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公司百折不撓、基業長青的核心驅動力?在臺灣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馮滬祥教授看來,企業的生存之道在于精神氣,在于心學。馮教授歷任蔣經國秘書、原“立法委員”、中華兩岸和平促進協會會長、兩岸文教經貿交流協會名譽會長以及多所大學講座教授,他早年畢業于美國波士頓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
憂患意識、堅忍自強、謙卑為懷、溝通為要、以人為本、與時俱進、和諧團結、力行實踐……這位深諳國學的臺灣著名學者,以《易經》為體,義理為綱,對《董事會》記者詳加闡述《易經》對企業管理的現實價值。早年出版過《易經生命哲學》、《中國文化哲學》、《中國管理哲學》等60余本中英文著作的他建議企業家,不妨抽出時間讀一讀《易經》,或者翻一翻受易經影響極深的曾國藩的《曾文正公全集》,這對當下的企業家尤有裨益。
《董事會》:“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易經》內容很容易被符號化,如何把這種義理精神真正融入企業的管理實踐中去?
馮滬祥:最重要的是憂患意識。我認為管理企業和管理國家一樣,憂患意識是動力。孟子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每個人都要有一種自我的警覺、自我的要求,這就是憂患意識。這是源自內心的。現在很多管理講各種戰術,各種方法技巧,這都是外在的,外在的東西學得再多,而內在沒有覺醒、沒有自立自強是沒有用的。有了憂患意識才會真正有動力。
成吉思汗從最初的一個草原小部落被欺凌,到最后建成一個那么大的王國,就是因為有憂患意識,“心中永遠想到敵人”,這是很好的啟發。原來白手起家做苦工的,感覺到不能一直被欺負,才會有奮發的動力。受了別人的氣,自己才有爭氣的動力。不能有暴發戶的心態,取得一定的成功之后更要謙虛警覺,所以憂患意識產生了“自強不息”以及“厚德載物”乾坤兩種精神。這個自強就是說自己要強大,不是靠別人強大。而且要不息,不只是五分鐘熱度。“厚德載物”就是要有堅忍的、很厚重的胸襟,要能夠忍辱負重,不能忍辱就不能負重。
我自己的體會是,生氣沒有用,生氣不如爭氣,悲憤不如發憤。當你失敗的時候到處受氣,當你借錢的時候到處受氣,這就需要把悲憤化為力量。所以要有忍辱負重的精神素養。企業界要講精神素養,這是心學,即心靈的學問。
《董事會》:您剛才講到了心靈的學問,那么體現于外在,例如當下的經濟環境中,企業家應當如何進退呢?
馮滬祥:外在的態度也很重要,謙卑為懷,一定要謙虛。謙虛才不會成暴發戶,才不會目空一切。謙虛才能去傾聽員工的聲音,和員工打成一片。越居于高位的人,越要有低姿態。企業家要把客戶當成上帝,至少是“衣食父母”。意思就是要多了解客戶的心聲,以客戶的心為心,這都是中國的國學,用老子的話是“圣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
作為領導,沒有自己固定的成見,人民說怎么做,我就跟著怎么做。所以,領導有兩種,在中國國學里也都有:一種就是follow me,跟我來,身先士卒;另外一種領導是after you,你先請,人民走在前面。我跟在人民后面走,追隨民意民心,不是說我比人民更高明。
一般來說,要做好一個傾聽者,有謙虛才能溝通,有溝通才能真正傾聽。好的領導人一定是好的“傾聽者”,這就是儒家所說的“苦民所苦,將心比心”。
一個好的董事長應該是這樣。所以,這個是“謙卦”,謙卦是“山在地下”,董事長的經驗當然比一般員工多,可是在員工前還是要謙卑地請教員工意見。他可能看得沒你那么廣,可他所看到的部分,可能是你所看不到的死角或盲點。
另外一個就是“泰卦”,泰卦就是天到地下來,地到天上去,整個顛倒過來。大陸講辯證法,要從正反兩面論辯,凡事不要只聽一面意見,也要聽反面意見,正反合。很重要。我覺得現在還可有一種“中國特色的辯證法”,中國特色即相反而相成。如一陰一陽就是相反相成。反面意見常常可以激發不同的思考,但正反雙方都應為共同的成功和諧努力,所以,相反為相成,不是相反相斗,這與西方不同。
《董事會》:創新、轉型、生級、變革,對這些讓企業家費盡心力的挑戰,《易經》給了我們怎樣的指引?
