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氣勢熊熊”的A股市場,央企成為破凈的主力,十分尷尬。統計顯示,截至9月18日,有18家央企上市公司股價破凈,資產縮水,再融資受困,市場向心力嚴重下降。
在央企破凈潮水中,鞍鋼股份、寶鋼股份、武鋼股份等鋼鐵巨頭榜上有名。鞍鋼股份在69家破凈企業中,市凈率還位列倒數第二,只有0.5596,股價跌至凈資產的一半多一點。中國鐵建、中國中鐵赫然名列破凈榜,與中國鐵路高歌猛進的氣勢相悖。還有一些帶“中”字頭的公司如中國交建、中遠航運、中國中冶、中海發展等股價也都低于每股凈資產值。
一些在破凈邊緣上行走的央企在A股市場也如履薄冰,南方航空、吉電股份、中國西電等3家公司,目前股價距離破凈紅線僅有不足10%的空間,形勢嚴峻。
記得早在2009年9月,在300多家中央企業所屬上市公司中,唯一跌破每股凈資產值的央企只有彩虹股份,當時成了反面典型。
每股凈資產值反映了每股股票代表的公司凈資產價值,是支撐股票市場價格和信心的重要基礎。每股凈資產值越大,表明公司每股股票代表的財富越雄厚,通常創造利潤的能力和抵御外來因素影響的能力也越強。破凈則意味著資產流失,以鞍鋼股份為例,凈資產價格是6.74元,按照0.5596的市凈率測算,每賣出一股,資產就損失2.97元。
一般而言,央企具有一般企業難以企及的諸多優勢。然而,一個強烈的反差是,央企的股價幾乎是伴隨著利潤的不斷攀升而持續下跌,這是一種十分吊詭的現象。
央企之所以與破凈如影隨行,除了經濟下行的大環境、企業績效增長艱難、股市價值投資理念的缺失這些原因外,更重要的還是與央企給投資者帶來的長期回報率欠佳有關,難受股民待見。再者,央企總股本如擎天一柱,占A股總量的61%,股價一旦走低,慣性極大,市場沒有足夠的資金實力阻擋其下跌趨勢,沒有能力將央企的股價托起來。
市場低迷,央企破凈不舉,此時,增持和回購的市場行為尤顯重要。增持瞄準的是未來增值一端,回購是估值再次探底的一端。增持的顯著特征是大股東增加話語權,回購則是公司主動縮股,有助于估值的回升。
8月以來,央企破凈上市公司及其大股東回購增持悄然升溫。繼寶鋼股份8月28日打響藍籌股回購第一槍后,中國南車大股東8月29日以增持方式力挺自家股票47.1萬股。首開股份、中國中冶等多家央企或其大股東相繼發布回購增持公告。有著央企背景的首開股份,其控股股東首開集團于8月29日通過上交所證券交易系統增持348.57萬股。首開集團表示,此舉是基于對中國資本市場長遠發展的樂觀判斷及看好公司未來持續穩定發展的信心。中國中冶9月22日公告,管理層啟動了公司有史以來最為“龐大“的一次增持行動,包括公司董事長在內的258人在近期合計增持了公司逾1100萬股股份。
但是,無論是回購還是增持,都只是技術層面的事,要想央企破凈悲劇不再重演,必須回歸股市的投資價值理念,使A股市場真正成為中國經濟的晴雨表。而央企要想從根本上在股市解脫破凈的難堪處境,必須以客戶、市場、投資者為導向,提升創新能力、運營效率和長期投資回報率。這兩個問題如今需要依靠制度的變革完善,和央企自身的努力垂范,才有望逐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