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冬以來接連推出的股市“新政”雖對推動上市公司回報投資者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把投資者回報提升到合理水平仍然任重道遠
我國股市自恢復至今,由于定位及體制等方面存在問題,“重融資、輕回報”的現象普遍存在,廣大投資者長期虧損累累。去冬以來,股市“新政”接連出臺,讓人感到耳目一新,但股市反復走低的現狀表明“治市”仍然任重道遠,特別需要社會各方的支持與配合。在此背景下,中央電視臺聯合北大、復旦、人大、南開和中央財大等五大高校精心打造并推出了“央視財經50指數”——基于基本面選股、反映中國上市公司綜合價值的主動策略型指數。作為專家組的一員,筆者有幸全程參與了該指數的打造。6月6日,該指數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正式上市,有望在引領上市公司真誠回報投資者、引導投資者進行價值投資等方面配合“治市”舉措發揮積極作用。
“輕回報”貽害股市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在中國經濟轉軌過程中發展最快、影響最大、對社會觸動較深的領域莫過于股票市場。蓬勃興起的股票市場對推動國企改革、轉換企業經營機制、改革投融資體制、合理配置資源、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等發揮了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
雖然國內股票市場建設已取得了很大成就,但股市的功能定位長期存在問題,前些年主板為“國企脫困”服務,近年來中小板、創業板又成為少數大股東“圈錢造富”的工具。A股市場的融資功能凸顯,但沒有形成真誠回報投資者的氛圍,絕大部分上市公司現金分紅股息率遠低于存款利率。在真正的投資機會難覓的情況下,國內市場上盛行“炒”股票,博取價差成為主要的獲利方式,多數投資者長期處于虧損狀態。
就去年而言,滬深兩市雙雙以超過20%的跌幅領跌全球股市,市值縮水6萬億元,散戶更是損失慘重,5000萬股民人均虧損4萬多元。根據中國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有限公司發布的《2011年中國證券投資者綜合調查報告》顯示,2011年,參與調查的個人投資者虧損的比例高達77.94%,其中虧損30%以上的個人投資者占22.04%,虧損50%以上的個人投資者占11.40%。尤其是2009年之后入市的個人投資者虧損比例日漸增高,2011年的新入市個人投資者中虧損占比達到了86.32%。
由于“輕回報”貽害中國股市,帶來了投資者大量流失等嚴重后果——如證監會主席郭樹清4月下旬在廣東調研與投資者代表座談時表示的,每年有兩三百萬的新股民進入市場,同時也有數以百萬計的投資者損失慘重,因而決定退出市場或不再交易。
股市“新政”促分紅成效初現
上市公司是股票市場發展的基石,隨著上市公司的成長和發展,給予投資者合理的投資回報,為投資者提供分享經濟增長成果的機會,是上市公司應盡的責任和義務。現金分紅是實現投資回報的重要形式,更是培育股票市場長期投資理念,增強股票市場活力和吸引力的重要途徑。
由于去年國內股市的持續走低,向來主要依靠“博價差”(由于得到的分紅很少)獲取收益投資者虧損面大增,社會各方反應甚為強烈,因而去年10月底“臨危受命”的證監會主席郭樹清上任后的“第一把火”就直指上市公司分紅回報——宣布證監會將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完善分紅政策及其決策機制;將立即從首次公開發行股票開始,在公司招股說明書中細化回報規則、分紅政策和分紅計劃,并作為重大事項加以提示。正是在證監會的直接推動下,上市公司今年分紅的意愿和行動明顯好于往年。截至2012年4月30日,滬深兩市2403家上市公司全部披露了2011年年報,其中1645家提出2011年度利潤分配(含轉增股本)方案,占全部上市公司家數的68.46%。2011年度共有1613家上市公司提出現金分紅方案,占全部上市公司家數的67.12%,比上年提高6.39個百分點。根據方案,預計現金分紅金額為6067.64億元,比上年增長21.21%,占全部上市公司2011年實現凈利潤的31.35%,現金分紅增幅高出凈利潤增幅8.07個百分點。
但必須看到,在國內股市的分紅總體水平仍然很低、回報主要靠股價上漲的情況下,2011年投資者回報情況確實還難如人意。數據顯示,2001—2011年,A股上市公司現金分紅占凈利潤的比例約為25%,A股市場累計完成稅后現金分紅總額為1-72萬億元,而上市公司累計募集資金4.05萬億元,實際現金分紅約占融資總額的42.5%,股利回報率明顯偏低。這與在海外成熟市場上投資者持有股票得到的分紅一般高于銀行利息的情形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可以說,去冬以來接連推出的股市“新政”雖對推動上市公司回報投資者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把投資者回報提升到合理水平仍然任重道遠。
“揚清激濁”才能改善回報氛圍
股票市場是資源配置的場所,只有參與其中的融資者和投資者各得其所,才能保持股票市場的可持續發展。雖然回報投資者是上市公司的自主行為,但良好的回報氛圍對上市公司合理回報投資者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為了整治國內股市“重融資、輕回報”的沉疴,以新任證監會主席為代表的監管層付出了很大努力,但仍然任重道遠。筆者認為,今后監管層要進一步推動國內股市形成“重回報”的良好氛圍,至少還需要媒體等社會力量配合從兩個方面做好“揚清激濁”的不范工作。
一是通過“揚清”給“重回報”的上市公司以積極鼓勵。監管層應積極引導和推動上市公司特別是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帶頭現金分紅,促使企業提高對股東的回報率。對于長期堅持通過分紅等合理回報投資者的上市公司,不僅應公開表彰,還應在再融資等方面給予優先、優惠。在這方面。媒體的配合作用尤為重要,如此次中央電視臺聯合五大高校推出“央視財經50指數”,也是倡導上市公司積極回報投資者的一個范例。入選該指數樣本股的上市公司都是在“重回報”等方面表現優異的企業,其入選標準不但對于上市公司有示范作用,對投資行為也能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今后,央視、《董事會》雜志等媒體還可以此為契機,加大對“重回報”上市公司的挖掘、報道力度,樹立“以真誠回報投資者為榮”的理念,通過“揚清”的示范效應來激發上市公司的回報積極性。
二是通過“激濁”迫使“鐵公雞”積極整改。監管層應盡快引入集體訴訟制度,強化上市公司再融資的分紅要求標準,對連續三年以上不分紅又未以其他方式合理回報投資者的“鐵公雞”式上市公司,監管層要列入“黑名單”并予以公開譴責,取消其再融資資格,并對“屢教不改”者作停牌乃至退市處理。與此同時,在這方面媒體也大有可為,特別是中央電視臺、《董事會》雜志等權威媒體可進一步發揮監督作用,加大對“鐵公雞”的曝光力度。通過這些舉措。營造上市公司“不思回報可恥”的氛圍,迫使“鐵公雞”積極整改。
(作者系復旦大學證券研究所副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