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干部3523 票民眾3366票 綜合得票率61.47%
評點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所社會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于建嶸
上榜理由:“發展是硬道理,穩定是硬任務。”2011年,社會群體性事件呈現出多發、易發等特征。維穩只有建立在對民眾的基本權利得到確認與保護基礎上,才可能是穩固而長久的。
當前基層社會出現的維穩怪圈,是因為維穩的出發點就是維護社會的剛性穩定。所謂“剛性穩定”是以社會絕對安定為管治目標,把一切抗議行為都視為無序和混亂,都要采取一切手段進行壓制或打擊。在剛性穩定的情況下,社會管治的方式總是簡單化和絕對化。因此,工人、農民、市民等群體為了自身利益采取集體上訪、游行示威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訴求和意愿,本來應該被看作是在行使公民正常的利益表達權利,卻被當成了影響穩定的“群體性事件”。各級政府特別是基層政府,就不得不采取各種維穩行動。這樣也就把政府特別是基層政府推到了前臺,成為了沖突的一方。
可見,正是由于地方政府的“刻意作為”使原本應是大量“正常”意愿表達的群體行為變成了“非法事件”。同時,政府還要直接面對這些“非法事件”,沒有任何緩沖和回旋的余地,更不能充分利用社會中介組織在矛盾調解和糾紛化解中的作用。也就是說,一些地方黨政官員為了實現其維穩目標不惜壓制甚至犧牲民眾的利益訴求,這就造成一些地方政府以“穩定”為借口,侵犯民眾的合法權益、破壞最基本的社會規則,即所謂“掛著維穩的羊頭,賣著濫用權力的狗肉”。為了保證在自己任期內不發生影響穩定的事件,個別領導干部對一些問題能推就推,能捂就捂,只要矛盾不激化,不影響自己的政績。這種現象在某些地方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
實際上,由于當前中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社會結構和利益格局都在發生深刻變化,所以產生各種利益矛盾和利益沖突是很正常的,也是不可避免的。換言之,在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有矛盾和沖突并不可怕,關鍵是怎樣對待這些矛盾和沖突。社會學家們認為,社會沖突本身也是存在正功能的。一個社會不可能沒有矛盾和沖突,關鍵是要把它們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也就是說,一個國家最可怕的事情不在于發生什么問題,譬如群體性事件等之類的具體問題,而是出現了社會沖突事件后,我們該怎么認識它、怎么處置它。
對于政府維穩與民眾維權,從本質上來看,二者并不矛盾,維權是維穩的前提和基礎。維穩只有建立在對民眾的基本權利得到確認與保護基礎上,才可能是穩固而長久的。如果為了維穩不惜侵害民眾的基本權利,這樣的穩定只能是暫時而脆弱的。尤其是在當下的中國,民眾的權利意識正隨著“權利話語的凸顯以及維權事件的頻繁發生”逐漸覺醒,如果能在此關鍵時刻抓住機會,建立健全制度化的維權機制,暢通公民的利益表達渠道,提高底層勞動者尤其是弱勢群體在利益綜合以及政策制定中的博弈能力,一定能夠盡快實現真正的和諧穩定。因為,只有建立制度化的、完善的利益訴求機制,才能更好的維權,從而才能更有效的維穩。
總之,真正的穩定不應該像現在這樣為了維護剛性穩定,通過“穩定壓倒一切”的意識形態規訓、目標責任制的維穩行動約束、“一票否決”的組織紀律懲戒等一系列“以權力訓導權力”壓力維穩方式,而是應該建立在“以權利馴服權力”的基礎上,讓權力真正以保護公民的個人權利為最終依歸。
責編/徐艷紅美編/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