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接任總書記不到一周,已在不同場合多次就腐敗問題發出嚴重警告。中共中央紀委十八大工作報告中,也不避諱當前腐敗嚴峻的形勢,并特別指出,高級干部中發生的腐敗案件影響惡劣,一些領導干部利用職權或職務影響,為配偶、子女、其他親屬和身邊工作人員謀取非法利益問題突出。腐敗問題長期困擾中國并已嚴重損害中共的公信力。新的執政團隊上任伊始就反復強調反腐防腐,顯示出一個積極信號:希望突破反腐困境。由此可以樂觀期待,反腐的制度建設會加速推進,清明、清正、清廉的政治環境或許可以建立。
腐敗已到了習焉不察的地步。但是,無論是基于歷史還是現實,都說明腐敗的嚴重泛濫是會亡黨亡國的,所以,中紀委的報告把堅決懲治和有效預防腐敗,稱之為一場關系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嚴重政治斗爭,一點也不過分。
其實中共歷史一直是重視反腐的,中國恐怕有世界上最多的反腐機構和最復雜的反腐制度設置,客觀而言,在預防和反對腐敗上,確實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各種腐敗分子,尤其是一些高級領導干部被揪出來,就是明證。但也不能不承認,腐敗現象并未因反腐措施的嚴厲而有收斂,原因就在于,我們迄今的反腐舉措并未擊中要害,即對領導干部過大的權力未有實質性的限制和約束。
不論腐敗盛行的具體原因是什么,吏治腐敗本質上表現為官員的權力過大,不受或少受監督,政府的立法、施政和治理方式公開和透明性不夠,官員的選拔和任用存在問題。所以,反腐的關鍵,就是要建立一套以防止和減少權力濫用為目的的機制和制度規范,從而使官員不敢貪、不去貪。腐敗發生后的查處和懲罰固然重要,但建立事前的預防機制和制度更為重要。換言之,要做好反腐敗工作,首先要做好預防腐敗的工作。預防是治理的前提,預防工作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減少腐敗發生的概率,從而大大降低腐敗治理的成本。從這個意義說,做好權力濫用的預防工作是對腐敗的最好治理。
從目前來看,對權力的監督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切實推進政府職能的轉變,減少權力尋租行為;加強黨務和政務工作的開放性和透明性,使其處于全體黨員和民眾的監督之下;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公職人員財產申報公示制度,提高審計的監督效能;推進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改革干部人事制度,以限制一把手在干部選拔和任用上的過大權力;在政府機構和官員之間,建立適度分權機制,以防權力過分集中;強化媒體和輿論的反腐功能,發揮新聞媒體監督的特有優勢等。
腐敗滋生的一大根源是政府管得過雜過寬,要減少腐敗發生的概率,應科學合理配置政府權力,削減不必要的經濟社會管理職能與部門,并改革政府管理社會事務和經濟調節的方式,切斷以權謀私的紐帶。與此同時,決策、政策制定應規范化、程序化、公開化,公眾應參與公共政策的制定過程。
公職人員的財產申報公示制作為從利益終端遏制腐敗的舉措,已被實踐廣泛證明是一種很好的反腐制度安排,目前官員財產申報只是作為黨的紀律約束,不向社會公開,也沒有相關的審查機制和懲罰措施,致使其效力大大減弱,形勢的發展到了必須出臺公職人員財產申報公示制度的時候了。
權力監督的第一道防線應從中共黨內建起,通過以加強黨內民主的方式消除腐敗行為。在干部選拔和任用上,中共黨內民主就是將以往由少數人決定的權力擴大到全委會甚至黨代會;同時,發揚人民民主,擴大人大在干部任用上的權力,應由人大產生的干部,黨委不能越俎代庖。改變領導人的選舉辦法,全面推行公推直選等做法。選舉任命干部要堅持任期制,不到任期,不得隨意調整;非選舉任命干部實行常任制,非因違法問題不得撤換。
在目前的自媒體時代,媒體和網絡監督有特殊的優勢。應加大媒體對腐敗的報道,無處不在的監督下,官員腐敗被發現的概率就會大大增加。另外,權力機構的決策權、執行權和監督權之間的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運行機制也很重要。
總之,中國預防和反腐機制缺的是公開行政、透明決策、問責彈劾、新聞獨立監督、司法獨立審判、獨立審計、權力制約等一系列制度支持。所以,需要推進上述制度建設。但須指出的是,這些預防權力的制度建設應上升到國家法律的層面,從法律的角度來規范,體現法治的意志,使權力的運行建立在法制的基礎和軌道內。只有這樣,腐敗現象才能有效遏制。
腐敗發生后的查處和懲罰固然重要,但建立事前的預防機制和制度更為重要。預防是治理的前提,預防工作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減少腐敗發生的概率,從而大大降低腐敗治理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