調海洋資源的開發與保護,解決生態危機。通過建立國際高層協調機制,多個沿海國家制定海洋綜合管理法規,建立和完善國際海洋管理體制,成為國際海洋政策或戰略的重要內容。
(三)國內海洋的發展重點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海洋戰略,實施海洋開發戰略已成為我國“十二五”的發展重點。國務院印發了《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批復了《國家海洋事業發展規劃綱要》,對山東、浙江、廣東發展海洋經濟發展給予高度關注。對環渤海批復了河北沿海發展戰略,對長三角區域批復了《關于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江蘇省沿海地區發展規劃》、《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規劃》等文件。2011年6月,國務院批復成立舟山群島新區,這是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的又一重大部署。國家海洋重大戰略的發展形勢,對我國區域發展將產生了重要作用。
二、北部灣與珠三角區域的發展態勢
2008年1月國務院批準實施《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廣西北部灣有望成為中國經濟第四增長極,標志著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開發開放上升為國家戰略。
(一)廣西北部灣面臨新一輪發展機遇
北部灣正在成為重要國際經濟區域的合作區,正在成為支撐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高地,將成為我國沿海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這是因為:
1、中國-東盟合作為北部灣經濟區發展提供了對外開放的大平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構建與發展,以及《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簽訂,使中國與東盟合作逐步從低層次向高層次、從要素合作向制度合作發展。這將有利于北部灣經濟區進一步提高開放度,從貿易為主的單一合作模式向多層次、寬領域合作,實現新跨越。
2、“一軸兩翼”區域合作新格局確立了北部灣經濟區的中心地位?!耙惠S兩翼”把北部灣經濟區與東盟國家的經濟合作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超越了國界的地理界線,讓北部灣經濟區成為區域經濟合作的中心,實現北部灣經濟區率先崛起的發展目標。
3、泛北部灣經濟合作有利于北部灣經濟區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和體制創新。泛北部灣經濟合作區是地緣經濟概念,已開始成為中國-東盟“一軸兩翼”區域合作新格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地緣關系和文化的互融性更容易促進各國在具體要素合作和制度合作上達成共識,在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布局、重點區域發展的戰略規劃上深度合作,建立有效機制。這有利于北部灣經濟區實現資源優化配置,通過制度對接,實現體制創新。
4、北部灣經濟區戰略定位有利于發揮國際通道的作用。北部灣經濟區作為西部大開發和面向東盟開放合作的重點地區,有利于利用海、灘、灣等資源優勢,優化產業結構,提升城市承載能力,加強與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發展互動,發揮溝通東中西的作用。
5、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產業轉移為北部灣經濟區的開放開發注入了新的活力。經濟全球化浪潮正在不斷推進,中國已成為國際產業資本轉移的重要聚集地,正在成為世界制造中心。這為北部灣經濟區加強與歐美、日、韓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合作,引進資本和先進技術創造了契機。
(二)廣西北部灣區域發展的基本態勢
國務院批復廣西北部灣規劃,是要將廣西的南寧、欽州、防城港和北海這四座城市形成凝聚力,加強區域合作與協調發展,擴大對外輻射的張力。
1、北部灣區域的發展將超常規發展。在泛北部灣合作中,廣西北部灣的發展已納入東盟自由貿易區的范圍。泛北部灣區域合作的目標,就是要使原來泛北部灣區域由一個戰爭灣變成一個和平灣,進而建設成發展灣。在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發展的大背景中,這個區域有很多需要協調和合作的方面。目前,泛北部灣區域合作具有在共同按照市場經濟體系框架下的要素合作的基本特征。
