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啟迪
摘 要:闡述了我國高校評估的必要性及合法性,指出了首輪高校評估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分析了其原因,進而提出了提高教學評估的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議。
關鍵詞:高校評估;必要性;合法性;完善教學評估工作
根據依法制定的2003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而實施的大規(guī)模的普通高校教學工作評估(下簡稱高校評估),2008年底已告結束,列入全國此輪評估計劃的近600所高校接受了評估。國家教育部已明確表示,按照國家高等教育法并參照國際慣例,今后周期性實施高校評估將成為常態(tài)。如何在總結這次高校評估成功和不足的基礎上,把這件于學生有利、于大學發(fā)展有利的好事做好、做實,是廣大高校師生、國家教育主管部門以及全社會公眾都十分關心的。
一、評估的必要性和合法性
1. 保證我國高等教育擴招背景下教育質量的必要舉措
從1998年起,全國高校開始擴招,在十年時間里,全國各類高校的在校生達到2500萬人,是1998年的5.7倍。[1]為了適應這種大規(guī)模的擴招,新增了大量本科院校,出現了不少專科院校、高職院校升格為普通本科院校的情況,甚至還有一些原來是實施中專學歷教育的學校,在當時的背景下連升兩級,而成為本科院校,盡管這些學校在升格時都做過必要的調整,但是要這些學校在短期內了解并適應高校教學規(guī)范是有很大難度的。增加了這么多新高校、新學生,如何保證大學的本科教學質量是高教界必須面對的嚴峻挑戰(zhàn)。大學本科教學質量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教育主管部門也深刻認識到,任何教育如果不注意質量將是不可持續(xù)的。在這種情形下,通過評估的方法,拉網式地進行篩查,及時發(fā)現和糾正存在的問題,有助于解決普通高校教學過程中存在的質量問題。
2. 開展教學評估是國際高等教育的通則
質量問題在高等教育的精英階段一般問題不大,但是在高等教育從精英化向大眾化、普及化階段過渡時期,如果這個過程是快速膨脹的,那么教學質量就會產生問題。因此,對高校進行評估和認證已是國際上的通行做法。國外的評估方式各種各樣,有些是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出面評;有些是由獨立的中介機構來做;有些是教育行政部門委托民間機構來做。以美國為代表的通過認證(院校認證和專業(yè)認證)來評估高等教育質量的認證模式一般由民間的社會中介機構來實施,其設有一套認證的最低標準,只對高校的辦學理念、教學、科研、服務等方面做出引導性的要求,以此判斷被認證高校是否具備通過認證的最基本的條件。這一模式強調保障高等教育質量的底線,起到了質量“守門人”的作用。以英國為代表的院校審核(Institutional Audit)模式是英國首創(chuàng)并于近年被普遍看好的高等教育質量評估模式。英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署(QAA)對英國高等院校展開的院校審核,是一種類似財經系統的財務審計方式。以法國與丹麥為代表的由政府組織實施高等院校質量評估的政府評估模式,一般在政府機構中有專門的評估組織,評估活動經費也由政府提供支持。以日本與荷蘭等為代表的自我評估模式主要以高校自身為評估主體,由高等院校內部人員通過各種評估手段和方法在校內對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等各方面進行評估。[2]可見,對高校進行評估雖然方式方法不同,卻是世界各國通行做法。
3. 進行和加強高校評估是依法辦事[3]
高校評估實際上是依法評價高校辦學質量。 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24條明確指出“國家實行教育督導制度和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評估制度”。199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44條也規(guī)定:“高等學校的辦學水平、教育質量,接受教育行政部門的監(jiān)督和由其組織的評估。”2003年,教育部依法制定了《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在這個計劃中明確提出實行普通高校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制度。
二、評估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絕大多數高校的領導同志對開展本科教學評估工作的必要性有高度共識,認為評估對提高教學質量有重要促進作用,推動了政府對教學工作的投入,推動了各級領導和教師對教學工作的精力投入,推動了以法治校和政府職能的轉變,是高等教育連續(xù)擴招、規(guī)模急速擴大后,保證基本質量的必要舉措。
然而,由于評估主客體的自身因素以及社會輿論環(huán)境等影響,使得2003-2008年這次評估存在一定的問題,歸納起來是:
(1)缺乏分類指導,指標體系相對單一。在調研中發(fā)現,一流重點大學普遍覺得評估指標體系對他們促進作用不大,而一般高校,尤其是新建院校則普遍感覺有很大促進作用。高等教育發(fā)展的多樣化趨勢與評估標準的單一性之間產生了矛盾。
(2)評估結論設定優(yōu)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個等級,誘發(fā)了一些地方政府和高校把評估等級的好壞當作政績,不顧條件,不顧實際水平和基礎,盲目追求“優(yōu)秀”等級,盲目追求分項指標達“A”級的數量,導致一些弄虛作假、形式主義現象的發(fā)生。另外,有些地方政府將評估的排名結果與學校的辦學業(yè)績直接掛鉤,導致了一些高校盲目追逐高標準,而不考慮從高校自身的實際出發(fā)來提高教學質量,這有悖于質量評估的初衷。一些非評估因素干擾也較多,如:過度接待,請客送禮等不良現象時有發(fā)生,在人們心目中造成了負面影響。
(3)評估主體單一,缺少社會參與和互動。這一輪評估除高職院校放到地方評估外,本科院校由教育部直接組織實施,在發(fā)揮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和社會力量的積極性等方面做得不夠。評估過程缺少社會和用人部門的參與,基本上在高校系統內部封閉進行。此外,評估的方法和手段也有待提高。所以評估結果與社會對高等教育質量的一般認識之間有一定反差。
