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豐
溫州動車追尾、北京同仁醫院患者砍傷醫生、廣東佛山小悅悅事件、溫州老板外逃、甘肅慶陽校車事故……2011年在中國發生的這些突發事件令人震驚。慨嘆之余,除了道德層面的思考,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社會體制機制的反思。
梳理這些涉及體制機制的社會熱點,可以找尋某些共性特點。
由于體制機制僵化,偶然中有必然
溫州民間資本遭遇困局的背后,引出的是一個全國性的難題:民間資本出路何在?它不可能躺在銀行里睡覺。這些民間資本,就像無頭的蒼蠅一樣亂竄。那么,哪里又能讓這些逐利的民間資本大展拳腳呢?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此前表示,“民間資本不投向實體經濟,而投向虛擬經濟或者資產價格的炒作,首先就是因為市場部分領域限制其進入。”于是,受困的民間資本爭相涌入隱蔽而又不受監管的民間借貸市場。一邊是大量的民間資本無處可去;一邊是銀根緊縮,中小企業融資難。
事實上,對于民營經濟的發展,國家先后下發了一系列文件,但是,現實還是將這些民資擋在了“玻璃門”之外。民間資本何以在“玻璃門”前翹首盼望又踟躕不前呢?不少民營企業家直言不諱:不敢進,民企沒有實力和“巨無霸”一爭高下;不愿進,不愿當沒有話語權的“小媳婦”;進不去,大部分壟斷行業已經把市場瓜分完畢,門檻太高。“三個不”,成了民間資本投資困局的實際障礙。
溫州地區的借貸現象,應該說是全國民間金融的一個縮影,反映了現階段民間金融的代表性問題。從環境上來講,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一個突出的現象是“國進民退”,優勢資源和資金均向國企傾斜,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的生存和經營則愈發變得艱難。如何扶持和合理規范民間金融,如今已成為國家和地方政府都應注意的問題。我們迫切需要培育民間金融資本和民間金融機構,建立一種更具包容性的金融體系。
由于體制機制梗阻,負面效應被放大
溫州動車追尾事故發生之后,中國社會對此方方面面、不同形式的反應所釋放出來的信息既令人驚訝,也令人深思。實際上,諸如此類的事故在中國層出不窮,就在動車追尾事故前后,全國各地也發生了諸如公路交通傷亡事故以及泥石流導致生命死亡事故,但都沒有像動車追尾事故一樣激起社會如此大的反應。全社會范圍對動車事故,可以說是處于 “眾怒”狀態。
今天的中國,“事件性泄憤”越來越普遍,就是社會成員尋找各種事件來表達自己各方面的不滿。因為體制的封閉性,這種事件必然越來越多。另一方面,這也表明,社會表達憤怒的機會也會越來越多。借助于新媒體等工具,社會對某一具體事件的憤怒很容易變形,轉變成為對體制的不滿,從而構成政治挑戰。
從反思的角度,人們至少需要討論兩個問題。第一,為什么總是發生類似的嚴重事件?第二,民眾為什么會如此憤怒?現在的情形在很大程度上體現為憤怒有余,反思不足。憤怒不可避免,但憤怒不能是為了憤怒而憤怒,而應當是為了以后不再發生類似的事件。在憤怒之下,大家都想知道事情的真相,到底發生了什么?
