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比其他類型的企業,中國上市公司的監事會運行是較為規范的。但由于觀念偏差、制度環境以及實踐中的困難等因素,上市公司內部監督的效果并未達到制度設計的初衷。面對這一世界性治理難題,正經歷轉型升級多重挑戰的上市公司,應當如何正視并積極應對?10月金秋,《董事會》記者對中國上市公司協會副監事長張新文進行了專訪。張新文先生曾擔任中國證監會上市公司監管部副主任、北京證監局局長,對上市公司治理、尤其監事會制度有著長期的監管思考和前沿洞察。
監督不力根源:立法缺陷、認知偏差
《董事會》:源于資本市場強制性的制度變遷,中國上市公司治理采用了整齊劃一的獨董和監事會雙層架構,然而實踐中監事會因獨立性缺失淪為擺設、花瓶,成為公司治理形似神不至的典型體現,根源在哪里?
張新文:公司治理制度的形成與強制性法律制度的建立是緊密關聯的,中國上市公司是依據《公司法》構建了公司治理的基本框架。然而,由于中國《公司法》有關監事會的規則缺乏足夠的實用性,上市公司對治理又缺乏足夠的認識和完善的能動性,這是導致上市公司監事會不能很好地發揮作用的主要原因。也就是監事會監督不力最關鍵的原因在于法律制度缺陷。
首先,《公司法》對監事會職責的描述沒有像其他公司治理內部機構那樣具體、明晰。董事會、經理層的具體職責是用“演繹法”來描述的,比如董事會制定預決算議案、增減資方案、分配方案等,涉及的十一項職權較為具體明確。監事會采用的則是“歸納法”,描述較為原則性,涵蓋檢查公司財務,對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履職行為進行監督等七項內容,由此導致落實時容易空泛、不到位。比如,公司財務檢查權就含義不清,什么叫檢查,什么叫不檢查,看看審計報告是否就算“檢查”?相比之下,董事會制定分配預案的職權就規定得十分具體,可以明確去操作。所以,這是法律上一個很大的缺陷。
其次,按照治理規制,上市公司董事會的很多決策事項要上股東大會審議,股東大會要進行檢查和決議,這樣一來董事會不履職是繞不過去的。股東大會的責權是明確的、相對有效的。而股東大會涉及監事會工作只有一個事項,僅是通過“監事會報告”。由于股東大會對監事會具體工作在職責上并未要求關注,因此監事會也可以不做。
與之相關,董事會有其執行機構即經理層,而《公司法》卻沒有對監事會的執行機構給予說明。導致的結果是,監事會往往平常開個會就算履行職責了。這樣一來,大家對監事會的理解就產生了一些問題,錯誤地認為監事會和董事會一樣是個會議行權機構,通過會議開展工作。但是從立法宗旨和法規的要求來講,監事會履職不是僅僅開會就能解決的,必須日常行使監督權,否則監督落實不了。由于法規不夠明確,這層含義很多人往往理解不到,因此監事會日常不作為也就不奇怪了。
有句老話叫做對癥下藥,是說癥狀分析對頭才能抓準藥。目前看,《公司法》在監事會制度建設上存有缺陷,監事會的角色定性、權利行使還不夠清晰、具體,發揮作用的支撐機構和人員配套還有待進一步厘清。
《董事會》:您是說,立法層面的缺失,以及相應的公司外部內部一系列制度安排與相關配套的不足,導致監事會監督權的有效落實受到了嚴重削弱?
張新文:是的,像《公司法》涉及的有關行政執法部門,在法律的配套規章方面就沒有跟上,比如構建完善的監事會工作指引。
這與人們對監事會的認識偏差有關。特別是在引入英港獨立董事制度以后,很多人認為獨立董事是搞監督的,獨董和監事會的作用是重復的,屬機構重置。導致的結果是,大力推進獨立董事制度而自覺不自覺地放棄了監事會作用的發揮。英港的公司治理是一元化模式,董事會兼有經營權和監督權,而中國實行二元化模式,《公司法》把經營權、監督權分開了。《公司法》把監督權賦予監事會,這等于明確昭告天下:董事會沒有監督權,董事會需要專注的是如何使決策更加科學。當然董事會也有自主性監督,比如成員間的互相提醒。如果把認識提高到這一層面,那么監事會和獨立董事并不存在權利重復就能很清楚地認識到。
同時,就像前面講的那樣,在組織結構方面,監事會沒有執行機構支撐,而董事會有經理層來執行。此外,很多監事會沒有配置執行人員,監事甚至監事長都是兼職的。開會來,閉會走,日常的監督根本沒法做。再者,公司有董秘,實際上是董事會的輔助人員,監事會的輔助人員也缺失。現在,一些公司的監事會會議是讓董秘代為安排,這不可避免地出現一個權利沖突的問題:監事會本來是監督董事會的,但監事會的事情現在由董秘“輔助”,董秘會安排針對董事會監督的事項嗎?
