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浩
政策性農業保險是我國繼減免農業稅后又一重大惠農政策,是激勵農民種田的積極性,是保障農民增收的新和手段,該保險涉及新增水稻、棉花、油料作物、柑橘和育肥豬5個險種,是一種以政府為主導、商業保險為承辦、農業生產者互保為補充、財政給予適當保費為補貼的非營利政策性保險。通過這一惠農政策,構建多渠道支持參保農業持續發展、農業長期穩定的保障機制和農業保障框架,提高農民個體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避免農民因災致貧、返貧現象,彌補農業災害造成的損失,促使農業穩定增產,農民持續增收。
筆者在今年實行“財政同級審”的過程中,對某縣政策性農業保險進行了審計調查,該縣主要是對水稻種植進行保險,保險金額為200元/畝,保險費12元/畝,其中:中央財政補貼40%(4.8元)、省級財政補貼25%(3元)、縣級財政補貼10%(1.2元)、農戶交繳25%(3元),審計發現,該項保險業務雖然得到各級政府的重視,但在實際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農民參保意識淡薄。由于這是一件新的工作,且涉及千家萬戶,相關部門在推行這一工作中沒有進行大量的宣傳鼓動工作,有的農戶根本不知曉,而大部分知曉的農戶受傳統農業生產經營模式的影響,對水稻參保認識上存在誤區,把因災造成的水稻損失轉移給保險公司尋求經濟補償,對他們來說是件陌生的事情,他們靠政府救濟抵御風險的意識強于保險意識,認為參不參加保險無所謂,甚至極少數認為是保險公司推銷一種新的商業保險。據審計了解,鄉鎮政府為了完成該項任務,將由農戶負擔的保險費即3元/畝,由鄉鎮財政代墊,農民實際未參與該項保險。
二是勘賠定損操作簡單。在鄉鎮政府作為參保主體后,由于沒有落實到農戶,只是本鄉鎮實際田畝數進行上報,加之保險公司也未進行實地測定,對其中轉包、實際種植面積與參保面積的情況掌握不足;其次在實際發生水稻受損時,農戶未參與保險,上報災情不及時,鄉鎮政府沒有掌握全面的受災面積,鄉鎮政府上報災情積極性不夠;再次方案中確定直接損失率在30%以上才由保險公司賠償,而且在計算損失時,按照保險水稻不同生長期,分為分孽期、抽穗期、成熟期,根據植株的損失數量確定損失率,在基礎工作不到位的情況下,勘賠定損工作根本操作不了。但是天災常年發生,農戶水稻受災又是一個不能回避的事實,保險公司對該項保險業務又一定要作出理賠,所以保險公司為了彌補鄉鎮政府墊付的保險費,調動鄉鎮政府的積極性,在理賠時以賠付標準按一定比例進行推算撥付鄉鎮。從某縣2010年看,賠付金額為1 006.54萬元,約為5.9元/畝,占保費的49.23%,賠付受災面積占參保面積的11.85%。
三是理賠款未分發到戶。鄉鎮政府在收到理賠款時由于前期工作不到位,沒有參保依據,大部分鄉鎮將款存留賬上,既使有少數鄉鎮在發放時也只是簡單地按面積發放,受災重的與受災輕的沒有區別,滋生諸多其他問題,所以干脆不發放。由于實際參保資金是各級財政資金補貼和墊付的資金,而在實際工作中,是保險公司和鄉鎮政府得到實惠,使這項工作僅僅停留在資金轉付、賬面操作層面上,并未體現國家惠農政策的效果。
針對上述出現的問題,為了完善該項惠農政策的順利實施,體現國家政策的陽光雨露,筆者建議采取如下措施:
一是加強宣傳工作。宣傳上要做到熱心、細心、耐心,結合趕墟日,搞大規模的宣傳活動,宣傳農業保險是黨中央、國務院的一項重要惠農惠民政策,是非營利性的保險業務,在觀念上和思想上教育廣大農民正確面對在農業生產中出現的潛在風險,盡管科技在發展,“望天收谷”的時代正逐漸遠去,但自然災害對農業的影響一直都存在,詳細宣傳解釋保險條款,幫助農戶算好一本賬,使農民體會到水稻保險的好處,讓農民了解水稻保險、接受水稻保險、受益水稻保險。
二是完善保險程序。保險公司要會同相關業務部門和鄉鎮政府,按參保自愿的原則,逐村逐戶確定種植面積和參保面積,盡量實現應保盡保。鄉、村要指定專人受理農戶報損,并及時上報保險公司和縣農業局,保險公司要在24小時內會同農業專家組成鑒定小組,勘查確定受損面積,按方案要求不少于7個工作日及時支付賠償款。
三是改革賠款方式。為了保證賠償款及時發放到位,防止挪用、占用現象發生,在簽發保險單時,保險公司為參保農戶辦理賠償卡,在受損賠償金額確定后,直接轉入賠償卡中,使受災投保的農民能感受水稻保險的好處,并自發宣傳,從而讓水稻保險不僅僅是保險業務,而是惠民政策的延續;水稻種植不僅僅是營生方式,而是國富民強的基石,讓黨和國家的這項惠農政策真正逐一播撒在每一個農民的心坎上,種植到每一片希望的田野里。(作者單位:南昌縣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