2、北部灣區域合作將借鑒長三角區域合作的作用。北部灣區域合作告訴我們,在重視要素合作的同時,要逐步改善發展環境,加強制度合作。政府不僅要為企業搭臺,更要不斷加強自身的制度建設,在區域發展中對制度建設問題達成共識。從目前看來,一些發達地區的教訓研究被北部灣發展所借鑒。比如,北部灣區域發展進入到了一個高速增長期,經濟總量規模大了,環境保護刻不容緩。廣西北部灣擁有遼闊的海域,環保的容量很大,還擁有廉洲灣、北海灣、鐵山港等眾多我國最具特色的海灣,廣西北部灣的發展堅決不走先發展、后治理的老路。在廣西北部灣的開發中,環境資源的保護將放在首位,嚴禁濫用土地和濫開發,著重發展科技含量高、土地集約型產業。
3、北部灣依托的腹地,經濟狀況不如長三角區域,這將是困擾北部灣區域發展的難題。長三角依托的腹地,主要是上海、浙江及江蘇,經濟總量比較大。廣西北部灣和長三角相比,在腹地上有落差。也因為有落差,它的發展空間還會很大。而長三角結構調整,需要騰籠換鳥,成本會很高。兩者在優勢上也不相同。北部灣的城市有后發優勢,有非常好的環境。具有生態和旅游資源,非常適宜人居。在改革過程中的許多沿海開放城市,有些起步早但發展不快,有些起步晚但發展很快,關鍵是要抓住機遇。北部灣的城市只要抓住機遇,就會有很大的發展。
4、廣西北部灣和泛北部灣區域合作,將會在四個方面有重大突破。一是進行基礎設施一體化工程,這是實現區域合作的前提和必須條件;二是產業形成互補,尋找錯位競爭發展方向;三是掌握區域發展從極化發展到泛化發展的規律,要求不斷深化后從經濟領域擴展到文化等各個領域;四是在廣西北部灣發展中,重視區域發展的不平衡性問題。因此,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中,準確判斷形勢、掌握機遇,將是廣西北部灣發展所帶來的最大挑戰。
(三)深圳和香港都會合作的未來趨勢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GDP總量占中國經濟總量的10%。從珠江三角洲合作關系和外向度看,發展的重點是深港都會合作。深港都會合作對中國經濟發展具有很重要的意義。所謂深港都會合作就是香港、澳門和深圳之間的相互聯動,它是基于外向型政策,以內地與香港和澳門更緊密的經貿工作安排為基礎,推動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及深圳和香港的都會合作。在國家出臺了內地與香港和澳門更緊密的經貿工作安排政策后,深港都會合作的核心是,要成為亞太地區的經濟指揮中心和控制中心。
三、環渤海區域城市群的發展態勢
我國“十二五”期間,環渤海區域城市海洋經濟發展的定位將對環渤海區域城市群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一)遼寧省海洋經濟發展定位
2009年7月國務院通過了《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遼寧沿海經濟帶由大連、丹東、錦州、營口、盤錦、葫蘆島6個沿海市所轄的21個市區和12個沿??h市。戰略定位是:立足遼寧、依托東北、服務全國、面向東北亞,把沿海經濟帶發展成為特色突出、競爭力強、國內一流的臨港產業集聚帶,將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建設成為改革創新的先行區、對外開放的先導區、投資興業的首選區、和諧宜居的新城區,形成沿海與腹地互為支撐、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二)天津市海洋經濟發展定位
2006年5月國務院發布《關于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有關問題的意見》,天津濱海新區包括塘沽區、漢沽區、大港區三個行政區和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天津港保稅區、天津港區以及東麗區、津南區的部分區域。戰略定位:依托京津冀、服務環渤海、輻射“三北”、面向東北亞,努力建設成為我國北方對外開放的門戶、高水平的現代制造業和研發轉化基地、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逐步成為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環境優美的宜居生態型新城區。同時,重點發展現代物流中心,建設濱海新區商貿中心,發展海洋旅游中心,加快發展海洋高新技術示范中心,積極發展濱海都市型漁業中心,建設臨港工業中心。
(三)山東省海洋經濟發展定位
2011年1月,國務院批復了《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這是我國第一個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區域發展戰略。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包括山東全部海域和青島、東營、煙臺、濰坊、威海、日照6市及濱州市的無棣、沾化2個沿??h所屬陸域,海域面積15.95萬平方公里,陸域面積6.4萬平方公里;山東省其他地區作為規劃聯動區。戰略定位是:立足山東半島在海洋產業、海洋科技、改革開放和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優勢,結合我國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和優化沿??臻g布局等方面的戰略要求,建設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海洋產業集聚區,建設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區、國家海洋經濟改革開放先行區和全國重要的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