在輔助機構不健全的情況下,監事會人員之間明確的分工就顯得很重要了。就像董事會下設多個專門委員會那樣,可以促進決策科學。監事會人員要明確分工,比如分別負責財務、合同、履職、投資項目執行的監督。但現在這方面也存在很大的不足。
人員素質也是一個問題。監事會人員的背景、資本支撐、能力往往不如董事長、總經理,特別是在民企。很多還屬于安慰性的安排,例如原來是黨委書記、紀檢書記或者是工會主席。此外,監事中缺乏財會、法律、業務專家。以上人員狀況,導致監事對業務、財務、法律不夠熟悉,難以洞察、判斷公司中可能存在的損害公司利益的違規情形。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不得不指出,公司治理往往需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個性化操作,然而很多公司監事會既疏于分析具體監督需求,也缺乏在工作細化前提下的完善的工作規則制定,比如怎么進行日常監督,采取會議、調研還是其他形式,如何對董事、高管進行年度評價等,盲目的或無制度約束的監督,效果當然可想而知。
《董事會》:談到監事會和獨立董事的權利重復之爭,我們確實聽到不同的聲音,例如做強獨董制度取消監事會、獨董監事會制度選擇性采用等等。
張新文:我是贊同中國上市公司設立監事會的。2005年公司法修改,有人呼吁取消監事會,全國人大沒有同意。現在再提取消監事會不合時宜。
至于監事會、獨立董事制度二選一,我不贊同。上市公司的基本公司治理制度要一致,因為投資人水平沒那么高,難以區分不同上市公司的治理并分別加以研究。現在一個治理模式還弄不好、研究不過來,再搞多樣化就更亂了。
我贊同在現有的基礎上進行完善。
健全體制機制,設立執行監事
《董事會》:您在上市公司監管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在公司治理領域有著全面深入的思考,您認為,強健監事會監督職能應如何對癥下藥?
張新文:中國的公司治理,本來可以為世界提供一個巨大的貢獻。因為基本上,各國企業的公司治理在內部監督上都是有很大缺陷的。我們設置了內部監督主體,作用發揮好了,就能解決一個世界性的難題。但是,由于法律制度有缺陷,其他輔助措施也沒跟上,監事會就變成擺設了。
怎么完善?這需要妥善解決前面提到的問題,比如完善《公司法》、做細監事會工作指引、建立健全監事會執行機構及人員等。當然,這種改善不能增加治理成本,搞成機構重設、造成冗員過多。比如,監事會仍然配置5個監事,但從中設執行監事;要設置執行機構,可以由執行監事組成并設置執行機構;大公司可以設監事會秘書,小公司可以不設,由執行監事兼任監事會秘書……這些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做出相應的制度安排,不沖擊現有的法律制度,不增加企業負擔。
制度的完善,現在是有操作空間的,不用打破現有的體制,關鍵是做不做,做的話能做得很好。
《董事會》:您剛才提到了執行監事,也有觀點認為有必要設立、做強獨立監事。我們還注意到,一些設立外部監事的金融機構,配置了副部級的監事會主席,監督效果據說不錯。
張新文:獨立監事制度也是中國獨創的,獨立監事、外部監事、執行監事都可以設,但更重要的是要有執行監事。我認為,監事多樣化是有好處的,但是要適度。
至于說安排副部級的監事會主席,在制度不健全的情況下,一個優秀人物的出現確實可以把事情辦好。但是這仍然屬于人治,不具有普適性。要想真正發揮好監督作用,我們首先應該是進行科學的制度安排,然后才是人的作用發揮。另外,上述安排是公司外部監督,和我們討論的公司內部監督,也就是公司治理問題不是一個問題。
《董事會》:監事會作用的大小與否,監事本身也是關鍵。如何在聘免、考評等環節做好文章,選出合格、忠實勤勉的監事,增加監督的獨立性?
張新文:在增加獨立性方面,確實可以對監事的選聘等環節做一些安排。比如,監事的任職資格得有制度性要求;監事候選人必須征得監事會同意。
在這方面,我有個建議,由上市公司協會設立獨立監事人才庫,作為上市公司聘請獨立監事的唯一渠道。你選一個人,我給你推薦3個,你從中選,就可以避免監事和公司之間的關聯性。在這樣的安排下,監事在上市公司中如果不發揮作用,同流合污甚至違法,就可以按規取消其任職資格。
完善監事會制度尤須達成共識
《董事會》:上市公司協會最近正持續開展“倡導獨立董事、監事會最佳實踐”的活動,在完善監事會制度方面,協會下一步有何舉措?
張新文:“倡導獨立董事、監事會最佳實踐”活動對推動獨立董事、監事會治理水平的提高是有積極意義的。我們準備這樣推進:先梳理企業的書面材料,如果獨立董事、監事會制度運作得好,我們將去調研,尋找出最佳實踐。
從目前活動的進展看,當前上市銀行在監事會方面做得相對好,比如建設銀行、工商銀行、興業銀行這樣的大型銀行。銀行本身運營風險是很大的,因此他們有發揮監事會作用的主客觀要求,監事會人員的素質也比較高。
在活動的基礎上,上市公司協會將在進行深入調查研究后,向有關部門正式提出完善獨立董事、監事會制度的建議。
《董事會》:您對中國上市公司解決內部監督有效性難題的前景,持怎樣的看法?
張新文:事在人為。通過上市公司協會的努力,以及包括《董事會》雜志在內的媒體的呼吁,大家有望逐漸認識到監事會制度的重要性、目前存在的缺陷,從而達成完善監事會的共識,屆時,解決公司治理中內部監督不到位的這一世界性難題,并非不可能。
完善制度誠然要面對很多挑戰,但我比較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