(4)各部門和單位開展的評估檢查過多,缺少統籌協調和必要的整合。據不完全統計,一個高校要接受的評估就有文明校園評估、黨建工作評估、行風評比、審計檢查、財務檢查、博士點評估、碩士點檢查、專業(yè)認證、科研基地評估等很多種類。評估檢查也形形色色,來自不同部門,造成學校負擔過重,師生意見較大。
三、進一步完善教學評估工作的建議
針對上述評估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需要及時總結,分析得失,不斷改進和完善教學評估工作。現提幾點具體建議:
1. 注重分類指導,開展分類評估。可以把高校分為三種類型進行評估。對設有研究生院的高校(涵蓋了“985”和部分“211”學校)實施以自評為主,學科專業(yè)評估為主,自行組織專家評估,教育部派專家審核的形式,讓這一批高水平大學有更多的自我發(fā)展的空間,爭創(chuàng)一流。對新建院校實施合格評估,評估周期可以適當縮短,加強培養(yǎng)過程的質量監(jiān)控。對其他學校實行質量認證的辦法,評估周期5-7年。所有評估均不分等級,只是做出通過、限期整改和不通過的結論。對藝術類院校、體育類院校、醫(yī)科類院校也可考慮一些特殊的評估方式(如單獨組織評估)。
2. 進行制度創(chuàng)新,加強社會參與。建議在評估過程中還應該讓校友、學生、家長、社區(qū)、媒體、用人部門等高等教育的利益相關方參與到評估中來,并注意發(fā)揮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的作用,授權一部分省市對一部分本科院校開展評估。有不少省市已建立了自己的評估院,應多發(fā)揮它們的作用。通過擴大社會參與,提高透明度和公信力。
3. 總結經驗,調整導向。這一輪評估的最大收獲是加大了教學投入,加強了規(guī)范管理。面對國家確立的建立人力資源強國的新目標和高等教育發(fā)展過程中的新變化,要深入研究下一輪工作的重點,加強指標體系的研究。例如由重規(guī)范管理導向重視教學改革,重視對學生學習過程的關注,重視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等。由表及里,把評估工作引向深入。
4. 加強對各種評估工作的統籌管理。對評估項目要清理,該歸并的歸并,該取消的取消。專業(yè)評估針對性強,對于某些專業(yè)意義很重要也很迫切,但如果一個學校所有專業(yè)都同時評,學校資源合理配置就會出現問題。學校整體水平評估和學校的學科、專業(yè)評估或認證之間的關系應處理恰當。
5. 改進評估方法,減輕學校負擔,從制度上保證評估的公正性和客觀性,避免形式主義和弄虛作假。要從現在單一專家進校評估形式轉變?yōu)橐詫W校自己評估為主、專家進校評估為輔的方式。學校要建立一套自評機制,要成為一種常態(tài)。高校應當實行信息公開,提高透明度,鼓勵社會監(jiān)督。在此基礎上減少專家進校檢查工作量,減輕學校負擔。可以考慮采取“公布標準-學校自評-社會公開-隨機抽查-獎勵責罰”的評估模式。建議以常態(tài)檢查、不提前通知的抽查為主,避免作假。同時國家可購買評估機構的服務,評估機構負責全部組織工作,國家承擔全部評估費用,不需要學校負責接待和評估環(huán)節(jié)的工作,以避免非學術評估因素影響評估工作。
6. 評估結論宜粗不宜細。在進行下一輪評估時,評價性結論宜粗不宜細,如就分“通過”與“不通過”兩種,再輔之以紅黃牌即可。其實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有這樣的做法,就是合格評估。評優(yōu)只對重點高校,評上是優(yōu),評不上就再努力,是自愿參加的。目前,對高職院校及獨立學院的評估結論已采取只分“通過”與“不通過”兩種,并且評估也已交由地方政府進行。
7. 要逐步解決接待費問題。為了維持公正性,上次評估的專家交通費、評估費全部由中央財政支出,但對接待費沒有作明確規(guī)定,只是對專家住宿標準有一個規(guī)定。建議今后評估所發(fā)生的一切費用由中央財政全部解決,不要由學校和地方自行安排,杜絕弄虛作假以及尋租行為的發(fā)生,保證評估結果的客觀、公正和權威。
8. 不斷加大對院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的評估力度。在經過若干次政府主導的高校辦學資質及質量合格評估、高等院校獲得更大的自我監(jiān)督權后,教育部以及評估中介機構應逐步加強對院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的評估,審核其內部質量保證機制的有效性,包括標準陳述、核心要素和證據實例,并將相關信息對外公布,接受社會的監(jiān)督和審查。
在2010-2020年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中,明確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核心任務”,而將“改進高校教學評估”以“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作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徑;把“改進管理模式,引入競爭機制,實行績效評估”等,作為加快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由此可見,高校評估工作的實施情況關系到我國高等教育中長期發(fā)展大局,對于監(jiān)督和促進高校的發(fā)展、保證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具有十分重要而又深遠的意義,應當切切實實地做好。
參考文獻:
[1]中國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9[Z].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9.
[2]畢家駒.同濟大學畢家駒教授教育評估研究[DB/OL].http://web.tongji.edu.cn~bijiaju.
[3]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Z].中國法制出版社,1999.1.
(責任編輯 劉第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