四、東海及長三角沿海區域的發展態勢
(一)東海區域及長三角海洋經濟發展定位
在《國務院關于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中指出,長三角地區要建設航運資源高度集聚、航運服務功能健全、航運市場環境優良、現代物流服務高效,具有全球航運資源配置能力的國際航運中心;基本形成以上海為中心、以江浙為兩翼,以長江流域為腹地,與國內其他港口合理分工、緊密協作的國際航運樞紐港;基本形成規?;?、集約化、快捷高效、結構優化的現代化港口集疏運體系,以及國際航空樞紐港,實現多種運輸方式一體化發展;基本形成服務優質、功能完備的現代航運服務體系,營造便捷、高效、安全、法治的口岸環境和現代國際航運服務環境,增強國際航運資源整合能力,提高綜合競爭力和服務能力。
(二)東海區域及長三角海洋經濟發展態勢
長三角海洋經濟發展迅速,海洋生產總值占全國生產總值近三分之一,海洋經濟已經成為長三角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新的增長點。
1、浙江海洋經濟的發展規劃
國務院批復的《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規劃》提出:充分發揮浙江海洋資源和區位優勢,加快培育海洋新興產業,積極推進海島開發開放,努力建設海洋生態文明,探索實施海洋綜合管理,提高海洋開發和控制水平,增強區域輻射帶動能力,促進長江三角洲地區產業結構優化和發展方式轉變,為全國海洋經濟科學發展提供示范。建設我國重要的大宗商品國際物流中心、我國海洋海島開發開放改革示范區、我國現代海洋產業發展示范區、我國海陸協調發展示范區。
2、江蘇沿海地區的發展規劃
國務院批復的《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指出:充分發揮江蘇沿海地區區位獨特、土地后備資源豐富等比較優勢,把加快建設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和促進海域灘涂資源合理開發利用作為發展重點,統籌城市與農村、陸地與海洋、經濟與社會發展,著力優化空間布局,推進區域一體化發展,著力轉變發展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著力加強區域合作,增強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的輻射帶動作用,不斷提高綜合實力和競爭力,努力將江蘇沿海地區建設成為我國東部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在區域協調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發揮更大作用。
3、福建與海峽西岸的發展規劃
國務院批復的《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指出:海峽西岸經濟區,是指臺灣海峽西岸,以福建為主體包括周邊地區,南北與珠三角、長三角兩個經濟區銜接,東與臺灣島、西與江西的廣大內陸腹地貫通,具有對臺工作、統一祖國,并進一步帶動全國經濟走向世界的特點和獨特優勢的地域經濟綜合體。2009年5月國務院批復福建省海洋經濟發展定位:兩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試區域,服務周邊地區發展新的對外開放綜合通道,東部沿海地區先進制造業的重要基地,我國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從區域發展來看,海峽兩岸經濟區,福建與臺灣的區域經濟聯動。在這個聯動中,關鍵是要解決今后“一國兩制”的體制問題。
(三)長三角沿海城市區域戰略定位與發展目標
根據《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長三角海岸帶及鄰近海域11個城市,通過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形成各具特色的海洋經濟區域。
1、蘇東海洋經濟區
該區北起繡針河口,南抵長江口,絕大部分為淤泥質海岸,岸線長954公里,灘涂面積約5100平方公里,優勢海洋資源是漁業資源、灘涂資源,南部、北部地區海洋開發程度較高。主要發展方向為:建設海珍品和魚類養殖出口創匯基地;轉變灘涂開發利用方式,發展特色水產品和經濟作物;重點建設連云港主樞紐港,發揮新歐亞大陸橋東方橋頭堡作用,開發南通港的外港區;結合沿海工業布局,積極引導海水利用;挖掘濱海旅游資源,形成獨特的濱海旅游景區。