馮滬祥:很多人都在口頭上說創新,但容易成為口號,成為空話。《易經》所說“生生之謂易”,就是創新。《易經》的核心精神就是創新,如何創新?首先就不能受制于舊觀念,如果條條框框太多,就會束手束腳,無法創新。
里根總統最后一次國情咨文,講他的治國哲學就是老子哲學“治大國如烹小鮮”。意思是治理大國要如清燉小魚,要尊重小魚的原味,不能折騰人民。引申義就是,治理一個大的國家要尊重人民的潛力,真正的智慧是藏智于民。這是真正的自由主義。里根的自由經濟來自于老子哲學。
一個大的公司也是如此。就是要尊重各部門各專業的潛力,能夠授權,能夠尊重不同的人才。不是老板一個人總覺得我比你們誰都強。所以公司行政制度的改革也很重要。若行政懈怠、缺乏監督,用左手監督右手是不夠的。
關于《易經》對企業變革的影響,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種開放的心態,真正思想解放,與時俱進。《易經》本身就很有開放性,真正做到思想開放,《易經》第一個卦是干卦,就代表創造,“大哉干元,萬物資始乃統天”,干卦代表天生萬物,創造沒有止境,自強不息,但到最后一卦仍叫“未濟”,代表創造沒有停止,充分象征永遠創新的開放精神。
《董事會》:這要求企業的領導者更應具有企業家精神,而企業家精神在當下顯得很欠缺。
馮滬祥:企業家精神應該是一個褒義詞,企業家之所以區別于奸商,一個最重要的精神,就是為了公益,不會只為私利。做生意,當然很多為了賺錢,賺錢的人很多,但不一定是企業家。因為企業家精神,一定要有公益的精神。公益有兩個意思:一是為公眾利益,我賺錢可以帶動更多的人賺錢;二是公平正義,我賺錢的手段是正當的。這才符合程序正義和社會公義。
換句話說,企業家精神必須要有社會責任感,有時代使命感;不能出現黑心產品。如果很多企業一起上進,就能推動整個國家上進。企業不能只為了自己私利,私利只是一小步,只是獨善其身,還要兼善社會、兼善國家;賺了錢要回饋社會,要報答國家,所以應設立慈善基金,并培訓社會人才。
既然講企業家精神,就不能僅限于戰略、戰術層面的內容,還要有更高的精神高度與目標:第一為了公益,包括社會公益、國家公益,甚至是全世界的公益;第二為了公義,各種公平正義,還包括對自然環境的公義,要能環保。所以企業家精神本質上就是義利之辨、公私之辨。完全無私也不可能,但是不能以私害公,因此要同時講企業倫理,講社會公德心。
《董事會》:不少東方企業的管理大師似乎深受中國哲學的影響,這對中國企業家而言有怎樣的借鑒?
馮滬祥:他們都很尊崇中華國學。像日本,事實上從明治維新開始,就很注重學習王陽明的哲學。陽明哲學強調實踐,強調“知行合一”,說了就做,不能說了不做,如果不行,只是不知。所以孔子說,“聽其言、觀其行”,很早就強調言行一致,要能“篤行”。我們現在很多企業,即使簽了合約也不算數,沒有信用,這就不能成功。
孔子說“民無信不立”,學生問他“足食、足兵、誠信”都很重要,若一定要去掉一個,去哪個?孔子先說去兵,若再去掉一個,去哪個?孔子再說去食,連國防和經濟都可不要,但是信用一定要,因為民無信不立!講話要算數,要講誠信,這就是企業成功的第一個基本條件。
因為知行合一,所以才能注重細節、做事徹底、要求精細。日本很多產品都很精致,注重質量,均從這而來。即使庭園都搞得小巧玲瓏,是從宋代學的。我們看,日本學了中國國學,變得強大了,卻反過來欺負中國,中國很多人卻不懂國學,這是值得我們深深反省的重大事情!
尤其,松下幸之助被稱為日本經營之神,但他多半是從儒家學來,有時兼學道家。所以他說最欽佩中國的“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就是創新的精神。另外,松下幸之助同時也具有企業家精神,他說為什么創辦松下的公司?不是只為他一個人賺錢,他的使命感,就是想消滅日本社會在戰后的貧窮。所以他能不斷地自我改進,這樣就能帶動社會求上進。如果這種企業家越來越多,整個社會就會更繁榮了。
松下幸之助也曾引用孔子強調的要有“天命”的觀念。他說這對他很有啟發,所以如何認識自己的天命、如何立大志,完成上天交付的使命,對企業家來說,是最重要的精神動力!
因此,我鼓勵大家能多看《易經》,如果《易經》看不懂,就先多看曾國藩的書,因為他寫的很多經驗,都是來自《易經》的內容。大家多從《易經》看管理之道,把國學的傳統智慧活學活用,用理論聯系實際,相信企業一定能夠管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