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二五”規劃執行以來,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已取得積極成效。然而總體而言,制造業增長仍未完全擺脫傳統的粗放式發展模式。受制于制造業自身及各種經濟環境因素的影響,轉型升級的步伐沉重而艱難。但是,“第三次工業革命”背景下,推動制造業持續轉型升級是中國從制造大國轉變為制造強國的“必由之路”。轉型升級需要新思維。
提升整合全球資源能力
制造業的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強,當前,制造業整合全球資源的能力與自主創新能力同樣重要。
供應鏈全球化。國際分工的進一步深化和國際貿易使得供應鏈全球化成為必然。華為、海爾等企業已在這方面取得相當成果。華為2000年就引入IBM集成供應鏈管理,面向全球對公司的組織結構進行了調整,成立了統一的供應鏈管理部,包括生產制造、采購、客戶服務和全球物流。任正非曾稱“集成供應鏈解決了,公司的管理問題基本上就全部解決了”。供應鏈的全球化極大地提升了華為在產業價值鏈的上下游的管理能力,有力促進了全球業務的拓展。
生產全球化,把生產建在生產成本最低的地方。許多國際知名企業如耐克、索尼正是通過這種“借雞下蛋”的方式創造了輝煌。幾十年來,隨著各地區生產成本的變化,耐克先后把生產基地從日本、西歐轉移到韓國、中國臺灣,進而轉移到中國內地、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繼而又更為看好越南等生產成本更低的東南亞國家。
研發全球化。近年來,跨國公司海外研發活動呈上升趨勢:海外研發的比重逐漸上升、海外研發在東道國研發體系中的作用日漸上升。我國有實力的企業要把更多研發工作轉移到國外。為搶占技術與市場的制高點,應當把一部分核心創新工作首先放到發達國家。
把握技術融合協同創新趨勢
縱觀我國制造業的發展,不懈的技術進步與創新是其第一要義。由此,必須正確把握技術融合與協同創新的趨勢。
當前的技術創新已積累到一定程度,客觀上需要一次爆發式的革命來實現質的飛躍。以前基本上由少量技術突破,新一輪工業革命是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結合傳統行業本身的技術創新通過相互映射、融合的結果,這種新的特點必然會反映在制造業。
未來制造業成長中新技術、新產品與新產業的出現,就不再是某項技術“單打獨斗”的結果。制造業的自主創新必須注意這種多項技術的融合趨勢,建立多項技術協同創新的新機制,明確各種技術與各個創新主體的功能定位,合理布局技術創新鏈和產業鏈。諾基亞長期是世界手機市場的霸主,其核心競爭力主要在技術領域;而三星借助手機技術與時尚藝術的協同創新效應而“后來居上”。
善用信息化這柄利器
當前,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正成為一種全面、動態、優化的資源配置方式。信息化成為新時期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重塑全球化時代國家產業競爭新優勢的“利器”。
信息技術向傳統產業的廣泛滲透,不斷突破企業規模和組織界限,為產業結構優化調整、轉型升級提供了新機遇。信息技術與能源、材料、生物和空間技術交叉融合,不斷形成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電子商務、現代物流、工業設計、軟件和信息服務等現代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步伐不斷加快,成為制造業的“心臟”和“大腦”,為高端制造發展提供了重要基礎和支撐。近年來,我國企業管理的標兵海爾以互聯網技術為支撐,實施高水平的信息化建設,進行了適應互聯網時代的商業模式與組織模式創新,進而推動海爾制造的轉型升級,不但使海爾成功應對了國際金融危機,且實現了逆勢增長,尤其是利潤的增幅遠大于營收的增幅。
厘清新興產業發展路線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今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長7.8%,新興產業增14%。促進新興產業發展應注意兩個方面。
技術路線應謹慎選擇。新興產業最大的特點是技術不成熟,充滿風險。因此,技術創新應當既大膽探索,又盡量避免選擇的盲目性。對大規模的投資尤要謹慎,技術的突破要立足于企業、行業的比較優勢,注意與傳統行業技術的銜接及帶動作用。規模經濟很可能不是最優的追求目標,應當視新技術的技術特性而定。
經營路線須重市場導向。目前新興產業企業的盈利來源上市后帶來的資產溢價、工程盈利、政府補貼。少數企業獲得暴利的示范作用,引起許多企業對新興產業的關注、投入,但這并不是企業發展的最佳模式。一般來說,新興產業在產品引入初期會面臨成本較高的問題,例如新能源汽車。因此,除了技術創新,新興產業發展的關鍵是商業模式,新興產業可持續的發展模式要符合這樣幾個要求:老百姓得到好處,成為惠民工程;能夠包容性發展,與傳統產業接軌;與市場接軌,以市場化方式生存。
銜接實業管理與虛擬經營
管理是企業發展永恒的主題。為給企業轉型升級爭取寶貴時間,管理必然成為企業控制成本、增強盈利能力的重要手段。新時期加強管理需要大膽創新。
與技術創新有機結合。管理與技術為驅動企業發展的兩大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其中,管理創新是基礎,技術創新是核心。當今,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新技術的出現,不但催生了許多新興產業和網絡化的企業形態,且迅速改變著包括制造業在內的傳統產業的發展路徑、商業模式。因此,信息化、網絡化引發的管理變革尤為值得重視。
將實業管理與虛擬經營相結合。作為一種高彈性的經營模式,虛擬經營對于提高企業的應變能力、促進產品快速擴張具有重要作用。許多國際知名企業如耐克、蘋果通過虛擬經營大獲成功。虛擬經營必須以實體經營為基礎,這其中有三個方面需要注意:企業不能全部借助外部力量,須根據自身情況,控制住關鍵性資源,如產品設計、銷售網絡等,以免受制于人;任何一種虛擬經營策略的實施都要建立在自身競爭優勢的基礎上,這才會有資源的整合力量,實施虛擬經營才會有可靠基礎;市場競爭的核心在于品牌競爭,企業無論實施何種虛擬經營,都要大力實施品牌戰略,波音、耐克的成功之道足以說明這一點。
(作者系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