2、長江口及浙江沿岸海洋經濟區
該區北起長江口,南抵浙閩交界的沙埕灣,絕大部分為淤泥質海岸,岸線長2012公里,灘涂面積約3300平方公里,優勢海洋資源是港口資源、旅游資源和漁業資源。長江口及杭州灣地區海洋開發基礎好、程度高,是我國海洋經濟發展最具潛力的地區之一。主要發展方向為:建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加強寧波-舟山港和杭州灣外港區建設;發展海洋油氣和海洋化工深加工;優化資源配置、調整布局結構,發展海洋船舶工業,提高國際競爭力;完善杭州、寧波和舟山群島旅游景區,建設浙北-上海海濱海島旅游帶;調整漁區經濟結構,發展遠洋捕撈,搞好浙南海水養殖基地建設;加強海水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的研究與開發。
(四)舟山海洋發展定位
舟山群島區位優越,面向太平洋,背靠長三角,是我國東部沿海流域走向世界的海上門戶、東海最前哨。舟山群島資源獨一無二,深水岸線和航道具有巨大的發展優勢,海洋資源豐富。但由于群島限制,島嶼發展空間偏小,腹地狹窄,淡水資源短缺,電力、交通等基礎設施配套較差,且建設標準較高,產業基礎相對薄弱。
1、舟山群島新區的發展定位
2011年6月《國務院關于同意設立浙江舟山群島新區的批復》指出,舟山群島新區作為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的先導區、海洋綜合開發試驗區和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要加強體制機制創新,擴大對外開放,逐步建成我國大宗商品儲運中轉加工交易中心、東部地區重要的海上開放門戶、海洋海島綜合保護開發示范區、重要的現代海洋產業基地、陸海統籌發展先行區,在推動浙江經濟社會發展、推進東部地區發展方式轉變、促進全國區域協調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
2、舟山群島新區的發展目標
《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提出了舟山群島新區發展目標。舟山要發揮海洋和港口資源優勢,建設以臨港工業、港口物流、海洋漁業等為重點的海洋產業發展基地,與上海、寧波等城市相關功能配套的沿海港口城市,設立浙江舟山海洋綜合開發試驗區,重點推進寧波-舟山港一體化進程,發展集裝箱運輸和大宗散貨中轉運輸,建設寧波-舟山港大噸位、專業化鐵礦石碼頭和原油碼頭,完善鐵礦石、原油、煤炭、糧油等大宗散貨接卸轉運系統和集裝箱運輸系統。
3、舟山群島新區的建設目標
《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規劃》提出了建設目標。一是建設大宗商品國際物流基地。規劃建設臨城港航服務集聚區和一批大型港口物流項目,打造全國重要的鐵礦砂中轉貿易、煤炭中轉加工配送、油品中轉貿易儲存、糧食中轉加工配送、化工品中轉儲運加工、集裝箱中轉運輸六大基地。建設舟山大宗商品交易服務平臺,引導大型企業和國際貿易商開展大宗商品交易。二是建設現代海洋產業基地。加快船舶工業整合提升,重點發展海洋工程、特種船舶和船舶配套產品制造,努力建成國內重要的造船基地、船舶修理基地和船舶工業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加大對遠洋漁業和國內海洋捕撈業轉型升級扶持力度,打造全國重要的遠洋漁業基地。綜合開發風能、潮汐能、波浪能、太陽能等新能源,培育相關制造業,建成海洋新能源綜合開發基地。三是建設海洋科教基地。推進建設舟山海洋科學城,加大海洋科技成果轉化平臺的建設力度,扶持建設一批海洋科研中試基地和孵化器,支持國家重大海洋科研成果轉化落地,構筑我國新興海洋科技研發轉化基地。實施海洋人才工程,建設我國重要的海洋專業人才教育培養基地。四是建設群島型花園城市。加大海島特色文化挖掘、歷史遺存保護、生態景觀修復力度,推進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升海島居民生活質量。注重海域、海島功能分工與差異化導向,優化產業布局,突出不同海島城鎮的特色個性,建成風光秀美、生態和諧的群島型花園城市。
毫無疑問,21世紀堪稱是海洋世紀,開發利用海洋是當今世界發展的大趨勢。國務院近年來批復了關于我國跨行政區劃的戰略性規劃和區域性發展的指導意見有二十多項,大多集中在我國沿海的南海、東海、黃海和環渤海等區域。這預示著我國新世紀的海洋發展戰略在“十二五”期間全面領航啟動,將對我國沿海廣西北部灣、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環渤海等城市群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將進一步使區域發展從單純追求經濟增長轉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持續發展。
責任編輯:張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