由于體制機制封閉,社會認知體系單一
對“小悅悅事件”,人們反思最多的是:如何才能讓類似的慘劇不再發生?如何才能讓見義勇為者越來越多,乃至成為全社會的價值取向?答案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創造出懲惡揚善的制度條件和良好的社會環境。在良善制度的保護進而激勵之下,在良好社會環境的熏陶之中,讓見義勇為成為公眾本能的行為。
創造懲惡揚善的制度條件和社會環境,不一定言必立法。見死不救并不屬于一個法律問題,而只是屬于一個道德問題。在見死不救問題上如果立法,要非常慎重,況且,無數事實早已證明,立法并不是萬能的。一部不能踐行的法律一旦淪為擺設,比沒有它時的危害更大,因為它極大地削弱了法律的權威性和嚴肅性。因此,創造懲惡揚善的制度條件和社會環境,關鍵在于我們能否建立一系列的體制機制,能否借此懲惡、借此揚善。廣東省總工會提出,將給見義勇為職工提供免費法律援助,只要見義勇為職工的權利受到損害,工會將無條件免費為他們提供法律援助,保證他們的權益不受侵犯。諸如此類,都是創造懲惡揚善的制度條件和社會環境的有益嘗試。
由于體制機制障礙,技術因素退其次
2011年9月15日發生的同仁醫院醫生被砍事件,再度因引發社會對醫患關系失和難題的高度關注。本該并肩抗病魔的醫生與患者為何變得勢同水火?看醫生為何演變為砍醫生?倒在血泊中的“白衣天使”,激起了輿論的多重漣漪,也引發對醫療體制、醫患糾紛調解機制等的系列反思。
醫患矛盾本來不應成為社會焦點,醫院和患者之間并不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醫患糾紛折射的是醫療體制改革、醫療技術革新、醫院管理制度內控不嚴等深層次問題,只有解決這些問題,才能避免悲劇的再度發生。如設立獨立于醫患雙方的第三方糾紛調解中心,系統地對醫療糾紛進行立法,嚴格管理打擊醫療系統的各種弊端和潛規則,等等。
衛生部部長陳竺早前也指出,體制機制的不合理,造成了醫療機構公益性淡化和醫患雙方在經濟利益上的對立,成為影響醫患關系的根本原因。陳竺在這篇文章中,詳細闡述了影響醫患關系的幾對矛盾,包括醫療服務提供能力與民眾健康需要之間的矛盾;醫療機構公益性要求與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之間的矛盾;醫療保障制度與民眾經濟承受力之間的矛盾;醫學技術發展有限性與患者期望無限性之間的矛盾;醫療行業高風險性與缺乏有效風險分擔機制之間的矛盾;醫療糾紛處理機制不完善與民眾訴求需求之間的矛盾,等等。
如果從技術的角度看,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有其概率。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每天都有很多事故因為技術原因而發生。但大多技術原因引發的事故并不會導致民眾的過度憤怒。溫州動車追尾事故導致了那么強烈的民眾的憤怒,肯定是超出了技術原因。
由于體制機制束縛,官方媒體往往被動落后
新媒體的廣泛使用使得民眾的情緒以最快的速度上升,并且是一波接著一波。事故一發生,消息最先出現在網絡上,而之后官方渠道的消息發布盡管也緊追,但總是難以跟上網絡的速度。官方媒體的被動落后狀態,也成了民眾不滿的另外一個原因。
動車追尾事件的政治重要性,不僅僅是因為其引起了全民的關注和參與,更為重要的是官方對此的反應。因為此次事件涉及到鐵道部、地方政府以及相關宣傳部門,不同部門發出不同的聲音很容易讓人理解。社會對體制內部矛盾的認知,無疑加劇了社會聲音的擴展,因為這使社會感覺到他們的聲音是有用的,有可能促使現狀的改革。
“第一時間效應”規律告訴我們,正面的聲音如果跟不上,負面信息就會乘虛而入。在突發事件發生時,黨和政府主管的網絡媒體要利用網絡傳播快捷性這一特點,及時與相關部門主動溝通,在第一時間發布權威信息,做到關鍵時候不“失語”。同時,針對網民最為關心、質疑最多的問題,請專家學者解答,或請相關部門直接與網民對話交流。總之,網絡媒體通過準確、客觀、全面的報道,滿足不同社會群體、不同層次的信息需求,消除可能產生負面輿論熱點的信息盲點。
(作者為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責編/李逸浩美編/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