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軍
領導干部的思想每年都有大變化,每年都有新特點,如果概括2011年的思想變化,可以用四個字來表示,那就是重視“人民權利”。從重視“民生”到重視“民權”,以“民生”鞏固“民權”,以“民權”促進“民生”,“民生”與“民權”并駕齊驅,攜手并進,共同推動社會全面進步。這其中以下幾個方面表現最為突出。
從做好蛋糕到分好蛋糕
迄今為止,發展仍然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但發展的成果必須讓所有人分享。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后富,實現共同富裕是鄧小平定的基調。如果先富起來不帶動后富,做完蛋糕放棄分蛋糕,中國就會走向資本主義,出現兩極分化,社會主義就會失敗。但是何時分蛋糕,鄧小平并沒有為后人定下時間表。
2011年某些地方領導人的蛋糕論引發了輿論廣泛關注。“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就要在發展的過程中,統籌兼顧,處理好發展與分配的關系,集中精力發展經濟將蛋糕做大的同時要兼顧社會公平,分配好蛋糕。這也表明,繼續做好蛋糕和分好蛋糕的時間表已經提上了議事日程。效率重要,分配也同樣重要,如果公平正義的底線失守,必將成為中國社會動蕩的根源。蛋糕分不好,已經做大的蛋糕也會受到破壞。
從現實執政到網絡問政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微博、博客等為代表的網絡新媒體已日益成為輿論傳播和熱點聚集的重要源頭,輿論熱點的多發、突發、頻發也已成為常態。以微博為例,有人曾做過一個形象的比喻:在微博里擁有10萬粉絲,相當于一個新聞網站;擁有100萬粉絲,相當于一份全國性的報紙;擁有1億粉絲,相當于一個國家級的電視臺。統計顯示,2011年上半年,我國一半以上的熱點突發新聞都是通過微博等新媒體首發。2011年,是微博政治的標志年。在這一年里,所有官方政治的重大事件都在微博上有或多或少甚至是強烈的回應,微博政治成了官方政治的集散地。
新浪網總編輯陳彤認為,如果說2010年是“微博元年”,那么2011年政務微博快速發展,堪稱為我國政務微博元年。全國各級政務機構和官員可與2.5億用戶進行零距離溝通互動,從而實現真正的微博問政。
爭做敢用善用網絡的先行者。各地領導干部要掌握、利用各種新技術、新手段搞好工作,不做網絡“菜鳥”,帶頭“上線”、“觸網”,開設在線聊天室、網絡直播室、專線電話、博客、微博等,引領微博理念。
從尊重政府權威到尊重法律權威
人治轉變到法治的過程,也是政府權威下降,法律權威上升的過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法的觀念不斷提升,從人治到法制,從法制到依法治國,再從依法治國到法治信仰,經過民間與官方的觀念互動,領導干部對法的認識不斷提高。其中尤以2011年10月份的法制日報刊登的《司法部:著力解決領導干部法律信仰淡薄的問題》最具有標志性。在此之前提倡法律信仰都停留在法理層面和學術層面,2011年則提高到領導干部認識層面,表明領導干部已經充分認識到法律的巨大作用。領導干部既要在技術層面用好法治、善用法治,又要在價值層面樹立法律權威。
在法律技術層面,各級黨委與政府依法行政,各級人大和政協堅持依法履行職責,領導干部要成為嚴格執行法律的表率。在法律信仰層面,要大力推進領導干部學法、守法、用法,不斷提高法律素養,豐富廉政法制知識,樹立和增強法治信仰。領導干部要逐漸做到信仰法律,不越法律雷池一步。如果領導干部法律信仰淡薄,就不會發自內心的敬畏和服從法律,以權壓法、以權代法、以權亂法的現象就不可避免。推進政府嚴格依法行政,不僅是提高法律執行力的核心,也是構建社會法律信仰的關鍵。“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將形同虛設”。
2011年發生的兩件大事頗具里程碑意義:第一件事是大連的PX項目游行;第二件事是廣州民工討薪游行,警車開道護航被民眾稱為“天下奇景”。這些都表明政府對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游行已經正面認可。
從社會管制到社會自治
社會管理創新是時代的要求,也是社會進步的迫切需要。2011年2月19日,胡錦濤總書記強調,要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穩定。3月,“社會管理創新”首次以重要篇幅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并在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中單獨成篇,切實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已被各級政府擺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能否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人民根本利益,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衰成敗”,已成共識。
社會管理創新的實質是社會自治。自治的過程也就是大家共同參與的過程,理性討論和交流的過程,決策民主化、科學化的過程。在社會自治這個層面,人民群眾當家作主才能較為真實地顯示出來,社會管理創新的最終目標就是社會的事最終由社會來管,還權于民,從而讓社會有活力,讓個人有自由,讓人民有尊嚴,共建和諧社會。一個和諧的社會一定是一個社會完全自治的社會。
從社會公德建設到政治道德建設
政治是有道德的政治,是有理想的政治。不要道德的政治是權力政治,政治道德建設是社會道德建設的前提與基礎。其中兩個方面的建設不可或缺,一個是文化建設,一個是政治公信力建設。十七屆六中全會聚焦文化改革發展,首次提出了文化強國戰略,要求進一步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弘揚中華文化,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公信力是道德政治的基本標志,為了提升政治道德,加強政府的公信力。
2011年,是地方換屆之年,地方各級人大、政府和政協換屆工作陸續展開,公開選拔,公開競選,逐漸增多,成為政治生活中一大亮點。杜絕“長官意志”和“暗箱操作”,真正讓能干事、干成事、群眾認同的干部獲得提拔重用。要實施“民”可以考官、罷官,真正把“官運”交給人民群眾。
從發展是硬道理到化解矛盾也是硬道理
2011年,群體性事件頻發,社會群體性事件呈現出多發、易發等特征。化解社會矛盾既需要技巧,又是和發展一樣的硬道理。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人們的基本生活問題已經解決,私人權利的訴求與表達日漸明顯,但公共權力并沒有及時跟進與改善,私人權利與公共權力的矛盾成為重要矛盾。很多群體性事件,都是私人權利與公共權力的矛盾引起的,甚至是權力者濫用權力的結果。化解這類矛盾,不能靠維穩而維穩,而要通過維權來維穩,通過完善公共權力來保障私人權利來維穩。
2011年發生的典型案例的特征是:私人權利要求在先,公共權力改善在后,私人權利訴求導致的公共權力改革,公共權力改革又反過來保障私人權利。比如: “6·20”郭美美事件引發公共慈善沿著透明方向改革、“7·23”動車事故引發中國鐵路改革、 “10·13”小悅悅事件引發社會道德建設、“11·16”血色校車事件引發校車安全管理受關注,等等。對于領導干部來說,如何在化解矛盾中由被動變為主動,仍然是在以后的時間中需要反思的課題。
綜上所述,領導干部的思想動態從實踐來、到實踐中去,理性務實,讀書不唯書,遵守上級權威而不唯上,充分體現了現實主義的思維路線。
(作者為遼寧師范大學政治學系博導、教授)
責編/李逸浩 美編/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